三水盆地首次發現奇蹄目動物化石

2021-01-11 人民網

這塊哺乳類動物下頜骨化石被確定屬奇蹄目。記者何波 攝

  去年在佛山南海獅城中學附近發現的一塊哺乳類動物下頜骨化石,於今年被確定屬奇蹄目。該物種大約在距今4800萬至5000萬年之間生存,在三水盆地乃至廣東省尚屬首次發現。

  前日,記者跟隨地質和古生物專家張顯球一行來到化石新發現的地點考察。

  三水盆地再現哺乳類化石

  去年9月下旬,在連續的大雨之後,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又前往南海獅山,尋找化石遺蹟。趙燦輝經常光顧的這個位於獅城中學附近的地點,其所在地層被命名為華湧組,是三水盆地自下而上分布的四個地層中最年輕的。在一陣敲擊和小心地清理之後,一塊灰色泥巖上嵌著的四顆黑色牙齒忽然跳入了趙燦輝的視線。

  那是鑲嵌在一塊兩巴掌大小的灰色泥巖上的動物下頜骨化石。趙燦輝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哺乳類動物化石。他蹲在地上,仔細端詳著那段長5釐米、寬2釐米的下頜骨和上面完整清晰的黑色牙齒。「33年了,這是自發現叉齒獸化石以來,又一次在三水盆地發現重要的哺乳類動物化石,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在這裡發現哺乳類動物化石。」

  初步確定:屬於奇蹄目動物

  據了解,1979年,一些叉齒獸下頜骨、上臼齒、椎骨和肋骨化石曾在佛山南海新村水庫附近發現。此後,三十多年三水盆地再沒有哺乳類動物化石新發現,直到近期另一化石愛好者李偉民發現冠齒獸化石為止。今年8月期間,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初步確認,趙燦輝發現的哺乳類化石屬奇蹄目,但具體屬於哪個科及屬尚待進一步研究確認。

  地質專家:

  可界定湖盆變陸地地質年代

  「牙齒是動物分類的重要依據,發現它比發現身體的其他骨骼更有價值。」地質和古生物專家張顯球告訴記者,經過大自然的搬運和風化,留存下來的哺乳類化石已很難尋找,或者因為河流衝刷,或者因為被野獸吃掉,當時這頭體型小巧的奇蹄目動物只留存下來一塊下頜骨。

  前日,記者隨同張顯球再次來到趙燦輝新發現哺乳類化石的地點現場勘查。張顯球透露說,儘管趙燦輝發現的奇蹄目化石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化石證明其存在於早始新世較晚的古近紀。「當時三水盆地有奇蹄目動物活動,而這個時段恰恰是三水盆地經歷湖盆變陸地的年代。」張顯球介紹說。

  「這個發現對確定地質時代和劃分對比地層非常重要。」張顯球介紹說,按照發現時間的先後順序,此前曾在三水盆地發現有叉齒獸和冠齒獸化石,它們生存的時代分別為6000萬年前的晚古新世和52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而趙燦輝新發現的奇蹄目化石大約存活於距今4800萬至5000萬年前,而出產化石的地層是華湧組的金星崗段,是三水盆地迄今發現的最年輕地層。

相關焦點

  • 廣東三水發現大型骨骼化石 或是食草類恐龍化石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健源  繼南海大瀝發現恐龍蛋化石後,三水盆地近日又有新發現!最近,三水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向廣州日報報料稱,他在三水周邊的四會大沙發現疑似恐龍骨骼化石,最大的「骨頭」直徑達20釐米左右,較大的有七八件,另外還有數十塊化石碎片。此前,趙燦輝在該地點已發現過動物牙齒化石,被專家鑑定為霸王龍牙齒。他最新發現的這些「大骨頭」是恐龍骨骼化石嗎?
  • 三水發現恐龍骨頭化石?!推測體型重達數噸以上
    三水地質愛好者趙燦輝首次在三水盆地發現「大骨頭化石」,懷疑它們是屬於恐龍的。到底有這些「骨頭」長什麼樣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下。
  •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生王敏近日表示,宋洪輝去年在三水發現的一塊鳥類化石為三水首次在古近紀地層發現的鳥類化石。  應邀宴飲卻發現化石  據記者了解到,去年2月11日晚,46歲的廣州市民宋洪輝應邀到南海黃岐宴飲,但作為一名化石愛好者,他決定與兒子先到三水採集化石。
  • 工地驚現十多種貝殼化石,再證六千年前三水能看海!
    此外,這些化石還包括至少六種介形蟲微體化石,以及有孔蟲化石。「這些化石在當地是新發現。」張顯球說,這些化石在三水農科所東邊的工地發現,他還專門到發現地點進行考察。「有孔蟲等化石屬於海相化石,與海水關係密切,有海水的地方才有它。」張顯球說,這些化石距今約6000年,當時屬於高海面時期,說明海水曾入侵到三水西南地區。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於是,在一些比較大的盆地,如河源盆地、三水-廣州盆地、南雄盆地、羅定盆地、茂名盆地等地,恐龍生活得最滋潤。正因如此,現在省內發現的恐龍化石大部分都來自上述地方。焦點:河源恐龍比廣佛一帶要多?河源是目前全世界收集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廣佛一帶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報導相對較少。
  • 奇蹄目動物
    原始奇蹄動物的腳趾是前四後三,現生的奇蹄動物貘就是這樣的腳趾結構。奇蹄目成員胃簡單,不具備偶蹄目部分成員那樣多的胃室,但盲腸大而呈囊狀可協助消化植物纖維。現代的貘仍然保留了和貘犀相同的腳趾數量,所以它們也被稱為奇蹄目動物的「活化石」。特別是貘的幼崽,身上呈現的特殊花紋也被認為十分「復古」,像是再次還原了貘犀的樣子。北美是馬科進化發展的中心,早第三紀期間,由早始新世的始馬幾乎直線地發展出山馬、後馬、中馬、細馬。其他大陸這時雖也曾有馬類的發展,如中國的黔馬 ,但不是進化的主支。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準噶爾盆地首次發現晚三疊世化石木材
    全球中生代化石木材大多集中於侏羅紀和白堊紀,三疊紀的木化石則比較少見。我國西北地區亦是如此,迄今為止,該地區經正式報導的木化石几乎全是二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三疊紀木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無論是在古植物學還是在古氣候學上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700萬年前的大腿骨無主人紐西蘭發現與人體型相近的企鵝化石骨骼
    使恐龍在6600萬年前滅絕的小行星也讓曾經稱霸海洋的大型哺乳動物滅絕了,從而為像企鵝這樣以魚類為生的潛水動物的生存掃平了道路。於5月末開始的延吉市龍山恐龍化石群保護性挖掘工作日前取得重大進展。現場挖掘出一具長達1.5米的白堊紀鱷魚骨骼化石,專家稱這在國內非常罕見。現場還挖掘出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龍肋骨、肱骨、齒骨等,專家稱有望組成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喜馬拉雅山脈分布著三疊紀的海相灰巖,20世紀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中,古生物學家在此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和珠峰中國旋齒鯊的化石。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
  • 西藏札達盆地發現最古老的豹類化石
    現生的豹類(包括豹屬和雲豹屬)是貓科動物裡最早分支出來的一個類群。過去,在2006年《自然》的報導中,分子生物學家基於對貓科動物的DNA系統發育研究後認為,豹類動物與其它貓科動物的分化時間大約在11百萬年前,豹類支系內的種類直到4百萬年前才進一步分化。
  • 西樵山藏蟲管化石?
    最近,三水地質愛好者趙燦輝向記者報料稱,早前他帶領地質專家前往西樵山一帶考察時,意外發現多枚疑似古人類曾使用過的石器上還保存著古生物化石。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健源、劉藝明發現石器上有疑似蟲管化石趙燦輝告訴記者,他曾多次帶領中國地質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前往三水盆地進行地質調查,而西樵山正好是三水盆地的一個重要地質考察點。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保存需連續的陸相沉積巖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肖和勇 劉默涵 蔣巧玲)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龍巖市上杭縣發現的恐龍足跡群化石有關情況。  福建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說,福建為什麼在恐龍方面一直是空白?恐龍化石的保存需要連續的陸相沉積巖。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陝西延安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發現這一遺蹟之後,三人開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 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利哥
    犀牛(學名:Dicerorhinus)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目前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和東南亞、南亞,是現存最大的奇蹄目動物,也是現存體型僅次於大象的陸地動物。它們雖然軀體龐大(其中白犀是僅次於象的第二大陸生動物)相貌醜陋,卻是些膽小無害、不傷人的動物,一般來說,它們寧願躲避而不願戰鬥。不過在它們受傷或陷入困境時卻兇猛異常,往往會盲目地衝向敵人。它們雖然體型笨重,但仍能以相當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在短距離內能達到每小時45公裡的速度。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海春研究員主導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對陸相三疊系進行了詳細的地質考察和化石採集工作,在盆地南緣和西北緣發現了一些新的昆蟲化石產地和大量昆蟲化石,對這些昆蟲群的系統研究將有助於恢復三疊紀昆蟲的復甦和輻射過程以及追溯部分現生昆蟲類群的起源。
  • 上千萬年西樵山藏蟲管化石?
    最近,三水地質愛好者趙燦輝報料稱,早前他帶領地質專家前往西樵山一帶考察時。意外發現多枚疑似古人類曾使用過的石器上還保存著古生物化石。趙燦輝表示,他曾多次帶領中國地質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前往三水盆地進行地質調查,而西樵山正好是三水盆地的一個重要地質考察點。早前,他與專家在西樵山一帶考察時,無意中發現多枚疑似古人類曾使用過的石器上還保存著古生物化石。
  • 日本出土袋鼠近親動物牙齒化石系該國首次發現
    據日媒報導,日本熊本縣御船町恐龍博物館本月24日宣布,在該町約9000萬年前白堊紀後期的地層內發現了與袋鼠和考拉等有袋類動物擁有同一祖先的哺乳類動物的一塊牙齒化石。據悉,有袋類動物親戚的化石出土在日本國內尚屬首次,該博物館表示,「這將為弄清包括白堊紀在內的中生代時期亞洲東海岸哺乳類動物進化提供線索。」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福建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240餘枚足跡超8個種類
    人民網福州1月12日電 (陳歡歡)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者。該化石產地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