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蹄目(學名:Perissodactyla ),因趾數多為單數而得名。 原始奇蹄動物的腳趾是前四後三,現生的奇蹄動物貘就是這樣的腳趾結構。奇蹄目成員胃簡單,不具備偶蹄目部分成員那樣多的胃室,但盲腸大而呈囊狀可協助消化植物纖維。
【演化譜系】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哺乳綱(Mammalia) -真獸亞綱(Eutheria)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下分為:馬型亞目、爪獸亞目、角型亞目 。現存奇蹄類只有馬科、貘科和犀牛科3科7屬17種。
奇蹄目動物,是由古新世的踝節目動物進化而來,在始新世開始分別進化為始祖馬和貘犀。這個時期,它們還是生活在茂密森林中,以樹葉、果實為生的小型草食動物。這時,無論是始祖馬還是貘犀都是前肢有四個腳趾,後肢有三個腳趾的小獸。(下圖1.2是始祖馬,3.4是貘犀)
之後,生活環境逐漸發生變化,始祖馬逐步適應了更加平坦的草原生活;而貘犀則分化出主要適應森林生活的貘科和同時適應草原及森林生活的犀科動物。
現代的貘仍然保留了和貘犀相同的腳趾數量,所以它們也被稱為奇蹄目動物的「活化石」。特別是貘的幼崽,身上呈現的特殊花紋也被認為十分「復古」,像是再次還原了貘犀的樣子。
北美是馬科進化發展的中心,早第三紀期間,由早始新世的始馬幾乎直線地發展出山馬、後馬、中馬、細馬。其他大陸這時雖也曾有馬類的發展,如中國的黔馬 ,但不是進化的主支。新第三紀期間,馬類多次由北美遷往其他大陸 ,中國中新世的安琪馬 ,中新-上新世的三趾馬都是由北美遷入的 。第四紀的真馬也源於北美。
在各地發現的中、上新統的三趾馬化石,四肢兩旁的側趾逐漸縮小,而現存馬科動物的四肢側趾甚至消失,第3趾高度發達,同時四肢也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橈骨和脛骨特別延長,這反映出馬科動物的遠祖從適應森林泥土躍行到逐漸適應草原奔馳的過程。
歷史上的奇蹄目動物也曾霸佔了草原生態系統幾千萬年,衍生出龐大的家族。
但是自從偶蹄目動物出現之後,便終結了屬於奇蹄目動物的時代,反芻動物有著更先進的消化系統,強勢崛起,古老的奇蹄目動物對反芻動物的競爭毫無招架之,物種一個接一個的滅絕。而馬作為奇蹄目家族的代表性物種,在遇到人類之前其實也一直在走在滅絕的路上。
馬最早滅絕的地方是美洲,作為馬這個物種誕生的地方,馬卻在自己的故鄉滅絕了。
在美洲馬滅絕之時,一群美洲馬踏上白令地峽進入了亞洲,從此在這片馬的新大陸上艱難的生存下來,暫時躲過了馬這個物種團滅的命運。亞洲的生活只是讓它們延緩了滅絕的時間,但滅絕的命運依然不可逆轉。
直到有一天,它們終於等到了那個改寫它們命運的物種——從非洲風塵僕僕而來的智人。這一歷史性會面,被史前的藝術家永久的記錄了下來。
馬作為古老的奇蹄目家族的孑遺,已經將所剩無幾的演化潛力發展到了極致,即便人類能幫它們最後一把,在反芻動物強大的競爭力面前,卻也註定是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