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動物進化到了死胡同

2021-01-11 stare新鮮事

世界之大,我想帶大家看看,歡迎大家觀看本期內容

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有很多動物得以滅絕,同樣人類無意間拯救了很動物,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家禽家畜就是因為人類而從上萬種動物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人生贏家。就好比家禽雞,它外無爪牙之利,內無筋骨之強,由於抱上了人類的大腿,這種平平無奇的鳥類一下子繁殖到了200多億隻,如果外星人到訪地球,他們可能會認為地球是被雞統治的。

但是如果人類突然消失了,這些家禽家畜的命運又會如何呢,它們大多也是能在幾代之內迅速野化,回歸自然狀態。只有一種動物夠嗆,那就是下面的主角:

馬,最為一個古老的奇蹄目家族的動物,這個家族曾在歷史中也輝煌過,歷史上的奇蹄目動物在草原生態系統也曾稱霸幾千萬年,衍生出龐大的家族體系。下面簡單看下他們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成員:

抓獸
三趾馬
板齒犀

但是自從能反芻的偶蹄目動物誕生之後,便終結了屬於奇蹄目動物輝煌的時代,這些反芻動物憑藉更先進的消化系統,強勢崛起,並且一發不可阻擋。面對突如其來的競爭,古老的奇蹄目動物毫無招架之力,陣地紛紛失手,物種一個接一個的滅絕,而馬作為奇蹄目家族的代表性物種,在沒有遇到人類之前,也曾一度瀕臨滅絕。

已牛為代表的反芻動物,其實是馬的死敵

美洲是馬最早誕生的地方,但歷史可笑的是,這同樣也是馬最早開始滅絕的地方。以至於來到新大陸的印地安人從來不知道馬這種動物,所以當西班牙殖民者騎著歐洲馬來踏上阿茲特克帝國的都城時,印第安人被眼前這從來沒見過如此巨大的怪獸,和聽到它們的嘶鳴之聲時,讓印第安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於是一個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大帝國,就被區區幾百個西班牙殖民者給徵服了。

在美洲馬滅絕之時,僥倖有一群美洲馬從白令地峽進入了亞洲,從此在這片馬的新天地上艱難的生存下來,暫時躲過了馬這個物種團滅的命運。但亞洲的生活依然艱難,他們不僅面對著比美洲更加兇殘的捕食者,還要同野牛山羊這些反芻動物爭奪草場。對於馬來說,亞洲的生活只是延緩了滅絕的時間,但滅絕的命運依然不可逆轉。

直到有一天,從非洲風塵僕僕趕來的智人,才改寫了它們的命運。然而馬迎來的並不是智人溫暖的懷抱,而是他們投來的石矛,對於智人來說,相對於脾氣不可控的野牛、飛巖走壁的山羊和身軀龐大的猛獁象來說,馬這種憨憨真的是絕佳的蛋白質來源,於是從歐洲到亞洲,到處都留下了智人捕食野馬的痕跡……

就在野馬即將被智人趕盡殺絕的時候,智人終於開竅了,發現原來馬可以騎,於是這個在滅絕邊緣徘徊的物種終於得救了……在人類的輔助下,馬從滅絕的邊緣解脫了出來,並且數量一路攀升,超過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而且馬也讓人類意識到了它無可替代的巨大價值,人類拯救了馬,而馬又深刻的影響了人類的歷史。在馬輔助下,距離變得不再遙遠,人類的知識與技術交流變得日益頻繁,人類的文明開始從未有過的突飛猛進,聚落變成了集鎮,集鎮變成了城邦,城邦變成了帝國。馬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烙下深深的印記,從沒有哪種動物像馬這樣對人類歷史做出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此馬也因此變得越發的依賴人類,而那些沒有被人類馴化的野生馬的種群依然延續著註定的命運,一步步走向滅絕,美洲馬在人類到達之前就已經滅絕,歐洲野馬在十九世紀滅絕,野生的馬如今只剩亞洲的普氏野馬,還有幾百頭。

雖然目前數量一直在回升,但其實這是人類的功勞,就像大熊貓一樣,如果失去人類的影響,在偶蹄目動物強勢競爭下,估計仍是逃不掉滅絕的命運。

可能有人會想到為什麼非洲沒馬呢?非洲不是有斑馬嗎?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斑馬嚴格意義上說不是馬,馬和驢的關係,都比馬和斑馬的關係更近,如果你認為驢不是馬的話,那斑馬也不能當作馬,這就類似於人和黑猩猩的關係。

即便是拿斑馬來說,作為一種奇蹄目動物,在競爭激烈的非洲大草原上,生存狀況也好不到哪去。只要你經常看紀錄片,就能看到到這樣的景象: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龐大角馬群中,只會零零星星的點綴著幾個斑馬的身影。

這就說明即便是混的最好的斑馬,也被反芻動物給擠兌成了邊緣物種,雖然不至於滅絕,但是前途一片黯淡。馬作為古老的奇蹄目家族的孑遺,已經將所剩無幾的演化潛力發展到了極致,即便人類能幫他最後一把,在反芻動物強大的競爭力面前,卻也註定是無力回天,縱有千萬不舍,也不得不屈服於自然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只能承認那句話:大人,時代變了。

相關焦點

  • 進化是把雙刃劍,有些生物就走入了進化的死胡同,徘徊於滅絕邊緣
    淘汰不適應環境的基因,留下與環境相適應的基因,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生物本應該通過進化變得越來越好,但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因為也有為數不少的生物逐漸走入了進化的死胡同,徘徊於滅絕的邊緣,而這些走入死胡同的生物中,有很多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我們甚至從未意識到它們已經走到了進化的懸崖邊緣。
  • 研究駁斥雌雄異株是「進化死胡同」的假說—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5000多年來人類真的有在進化嗎?人類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
    人本來就是一個動物,血肉之軀,每天都在生死線上,的確很脆弱。人類之所以顯得強大,站在了食物鏈頂端,主要是靠兩點:一是高度社會化,形成一個大寫的人。二是智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並發揮關鍵作用。5000年對自然進化時間太短,觀察不到明顯的變化。
  • 5000多年來人類真的有在進化嗎?人類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
    人本來就是一個動物,血肉之軀,每天都在生死線上,的確很脆弱。人類之所以顯得強大,站在了食物鏈頂端,主要是靠兩點:一是高度社會化,形成一個大寫的人。二是智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並發揮關鍵作用。5000年對自然進化時間太短,觀察不到明顯的變化。
  • 因為胰島素進化陷入了死胡同
    科學家發現,胰島素遇到了一個進化的死胡同,限制了它適應肥胖的能力,從而使大多數人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密西根大學和凱斯西儲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胰島素序列已經在生產能力受損的邊緣了,這種內在的脆弱性被我們認為導致兒童糖尿病的胰島素基因的罕見突變所掩蓋。
  • 自然界中有哪些「進化跑偏」的動物?
    有小夥伴私信問:有沒有進化跑偏的動物?其實,我認為「進化跑偏」有著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從廣義上看,進化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環境,而適應環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生存。因此,只要是現存的動物沒有進化「跑偏」這一說,畢竟它們能在不斷的物種滅絕中的生存下來就足以證明它們的進化方向是成功的。
  • 跌入進化的死胡同,獠牙不用來戰鬥,卻用來扎穿自己頭骨的野豬
    如果有人要給動物的最不合理結構排名的話,我必須給鹿豚的獠牙投一票!圖為:三種不同鹿豚鹿豚是是獨立進化的物種鹿豚是豬科的野生成員,這個從它外形上也很容易辨別出來,如果覺得鹿豚名字比較陌生的話,我們可以親切地叫它們為野豬。
  • 只因一對「兔耳朵」,這種三葉蟲踏入進化「死胡同」
    孫智新告記者,耳形範特西蟲的「大耳朵」究竟是一種生活策略,還是走進了生物演化的「死胡同」,需要更多的證據進行研究,但是不管怎麼說,它都為探究寒武紀三葉蟲頭殼形態特化提供了重要案例。因循守舊的「怪脾氣」讓人猜不透 三葉蟲是一種奇特的遠古動物,半圓形的頭部、紋理分明的肋葉,讓它們看起來就像戴著頭盔的武士。 它們是寒武紀的霸主,有科學家把寒武紀稱為「三葉蟲的時代」。
  • 進化不一定都是正面的,這些生物因為進化而瀕臨滅絕
    了解《進化論》的都知道,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到現在,人類的基因系統已經趨於穩定了,但是進化的過程卻是漫長的。很多人對進化過程有一個誤解,大多數人認為進化是一個主動行為,其實進化是具有被動隨機性的。例如很多在嚴寒中生活的動物,都有豐厚的被毛,於是許多人就認為是因為這些動物為了適應環境才進化出了這麼厚的皮毛,實際上不是的,是因為在進化的過程中,一些皮毛沒有那麼豐厚的個體早已經被淘汰了,剩下的都是皮毛豐厚的個體,隨著發展繁衍,基因趨於穩定,也就留下了這些毛髮豐厚的個體。但是在大自然演變的數以萬年間,還有許多生物的進化是負面的,比如下面這幾種。第一個是孔雀。
  • 神奇進化!蠕蟲樣生物,是包括當今人類在內的大多數動物的祖先
    然而,這些動物大多與今天的動物沒有直接關係,包括被稱為狄更遜水母的蓮花形動物,它們缺乏大多數動物的基本特徵,比如嘴巴或內臟。左右對稱的發展是動物生命進化的關鍵一步,它使生物體能夠有目的地移動,這是一種常見但成功的組織身體的方式。許多動物,從蠕蟲到昆蟲,從恐龍到人類,都是按照這種基本的雙葉動物身體結構來組織的。
  • 那些進化失敗的動物,後來都怎麼樣了?
    要知道動物們經過優勝劣汰到今天,可都是進化中的佼佼者啊!又何謂「進化失敗」呢?
  • 盤點那些不按套路自衛的動物,總是能成功的「噁心」到捕食者
    達爾文提出了物種進化學說,根據我們所學的知識,我們也能了解到,現如今的高等動物是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的,所謂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很強烈的生存鬥爭,動物與動物之間相互廝殺的事情經常存在,有傷害就有報復,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不按套路自衛的動物,總有一些能夠噁心到捕食者
  • 人類發展若不自己走進死胡同,那生命的終極形式將是意識生命。
    最讓人類堪憂的讓人類走進死胡同的就是武器發展,就現存的武器如原子彈、氫彈就足以毀滅全人類不要說將來鈷彈什麼的,只要將來核大國中某個領導層不克制首先便用核武器,那幾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就會化為烏有。如果人類能不爆發核戰,不自己走進死胡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人類可以實現永生然後直至實現意識生命。
  • 那些試圖發出「更大」聲音的動物善於學習聲音
    有些動物通過發出聽起來「比實際更大」來偽裝自己的體型。研究人員研究了164種不同的哺乳動物,發現那些發出更大聲音的動物通常是熟練的「歌唱家」。這兩種策略——聲音更大和學習聲音——可能是由性選擇驅動的,並且可能在解釋人類語言進化的起源方面發揮作用。「如果你看到吉娃娃狗的叫聲像羅威納犬那樣深,你肯定會感到驚訝,」MPI和荷蘭海洋研究中心Pieterburen的研究員安德裡亞·拉維格納尼說。體型大小會影響動物發出聲音的頻率,但許多動物都能找到辦法讓聲音聽起來比預期的「小」或「大」。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那些被稱為「活化石」的物種,真的停止進化了嗎?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鱟,鱟作為海洋中造型奇特的動物顯得與其他生物格格不入,它們的歷史已經有4.5億年了。今天的美洲鱟與1.4億年前生活在侏羅紀的達爾文鱟相比,在造型上幾乎沒有區別。它們是已經停止進化了嗎?這是不是意味著一個成功的物種誕生後甚至不需要太多改變,靠苟就能千秋萬代,走上物種巔峰?
  • 從進化論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我們能夠從巨型烏賊、青蛙和盲鼴鼠的基因組合中了解到什麼 共同進化的基因:相互依賴如果兩個基因在多個物種中都發生了緊密地共同進化,它們很可能扮演相似的角色,甚至一起工作。共同進化意味著這些基因在一個特定的物種中總是同時存在,而在其他物種中則是共同缺失的。換句話說,如果兩個基因共同進化,並且在不同物種間以相似的速率變化,那麼它們可能會依賴彼此來執行它們的「任務」。
  • 從動物進化到人,再從人退化成直立行走的動物:對愛情是一種褻瀆
    作者:胡楊映月如果說曾經的我們從動物到今天的人是人類的一種漫長的自然的歷史生理進化,那麼現在的從一個「人」回歸到「能夠直立行走,長著很少的毛」的動物則是一種快速的返璞歸真,回到了自己祖先最初的樣子。不過,僅僅是一種生理需求的「回歸」,而不是本性淳樸善良的追溯。
  • 動物合體進化模擬器
    動物合體進化模擬器這款遊戲採用了當下最流行的放置合成玩法,操作十分簡單,玩家可以在閒暇時玩一玩放鬆心情,沒有任何遊戲壓力,無肝不氪。簡約的遊戲畫面,可愛的動物通過合成不斷生成新的物種,十分有魔性,快來試試吧!
  • 動物會反向進化嗎?因為人類的出現,這種動物開始「反向進化」
    在生物學上,進化一旦開始就不會後退,然而有一些生物,卻因為人類的存在而開始「反向進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象。這就導致擁有象牙的大象,死亡率出奇地高,擁有象牙的個體不再是優勢個體,反而是那些象牙較小,甚至沒有象牙的個體才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