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稱為「活化石」的物種,真的停止進化了嗎?

2020-12-11 SME科技故事


「活化石」是一個我們小學二年級就知道的概念,指得是那些起源非常久遠的生物,最常見的好比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所謂活化石,其實在大眾眼中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這些古老的生物本應該出現在化石當中,但它們卻仍然活在現代,和它們相近的物種都已經湮滅在歷史當中了。



換句話說,這些活化石生物跟它們數千萬年前乃至上億年前的祖先們相比沒有什麼變化。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鱟,鱟作為海洋中造型奇特的動物顯得與其他生物格格不入,它們的歷史已經有4.5億年了。今天的美洲鱟與1.4億年前生活在侏羅紀的達爾文鱟相比,在造型上幾乎沒有區別。

它們是已經停止進化了嗎?這是不是意味著一個成功的物種誕生後甚至不需要太多改變,靠苟就能千秋萬代,走上物種巔峰?


美洲鱟(左)與達爾文鱟(右)


試想一下,那些與它們同時代的競爭對手們都變成了化石,而只有它們經歷了多次大滅絕事件,一路走到今天,這難道不是成功嗎?

然而,事實是它們大多已經無路可走了。

回到鱟的進化故事,鱟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8億年前,它們的足開始出現分工,前足用於行走、遊動或捕食,後足演化出用於呼吸的鰓。


鱟的書鰓


在那個時代,鱟的祖輩兄弟姐妹非常繁榮,分成兩支,一支發展出槳狀肢和大鉗子,成為了頂級掠食者,俗稱海蠍。另一支則演化出了大鍋蓋一樣的盔甲,棲息在海底過著濾食或食腐的生活,這就是鱟的直系老祖宗。

安逸的生活一直過到了魚類的崛起,海蠍被打得落花流水,鎧甲和鉗子就像面對現代搏擊的「太極大師」們,沒有還手的餘地,逐漸衰落。


廣翅鱟俗稱海蠍


而背著加強版鎧甲的鱟類防禦力還不足以被撼動,加之其「底層」的地位,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甚至還演化出了體型超大巨型希伯特鱟,體長達到1.6米。

之後的故事就有些悲情了,鱟家族並不是停止了進化,它們也有很多演化方向的嘗試,比如進入淡水開闢新天地,然而奈何裝備落伍,屢屢潰敗。


巨型希伯特鱟復原圖


以至於今天鱟家族僅剩3個屬4個種,還過著老祖宗的生活,不是它們不想努力,而是現實太過殘酷,這還沒算突然蹦出來的人類,差點沒剎住車給丫吃滅絕了。



不要以為「活化石」是躺著的贏家,真正的贏家應當是遍地開花。同樣都是看起來和祖先非常相似,有的是窮途末路,有的卻是前程萬裡。

有人說蟑螂也是「活化石」之一,理由是它們的歷史也達到了3.2億年之久,但不一樣的是蟑螂可是真正的贏家。



蟑螂所屬的蜚蠊目,其化石數量僅此於鞘翅目昆蟲,屈居第二,它們自誕生起就是最成功一類動物。首先是分布範圍極為廣泛,從目前已發現的化石證據來看,從歐洲到美洲,東亞到中東,都有蜚蠊化石出土。

它們的裝備也十分先進,早期昆蟲的翅膀不能摺疊,比如古蜻蜓,休息時翅膀也是張開的,小時候應該有人會用捏翅膀的方法來抓正在休息的蜻蜓吧。



而蜚蠊目昆蟲率先進化出了可摺疊的翅膀,前翅革質,後翅膜質,飛行的時候展開,休息的時候折起來隱藏,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也更利於在陸地上的活動。

蟑螂的種類繁多,絕不僅僅是我們深惡痛絕的那幾種常見的小強,事實上對人類有害的蟑螂也僅僅30餘種,在整個蜚蠊家族4000多種中,佔比不到1%。



在自然界中的其他蟑螂也並不都是吃剩菜啃垃圾的角色,它們手段豐富技能多樣,有在水生或半水生的蟑螂,有通過擬態躲避捕食者的擬態蟑螂,還有進化出強健後足的跳躍蟑螂。

並且科學家還發現,最早的完全社會性昆蟲可能就是蟑螂。在中生代的琥珀中,發現了一種身體狹長、體色淡化的蟑螂,它們身上具有發達的感覺毛,頭大、唇須長,與社會性昆蟲的特徵非常相似。



事實上,2007年開始,作為昆蟲裡最有代表性的社會性物種,白蟻被併入蜚蠊目,顛覆了我們從前的認知,更加說明了蟑螂在歷史上的成功。

對於整個蟑螂家族而言,它們還未曾衰敗,至於它們的體態長期以來變化不大,原因在於這套裝備的適應性真的太強,不信的話回想一下你追著蟑螂打的狼狽模樣。

不錯的飛行能力,優秀的奔跑速度,收起翅膀後可鑽入各種縫隙,最可恨的是還能爬牆,對震動和光線極為敏感,總能在你使出致命一擊前預知危險。



那麼蟑螂停止進化了嗎?不僅沒有,它們甚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化著,當然並沒有體現在外表上。前面提到了蟑螂家族中僅有不到1%對人類有害,但就是這區區二三十種就能讓人類吃盡苦頭。

據統計,美國政府每年花費超過15億美元來消滅蟑螂,是防治愛滋病預算的2倍,但可怕的是它們對藥物的抵抗力進化速度非常快,如果藥物不能迅速殺滅一個蟑螂群落,那麼它們的抗藥性會迅速增強,並且傳給後代。

對蟑螂這種「活化石」而言,進化從未停滯,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的基本盤太強,小修小改不容易被察覺罷了。


琥珀中的古蟑螂與現代蟑螂非常相似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種比較複雜的「活化石」——鱷魚,很多人都以為鱷魚的出現要早於恐龍,有的還會知道一些某某鱷的史前物種。

比如狂齒鱷,從外形的生活習性來看它們都與今天的鱷魚很相似,但別被名字裡的鱷給騙了,狂齒鱷屬於植龍目(植龍這個名字是個誤會,最早認為是植食的),與現代鱷魚所屬的鱷形超目前緣關係並不近。

一個最顯著的差異在於植龍類的鼻孔更靠近口鼻基部,不像鱷類那樣鼻孔位於嘴巴末端,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們是自然選擇造就的趨同演化。

植龍類的鼻孔位置更近口鼻基部


植龍類稱霸淡水後便快速衰退,而鱷類之後才開始崛起,在侏羅紀開始稱霸淡水,但實際上鱷魚祖先的進化史其實要比想像中的複雜。

它們在淡水、海洋、陸地之間反覆橫跳,與同時期的競爭者鬥爭,有的從淡水向海洋進發但最終滅絕,有的從淡水向陸地,但最後兜兜轉轉還是只能守住淡水這塊根據地。


地蜥鱷(一種海洋鱷魚)復原圖


有學者認為鱷魚不是活化石,因為它們在漫長的歷史中並沒有停下腳步,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努力了上億年最終還是回到了解放前,讓人感覺它們停止了進化像個活化石。

活化石這個說法最早是達爾文創造的,本意是指某些帶有古老特徵,像化石一樣能夠提供演化證據的物種,但後來隨著大眾和媒體的傳播,活化石變成了指代那些所謂沒有停止進化物種。


現存的腔棘魚物種也並非就當年四足動物的祖先


其實生物的進化是不會停止的,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算是鱟類,如果真的沒有進化,那今天也不會有達爾文鱟和美洲鱟兩個物種名了。

即便真的有所謂的「活化石」,我們也不用去追捧,這些孑遺生物也並非什麼強者,因為長時間的苟活不能證明強大,真正的強大要靠那些滅絕的弱者來襯託。​


劉羽陽(翻譯). 早古生代海洋中的主角劍尾類和廣翅類:5.4億年的演化軌跡[J]. 科學世界, 2012(3):82-83.

劉珂,廖永巖,任天嬌,朱鵬.分子生物學證據揭示的鱟演化[J].北部灣大學學報,2020,35(04):1-6.

郭銀霞,高太平.蟑螂,化石中的另類霸主[J].化石,2011(01):2-6.

梁軍輝,任東,葉青培,劉明,孟祥明.中國蜚蠊目昆蟲化石研究[J].動物分類學報,2006(01):102-108.

FERRIS JAB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Living Fossil. Nautilus, JANUARY 17, 2019.

相關焦點

  • 被稱為「活化石物種」,消失52年後再次出現,地球怎麼了?
    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再次被發現物種的進化與滅絕在地球上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情,地球38億年生命史上曾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幾乎每一次都會導致當時地球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物種滅絕消失。但是過後物種依然會快速的蓬勃發展起來,目前地球上已知存在數百萬個物種,而科學家認為沒有發現的新物種可能也很多。此前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曾組織科學家團隊,對1200餘種多年來消失未出現的物種進行研究統計,並且從中挑選出了25種最想找到的「失蹤」物種,成為一個特有的名單,近年來科學家一直都在致力於尋找這個名單中的寶貴物種。
  • 總計捕獲12隻,被稱為活化石物種
    作者:文/虞子期 在地球上,生物種群可以說非常多,但是隨著地球生態系統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物逐步消失或滅絕,而更多稀缺性的生物是我們很難發現的,而在8月,科學家們再次發布了顛覆對稀缺生物群體探索的結論,發現了發現了一種消失很久的生物——Somali sengi《譯名「索馬利亞桑吉鼠」或「索馬利亞象鼩」》,這引發了不少人的熱議,該物種消失這麼久能夠被發現真的不容易
  • 別動不動就「活化石」了,哪有什麼活化石呀
    最終,這一詞彙被普遍地用於指代那些出現於很久以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沒有發生過變化的生物,這些生物保留著遠古時代的樣貌,而與其他現代物種毫不相似。「活化石」不再僅僅是一個曇花一現的詞彙,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概念,它塑造了科學家們對於現代物種的態度。按照這種邏輯,如果某些生物在演化過程中沒有發生變化,那麼它們便能成為我們觀察遠古生物的窗口。
  • 特點是「終生交配」,被稱為活化石物種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索馬利亞象鼩被稱為活化石物種,因為在2300萬年的進化歷程中這種動物的外觀和習性一直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 全球十大活化石物種
    在地球物種進化歷程中,伴隨著生物災難末日和旺盛繁殖,其中許多物種像恐龍一樣逐漸退出了地球歷史生物圈,人們對它們的認識只能基於化石和標本。但地球上也存在著一些頑強的物種,曾經幾乎滅絕消失,現又重現其身影。
  • 為什麼「活化石」上億年都不再進化了?
    而活化石通常是指種系發生中的某一線系長期未發生前進進化,也未發生分支進化。更未發生線系中斷(絕滅),而是處於停滯進化狀態的生物,而且它必須是現存的種類。在生物學上,活化石又稱為孑遺(jieyi)物種。存活上億年的「活化石」在當下,能稱得上是活化石的生物有很多,比如硬骨魚綱下的矛尾魚、哺乳綱下的大熊貓、爬行綱下的鱷魚、銀杏綱下的銀杏、松柏綱下的水松等等。
  • 人類真的是進化來的嗎?為什麼猿停止進化了?人類的祖先究竟是誰
    關於人類的進化問題,在生物課本上我們就已經學到過。達爾文告訴我們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我們也對此深信不疑,畢竟從客觀角度講,物種進化是非常科學合理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科學界找不到任何比這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所以,人們都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了人類真正的起源,但是為什麼在即將進化時,一些猿進化成人類,一些猿猴還是猿猴?現在的猿又為什麼停止進化了?
  • 廣東發現恐龍時代物種桫欏樹 被稱為「活化石」
    圖為在觀音山被發現的,樹幹一半躺在地上,象一把靠背椅,主杆長4米,直徑約25釐米,葉子長達2米的桫欏樹  中新網廣州3月24日電 (羅仰明陳煥瑞)記者今天從東莞市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獲悉,該園工作人員與東莞市樟木頭鎮林業工作站工作人員進行園區內名貴樹木普查時,發現了幾棵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恐龍時代的物種桫欏樹
  • 植物所合作揭示活化石銀杏的種群進化歷史
    活化石類群起源古老,往往一個支系僅現存一個物種,形態性狀保守,現存分布範圍狹窄,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因此達爾文認為活化石是研究物種滅絕、競爭、適應性等進化生物學核心問題的絕佳體系。銀杏(Ginkgo biloba L.)
  • 蟑螂真的是進化最成功的生物嗎?為什麼?
    蟑螂是不是進化最成功的生物?我們姑且不說,它一定是膈應人最成功的生物。早在幾年前,蟑螂對我來說還是一種只有在書本上才能看到的生物。但是,就在幾年前我租住的一個老式居民樓裡,我見到了蟑螂本尊,而且還不是一隻,而是一群。最關鍵的是,從我住進去就有很多,起初只是把它們當作普通的小昆蟲,直到有一天,我踩死了一隻,仔細地看了一下。
  • 消失52年生物重新出現,被稱為活化石物種
    消失52年生物重新出現,被稱為活化石物種。都知道許多動物都在我們人類活動的影響下而走向滅亡,再也不會再出現,所以當這樣一種消失了52年的生物重新出現的時候,讓人們仿佛看到了希望,認為我們的地球可能已經在 得到改善。
  • 消失52年生物重新出現,被稱為活化石物種
    消失52年生物重新出現,被稱為活化石物種。都知道許多動物都在我們人類活動的影響下而走向滅亡,再也不會再出現,所以當這樣一種消失了52年的生物重新出現的時候,讓人們仿佛看到了希望,認為我們的地球可能已經在 得到改善。
  • 全球十大活化石物種:腔棘魚居榜首
    北京時間6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地球物種進化歷程中,伴隨著生物災難末日和旺盛繁殖,其中許多物種像恐龍一樣逐漸退出了地球歷史生物圈,人們對它們的認識只能基於化石和標本。
  • 進化停止了嗎?進化還有意義嗎?對於我們人類來說
    曾經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進化對於人類來說是不是已經停止了?在剛剛接觸到進化論時,一度相信關於進化在人類身上停止的理論,該理論相信在約一萬年前開始,人類這個物種的進化就停止了,無論是在產生思想的大腦還是軀體特徵,人類都保持著與一萬年前相同的解剖學構造。如果說現代人類還在進化中,為何還能與萬年前的人類保持一致呢?是不是進化已經停止發生在人類身上?進化對於人類來說是不是有著特殊的意義?
  • 進化停止了嗎?進化還有意義嗎?對於我們人類來說
    曾經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進化對於人類來說是不是已經停止了?在剛剛接觸到進化論時,一度相信關於進化在人類身上停止的理論,該理論相信在約一萬年前開始,人類這個物種的進化就停止了,無論是在產生思想的大腦還是軀體特徵,人類都保持著與一萬年前相同的解剖學構造。如果說現代人類還在進化中,為何還能與萬年前的人類保持一致呢?是不是進化已經停止發生在人類身上?
  • 全球五大稀有物種,第一是發現的新物種,第二被稱為亞洲麒麟
    這一個物種主要在林中活動,以堅果這種東西為食,是二十一世紀才被人們發現並認為是獨立成種的新物種。
  • 盤點世界上還存活著的動物活化石
    隨著地球的變動很多史前動物都慢慢滅絕,但在地球上還有一些歷史久遠而未被滅絕的動物,被人們稱為動物活化石。美國《連線》雜誌網站最近對自然界中的12種堪稱活化石的動物進行了盤點,迄今只發現兩條的皺鰓鯊、金色的「火星」螞蟻等古老物種均上榜。這些物種歷經數百萬年進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 這魚進化了億年以上,是公認的最大淡水魚,沒有天敵卻敗給了吃貨
    在我國,人們對美食的探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從一開始的溫飽訴求,到現在追求美食的品質,美食文化已經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雖然這幾千年的歷史非常的久遠,但是對於某些生物的進化歷史來說,那簡直是不值一提,就像鱘鰉魚一樣。鱘鰉魚又叫達氏鰉,和鱘魚長得非常相似,是全球公認的最大淡水魚。
  • 鱟蟲是活化石嗎
    鱟蟲是不折不扣的活化石, 它是一類非海相動物,化石時代最早發現於德國的上石炭統和美國的二疊系, 也曾在歐、亞、非三洲的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發現;新生代化石僅發現於蘇格蘭的漸新統。主要繁盛在中生代,並一直延續至今。這說明它們的祖先有可能和現代鱟蟲一樣,曾出現於歐、亞、非、澳及南、北美各洲。
  • 進化論是真的嗎?
    進化論最初翻譯為天演論,其實更貼切,進化論確實闡述了物種演化的規律。可是用進化論來解釋物種的起源,包括人類的起源,卻有很多的問題。進化論發表的時候,我們對細胞的認知有限,很自然的以為單細胞很簡單,然後進化出複雜的多細胞,最後到人類。可現在科學發現,單細胞不但不簡單,其複雜程度可能超過了目前人類所能設計出的最複雜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