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2020-12-05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為了生存,食草動物們在不斷的進化和努力

在自然界中,除了大象、犀牛等大型的食草動物外,其他的食草動物幾乎都有天敵,它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給食肉動物們提供食物。這一點食草動物心知肚明,所以,為了更好的生存,食草動物們從未停止進化和努力,主要體現在:

第一,出生

食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幼崽剛一出生幾乎不具備什麼能力,它們最多只是會爬幾下,甚至像我們人類生下來後,需要8個月才能夠學會爬行。但是,食草動物就不同了,它們幾乎一出生就會站立,幾十分鐘內就能獨立地奔跑。這就是它們努力的證據,因為食草動物在生產時氣味會招來食肉動物,而剛出生的幼崽和剛生產完的母親幾乎沒有自保能力,所以,那些出生需要很長時間才具備奔跑能力的食草動物大都被淘汰掉了。

第二,防禦

雖然食草動物沒有食肉動物那樣鋒利的牙齒和爪子,但是它們也有很強的防禦性,比如大多數大型的食草動物都有角,角的出現讓一大部分食草動物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它們堅硬且鋒利的角都長在食肉動物最喜歡攻擊的頭部。

除了角之外,許多食草動物都進化出了蹄,蹄非常的堅硬,在與食肉動物對決時,一通亂踢有時候能夠讓自己逃出生天。

第三,速度

對於一些既沒有角,體型又不算大的食草動物來說,它們的進化方向往往就放在了速度上,比如瞪羚的奔跑速度可達80公裡每小時,野兔也有70公裡每小時的奔跑速度,甚至就連體型龐大的斑馬、角馬都有著超過60公裡每小時的奔跑速度。而一般情況下,食肉動物的奔跑速度大都在50公裡每小時左右,所以,許多食草動物進化了速度為自己增加的生存的籌碼。

因此,食草動物們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儘可能地避免食肉動物的捕殺,甚至像非洲水牛這樣的食草動物還能夠反殺獅子這樣強大的食肉動物。

食草動物的進化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註定了,雖然食草動物們為了更好地活著在不斷的進化,但是將它們作為自己食物的食肉動物們也沒有閒著,它們也跟隨著食草動物的進化而進化。獨居的食肉動物,慢慢將體色更接近環境顏色,為了更好地隱藏自己,這樣就能達到偷襲獵物的能力,而群居的食肉動物們則是更有計劃地圍捕食草動物。這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而且相對而言,食草動物們喜歡看到自己的同類被捕殺,為什麼這麼說了?因為食草動物大都是群居動物,而在一個族群中, 總歸有新老更替,但是當新老更替處於一個節點時(都活著),它們對食物的消耗就會增加,此時食肉動物突然殺出,就能大概率的淘汰掉那些老弱病殘,讓它們整個族群最優化。這是其一。

其二,動物進化的速度是相當慢的,而且動物在分化之初,它們的選擇就已經決定了它們以後的命運。在生物進化之處,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選擇就決定了它們的進化方向,就拿人類來說,人類與靈長類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人類走出森林、直立行走、大腦進化都決定了人類註定要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分道揚鑣。

對於食草動物來說,它們一開始就選擇了食物獲取更容易的生存方式,它們低下頭就能吃到食物,而一些動物劍走偏鋒,它們選擇了危險但營養級更高的肉食,這就決定了它們以後的生態位。

而且在自然界的生態鏈中,本身就是環環相扣,有高有低,這樣整個生態才能平衡,如果自然界中只有食肉動物,食肉動物互相殘殺,到最後,誰也活不成,同樣的如果全是食草動物,草木的生長需要時間,數量有限,最終在草木消耗完後,它們也都要走向滅絕。

因此,自然的選擇和個體的選擇共同決定了生物的生態位,而生態位一旦形成就是不可逆的,因為食草動物的各種結構很難發生改變,而食肉動物也是如此,並且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進化幾乎是相同速率的,正所謂一步差步步差。換句話說,食草動物的蹄子不可能變成鋒利的爪子,適合切割草木和消化粗纖維的消化系統也不可能變成鋒利的牙齒和消化肉類的消化道,而食肉動物也是一樣,它們的利爪也不可能變為蹄子,尖長的犬齒也不可能成為適合吃草的牙齒。所以說,無論食草動物怎麼進化,它都擺脫不了自己是食肉動物獵物的命運。

總結

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從動物進化之初就已經開始了分化,而且它們為了適應自己的食性和習性,整個牙齒、身體結構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食草動物的無論是如何進化自己的攻擊性,它們也始終打不過天生就是殺手的食肉動物。這就好比,大熊貓從800萬年前進化到現在,雖然已經很少吃肉(99%的食物是竹子),但是它們的牙齒和消化道依然跟其他熊科動物一樣,可見有些特徵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

當然,食草動物想要擺脫食肉動物的捕殺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它們唯一的出路就是進化出超大的體型,像陸地上的大象這樣,不過想要進化成大型動物談何容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只會逃跑,那為何它們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
    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動物世界,尤其是非洲大草原上面的動物,那些獅子、大象還有長頸鹿之類的,但有一點是沒有辦法忘記的,就是一群食草動物竟然可以被幾隻食肉動物給吃掉,有的時候感覺很悲傷,這些食草動物只能被食肉動物活活的被吃嗎?為什麼不進化出反抗的能力來呢?
  • 大自然中,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
    而且一般情況下,食肉動物的繁殖能力以及成活率大都比較的低,比如獅子平均3年生育一次(包含妊娠期的3-4個月、哺乳期的6個月以及撫養幼崽到2歲左右,在這期間,雌獅是沒有發情期的,這也是為什麼「獅王」更替時,新獅王要殺死老獅王幼崽的原因),而它一次僅可以剩下2-4隻幼崽,除去天生有缺陷的,這些健康的小獅子能長大的機率也不足50%(野生狀態下),因為小雄獅在2歲後會被驅逐出獅群獨自生活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敵的動物就是人類,所以站到了食物鏈的最頂端。但是,什麼都吃的人類,因何不碰食肉動物?難道是口感不好?當然不是!
  • 為什麼自然界沒有進化出進攻性的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顧名思義是以草為食物,因此它的進攻性主要體現在吃草。因為草是靜態的,所以談不上防禦,只能乖乖被食草動物吃掉。之所以講這個問題,其實簡單地就想說明,食草動物基本上在捕食方面沒有花什麼力氣。我認為食草和食肉性動物是選擇性進化而形成的二者區別,任何生物皆起於單細胞生物,科學家說植物源於古藻類生物,如果食草先主當時環境有很多藻類則以食藻為生,並漸漸進化出一套消化植物的器官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在我們日常的肉類需求中,雞、鴨、牛、羊、豬、魚是最吃的動物,在這些動物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屬於食草動物,魚、豬、雞、鴨嚴格意義上屬於雜食性動物,而牛、羊屬於純正的食草動物。同樣作為人類飼養下的動物,貓這種常見的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吃得很少(吃狗肉的並不少哈)。
  • 為何人總吃食草動物,卻很少捕獵食肉動物?專家有話說:吃不得
    弱小的事物如果不主動進化,就會被淘汰,在絕對的狩獵強者面前,弱者再多的反抗都無法擺脫毀滅的命運。生存法則如此冷酷,物種之間的食物鏈也同樣蘊含著固定的規律。食物鏈一詞是英國動物生態學家埃爾頓在1927年首次提出的,通俗易懂來講就是動物與動物之間是吃與被吃的關係,你吃我,我吃它,構成有規律的循環鏈條。
  • 都是吃肉,為什麼人類喜歡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
    都是吃肉,為什麼人類喜歡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 相對於這食肉動物,人類似乎更加喜愛食草動物的肉,比如牛、羊和豬等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每日三餐中飯桌上的食物種類都是什麼?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總是選擇逃跑,它們為什麼不進行反抗?
    而要生存就必須要獲取能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能量,而食草動物通過啃食植物,消化並利用植物中的養分。相比較食草動物而言,食肉動物對於能量的利用就要低得多了,它們無法直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它們必須要通過捕食食草動物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 食肉動物的眼睛長在前面,而食草動物則長在兩邊,這是為什麼呢?
    食肉動物的眼睛長在前面,而食草動物則長在兩邊,這是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眼睛是一個生物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因為只有通過眼睛,才能夠去觀看到這個世界,但是不同的生物之間,眼睛也會有著不同的形狀和功能,而我們最能夠直接看到區別的,應該就是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眼睛了,食肉動物的眼睛往往是長在前面的,而食草動物則是長在兩邊,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卻很愛吃食草動物的肉?
    只要是觸目所及的,沒有不能變為餐桌上的物品。天上飛的是正常操作,而水中遊的就是普通的,地上走的更是頓頓都有。可以說,只要味道到位,就沒有不能吃的。可就算是這樣,也有許多的動物並不在人類的餐桌上。比如說,獵殺者獅子、老虎、豹子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首先,人類吃的食肉動物,大部分是海洋生物和鳥類。而遠古時期,人類還是氏族狀態的時候,基本是抓到什麼吃什麼,一頓能吃飽就是好的。
  • 你想過沒有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為什麼食肉動物或雜食動物的肉在現代人類飲食中沒有佔據很大比重?我腦海中浮現出狗和蛇,還有鱷魚,但即使它們真的經常被人類吃,我也認為它們往往是特色菜而不是主食。是因為人類進化到專門吃不咬人的東西嗎?飼養食草動物肯定比飼養容易互相吃掉或需要不斷供應活物的食肉動物容易。食草動物產肉率遠遠大於食肉動物,飼養成本更低,人類經濟帳算的很明白。或者是汙染物累積放大作用?像汞這種重金屬元素會在食肉動物體內富集這樣的事情難道不是現代人關心的嗎?它們對我們的祖先來說會是一個大的問題嗎?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只吃食草動物的肉?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呢?,但是沒有像肉食動物的利齒和食肉齒,僅僅有著用來切斷植物的切牙,後排牙齒有著凹凸不平的凹槽用來磨碎和咀嚼食物,和食肉動物比較之下,古代人類無論是圈養食草動物還是狩獵食草動物所付出的代價都是少於肉食動物。
  • 為什麼非洲獅沒有天敵數量卻很少?食草動物天敵多,數量卻很多?
    在一望無垠的非洲大草原上,有成群的角馬、瞪羚、斑馬等在覓食、奔跑,甚至是遷徙,它們都是草原上常見的食草動物,依靠數量龐大的種群數量聚集在一起,為自身提供保護,低於天敵的捕殺,但是在草原上很少能看見獅子、獵豹、鬣狗,它們不僅種群數量少,而且種群中個體的數量也少,作為兇猛的食肉動物,就拿草原大哥非洲獅來說,它們根本沒有天敵的存在,那為什麼個體數量會非常少呢?
  • 為什麼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大?海中的動物是否如此?
    (雄獅和大象的體型差)那麼,為什麼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要小呢?我認為導致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體型小的原因有三個。01 食物獲取食肉動物,顧名思義就是以肉為主要食物的動物。這些動物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需要自己捕獵(食腐動物除外)。而食草動物就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動物,它們不需要自己捕獵。這就是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最大的差別。
  • 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看完你就明白了
    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是因為自然界的食肉動物比較少,無法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事實真的如此嗎?
  • 動物狂想曲: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共處的世界這個設定合理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處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導致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開始出現敵對的現象。並且後續又陸陸續續地傳出食草動物失蹤的消息。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關係將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