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為了生存,食草動物們在不斷的進化和努力
在自然界中,除了大象、犀牛等大型的食草動物外,其他的食草動物幾乎都有天敵,它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給食肉動物們提供食物。這一點食草動物心知肚明,所以,為了更好的生存,食草動物們從未停止進化和努力,主要體現在:
第一,出生
食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幼崽剛一出生幾乎不具備什麼能力,它們最多只是會爬幾下,甚至像我們人類生下來後,需要8個月才能夠學會爬行。但是,食草動物就不同了,它們幾乎一出生就會站立,幾十分鐘內就能獨立地奔跑。這就是它們努力的證據,因為食草動物在生產時氣味會招來食肉動物,而剛出生的幼崽和剛生產完的母親幾乎沒有自保能力,所以,那些出生需要很長時間才具備奔跑能力的食草動物大都被淘汰掉了。
第二,防禦
雖然食草動物沒有食肉動物那樣鋒利的牙齒和爪子,但是它們也有很強的防禦性,比如大多數大型的食草動物都有角,角的出現讓一大部分食草動物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它們堅硬且鋒利的角都長在食肉動物最喜歡攻擊的頭部。
除了角之外,許多食草動物都進化出了蹄,蹄非常的堅硬,在與食肉動物對決時,一通亂踢有時候能夠讓自己逃出生天。
第三,速度
對於一些既沒有角,體型又不算大的食草動物來說,它們的進化方向往往就放在了速度上,比如瞪羚的奔跑速度可達80公裡每小時,野兔也有70公裡每小時的奔跑速度,甚至就連體型龐大的斑馬、角馬都有著超過60公裡每小時的奔跑速度。而一般情況下,食肉動物的奔跑速度大都在50公裡每小時左右,所以,許多食草動物進化了速度為自己增加的生存的籌碼。
因此,食草動物們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儘可能地避免食肉動物的捕殺,甚至像非洲水牛這樣的食草動物還能夠反殺獅子這樣強大的食肉動物。
食草動物的進化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註定了,雖然食草動物們為了更好地活著在不斷的進化,但是將它們作為自己食物的食肉動物們也沒有閒著,它們也跟隨著食草動物的進化而進化。獨居的食肉動物,慢慢將體色更接近環境顏色,為了更好地隱藏自己,這樣就能達到偷襲獵物的能力,而群居的食肉動物們則是更有計劃地圍捕食草動物。這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而且相對而言,食草動物們喜歡看到自己的同類被捕殺,為什麼這麼說了?因為食草動物大都是群居動物,而在一個族群中, 總歸有新老更替,但是當新老更替處於一個節點時(都活著),它們對食物的消耗就會增加,此時食肉動物突然殺出,就能大概率的淘汰掉那些老弱病殘,讓它們整個族群最優化。這是其一。
其二,動物進化的速度是相當慢的,而且動物在分化之初,它們的選擇就已經決定了它們以後的命運。在生物進化之處,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選擇就決定了它們的進化方向,就拿人類來說,人類與靈長類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人類走出森林、直立行走、大腦進化都決定了人類註定要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分道揚鑣。
對於食草動物來說,它們一開始就選擇了食物獲取更容易的生存方式,它們低下頭就能吃到食物,而一些動物劍走偏鋒,它們選擇了危險但營養級更高的肉食,這就決定了它們以後的生態位。
而且在自然界的生態鏈中,本身就是環環相扣,有高有低,這樣整個生態才能平衡,如果自然界中只有食肉動物,食肉動物互相殘殺,到最後,誰也活不成,同樣的如果全是食草動物,草木的生長需要時間,數量有限,最終在草木消耗完後,它們也都要走向滅絕。
因此,自然的選擇和個體的選擇共同決定了生物的生態位,而生態位一旦形成就是不可逆的,因為食草動物的各種結構很難發生改變,而食肉動物也是如此,並且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進化幾乎是相同速率的,正所謂一步差步步差。換句話說,食草動物的蹄子不可能變成鋒利的爪子,適合切割草木和消化粗纖維的消化系統也不可能變成鋒利的牙齒和消化肉類的消化道,而食肉動物也是一樣,它們的利爪也不可能變為蹄子,尖長的犬齒也不可能成為適合吃草的牙齒。所以說,無論食草動物怎麼進化,它都擺脫不了自己是食肉動物獵物的命運。
總結
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從動物進化之初就已經開始了分化,而且它們為了適應自己的食性和習性,整個牙齒、身體結構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食草動物的無論是如何進化自己的攻擊性,它們也始終打不過天生就是殺手的食肉動物。這就好比,大熊貓從800萬年前進化到現在,雖然已經很少吃肉(99%的食物是竹子),但是它們的牙齒和消化道依然跟其他熊科動物一樣,可見有些特徵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
當然,食草動物想要擺脫食肉動物的捕殺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它們唯一的出路就是進化出超大的體型,像陸地上的大象這樣,不過想要進化成大型動物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