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總是選擇逃跑,它們為什麼不進行反抗?

2020-12-06 科學信仰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生存是任何物種的第一需求。

而要生存就必須要獲取能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能量,而食草動物通過啃食植物,消化並利用植物中的養分。相比較食草動物而言,食肉動物對於能量的利用就要低得多了,它們無法直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它們必須要通過捕食食草動物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食肉動物捕食食草動物,這是再普通不過的自然規律,於是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食肉動物就是比食草動物厲害。不可否認,食肉動物大多擁有強健的體魄、敏捷的身形、尖牙和利爪,武器裝備齊全,外觀雄壯兇猛。但自然界中的食草動物也並不都是弱小的,很多食草動物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弱,比如山林中的野豬和草原上的野牛,當野牛成群結隊的時候,它們的戰鬥力完全可以碾壓草原上最強大的捕食者獅子。

雖然一些成群結隊的食草動物的戰鬥力並不弱,但很少能夠見到食草動物做出反抗。

大多數時候,食肉動物只要一發起進攻,食草動物便會私處奔逃,這是為什麼?這的確是個不容易解答的問題,以獅群和野牛為例,獅群在捕食一頭野牛的時候,很可能會因野牛的反抗而受傷,而且很多時候這種傷還是致命的。

一頭野牛便可以對獅群產生威脅,那麼一群野牛如果群起反抗,獅群根本沒有勝算,那麼野牛為什麼只是一味逃跑呢?在自然界中的確有野牛群對抗獅群的情況,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逃跑還是野牛唯一的選擇。我們很難從問題本身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所以我們可以以更高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從自然規律出發去思考食草動物不願反抗食肉動物的原因。

如果食草動物對食肉動物的捕食行為總是做出反抗,那麼可能就沒有食肉動物了。

我們感覺食肉動物非常強大,而食草動物非常弱小,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其實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有著更多的生存機會。因為食草動物很容易便可以獲取生存所需的能量,而食肉動物則必須要通過捕食來保證自身的生存,而捕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草原上最好的獵手是獵豹,它也是動物界的短跑冠軍,可是你知道嗎,獵豹平均每發動6次攻擊,才能夠有一次捕食成功,可以說獵豹始終遊走在生存與餓死的邊界線上。如果羚羊群每次都對獵豹的捕獵行為展開有組織的反抗,獵豹的滅絕速度可能會非常快。所以我們可以將食草動物不反抗食肉動物的現象當成是大自然賦予食肉動物的一絲生機。

如果沒有食肉動物,也就沒有食草動物了。

如果自然界中沒有兇猛的捕食者,而只有溫和的食草動物,難道不好嗎?不好,因為沒有了捕食者,也就沒有了食草動物。當獅群對野牛發起攻擊的時候,最終被成功捕食的野牛是哪一頭?一定是牛群中最弱小的那一頭,正是因為有了食肉動物,才保證了食草動物種群的優勝劣汰。

黃石公園曾經為了保護鹿群而滅絕了野狼,結果鹿群的整體健康度逐年下降,幾乎到了滅絕的邊緣,而在重新引進野狼之後,鹿群的健康度又再次恢復。優勝劣汰是生物生存和進化的基本保障,任何物種,一旦弱小者得到了完全的保護,那麼整個種群便要開始走向衰亡了。所以如果食草動物有組織的反抗食肉動物,最終只會害了自己。

並不是所有的食草動物面對捕食者都不做出反抗。

在面對食肉動物的時候,有些食草動物還是具備積極反抗的行為的。比如上面所說的野牛,野牛本身是一種體格強健、戰鬥力爆表的食草動物,所以在面對獅子的時候,野牛從不會束手就擒,甚至有些時候,野牛群會放棄逃跑,而展開有組織的反抗,這種反抗是卓有成效的。而且如果野牛發現了落單的幼獅,本著防患於未然的原則,它們會毫不猶豫將幼獅踩死。

並不是只有戰鬥力強悍的食草動物會做出反抗,一些戰鬥力不高的食草動物也能夠做出有效的反抗,比如生活在北歐地區的馴鹿。馴鹿並不是一種戰鬥力很強的動物,但是它們卻發明了一種最為強大的動物陣法,這種陣法被稱之為馴鹿颶風。成群的馴鹿進行高速的螺旋式奔跑,由上俯視如同高速運轉的颶風一般。面對這種陣法,不僅自然界中的捕食者無能為力,就連曾經以捕獵能力著稱的維京人也頗為頭疼。當然,反抗也並不能真正改變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捕食的命運,這就是自然法則。

相關焦點

  •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自然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只有你足夠強大,才可以在惡劣的環境當中生存下來,否則你面臨的只能是淘汰,這就是達爾文曾經說到過的優勝劣汰,在動物當中分為食肉性動物和食草性動物,食肉動物體型非常的強大,並且異常兇猛,而食草性動物體型相對比較小,性格也會更溫順一些,這些食肉動物是以食草動物為食的,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在看到食肉動物之後,食草動物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跑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只會逃跑,那為何它們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
    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動物世界,尤其是非洲大草原上面的動物,那些獅子、大象還有長頸鹿之類的,但有一點是沒有辦法忘記的,就是一群食草動物竟然可以被幾隻食肉動物給吃掉,有的時候感覺很悲傷,這些食草動物只能被食肉動物活活的被吃嗎?為什麼不進化出反抗的能力來呢?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有些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更大,為什麼它們被捕殺時不會反抗?
    地球上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雖然有些動物是食肉動物,但總體上說,食草動物還是佔有更大的比例。雖然動物界體型大意味著戰鬥力強,但有些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要大得多,可當這些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捕食時,食草動物卻不會反抗。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食草動物打不過食肉動物嗎?
  • 都是吃肉,為什麼人類喜歡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
    都是吃肉,為什麼人類喜歡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沒有很強殺傷力的食草性動物,比如我們今天見到的牛羊等等,這種食草性的動物在面對狩獵者的時候,往往都只會本能的選擇逃跑,而以人類的智慧是能夠比較輕鬆的抓捕的。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每日三餐中飯桌上的食物種類都是什麼?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而食肉型動物則主要是以食草型動物為食,它們更高一層。所以我們在大自然中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食草型動物的體型有多麼大,在碰到比它們小很多的食肉動物後,都會害怕躲避逃跑。就是野牛這樣的比較強力的食草動物,它們在遇到狼的時候,也會忙著逃跑,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對抗。這種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是基因層面的一種壓制,再高大的食草型動物,它們也會害怕一些小小的食肉型動物。
  • 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的眼睛在前面?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 食草動物在演化的路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單眼視覺脫穎而出,這個技能在生存的道路上屢試不爽,於是大部分具備該能力的食草物種都留存了下來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有些食草動物體型更大,為啥遇見食肉動物只會逃跑?
    在地球生命進化的過程中,不同的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食物鏈,在食物鏈低級的動物似乎天生就是被食物鏈頂級動物捕食的,這有種命運的悲涼感。但是這到底是自然進化的結果,還是冥冥中有「造物主」決定了這一切?有些食草動物的體型明明比食肉動物更大,身上也有尖銳的角和強有力的四肢,比如非洲草原上生活的野牛。野牛的體型完全比獅子和老虎更大,而且皮毛厚實,力量很大,按理說不應該見到獅子老虎就逃跑。它們並不像兔子和雞這樣弱小的存在,為什麼依然會對食肉動物不加以反抗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如果在非洲草原上生活的野牛群遇到獅子能夠團結一致,相信獅子根本佔不到一點甜頭。
  • 為什麼群居食草動物不抱團攻擊獅子和老虎,反而是四散而逃?
    與獅子捕獵水牛一樣,一群白肢野牛在面對孟加拉虎是也是大都是各自逃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成群的食草動物不團結起來攻擊獅子或者老虎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每一種大型的食肉動物都有相對固定的食譜,也就是相對固定的獵物,比如非洲獅的主要獵物以斑馬、角馬、羚羊以及非洲水牛為主,而老虎的獵物主要以鹿科動物以及野豬為主。
  • 為什麼自然界沒有進化出進攻性的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顧名思義是以草為食物,因此它的進攻性主要體現在吃草。因為草是靜態的,所以談不上防禦,只能乖乖被食草動物吃掉。之所以講這個問題,其實簡單地就想說明,食草動物基本上在捕食方面沒有花什麼力氣。,而食肉先主一開始或後期進化性選擇了食草動物,並進化可消化肉食的腸胃,當然以有兩種都吃的動物,以適者生存的方式進化而來,加上它們吃草草不會反抗,而食肉必須有進攻性方試才能生存,故進攻性強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卻很愛吃食草動物的肉?
    可就算是這樣,也有許多的動物並不在人類的餐桌上。比如說,獵殺者獅子、老虎、豹子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首先,人類吃的食肉動物,大部分是海洋生物和鳥類。而遠古時期,人類還是氏族狀態的時候,基本是抓到什麼吃什麼,一頓能吃飽就是好的。而且大多數不能填飽肚子的時候,也會選擇諸如野果之類的東西,可以說吃飯看天,看運氣,就是不看你到底想吃什麼。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在我們日常的肉類需求中,雞、鴨、牛、羊、豬、魚是最吃的動物,在這些動物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屬於食草動物,魚、豬、雞、鴨嚴格意義上屬於雜食性動物,而牛、羊屬於純正的食草動物。同樣作為人類飼養下的動物,貓這種常見的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吃得很少(吃狗肉的並不少哈)。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肉類來源,大多都是雞,鴨為代表的家禽,以及豬,牛,羊為代表的家畜,然而不管是家禽還是家畜,它們大多是食草動物(大多數家禽會捕食昆蟲,但更多的以穀物為食)。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呢?
  • 大自然中,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
    而食草動物則不同,雖然大多數食草動物的繁殖能力不算強,比如非洲水牛僅僅是妊娠期就長達11.5個月,但是,食草動物的數量基數比較的大,因此,它們的數量其實是呈上漲趨勢的。此時,食肉動物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 而不吃食肉動物? 是不好吃嗎?
    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吃食肉動物不划算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在下地生存的過程中,它們逐漸演化出了食肉的功能,只不過由於類人猿力量比較弱,智商也不高,所以這些肉都不是自己捕獵而來的,而是撿拾別人吃剩的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