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的肉類需求中,雞、鴨、牛、羊、豬、魚是最吃的動物,在這些動物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屬於食草動物,魚、豬、雞、鴨嚴格意義上屬於雜食性動物,而牛、羊屬於純正的食草動物。同樣作為人類飼養下的動物,貓這種常見的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吃得很少(吃狗肉的並不少哈)。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人類肉食的偏好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人類吃的動物的特性
01 馴化
從人類常吃的動物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動物都是人工飼養下的動物,而且這些動物都是早期的人類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比如豬是由野豬馴化而來的,雞是由原雞馴化而來的,而鴨是由野鴨馴化而來的。
也就是說能夠被人馴化是我們常吃的動物的特性之一。
02 對人類的作用
人類在選擇馴化動物時,都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馴化狗是因為狗的祖先是灰狼,而灰狼是兇猛的食肉動物,被馴化後能夠幫助人類更好的生存,貓的馴化是因為它能夠幫助人類滅鼠。但是,豬、雞、鴨等動物的馴化目的則不同了,它們被馴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吃,豬的繁殖能力很強,如果是捕殺野豬會有危險性,人工馴化後的豬不但攻擊性較弱還能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肉類。
從上面這些動物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動物的繁殖能力強弱也是人類選擇這種動物馴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綜上,人類吃的動物是有選擇性的,而能夠被人吃的動物大都是已經被馴化的野生動物,而不是真正的野生動物,而作為食肉動物的狗,之所以相對吃的人不那麼普遍,原因是狗一直以來是作為人類的夥伴存在的,而貓由於體型較小,而且它也是人類的「幫手」,所以吃的也相對較少。
那麼,人類為什麼很少會選擇野生的食肉動物吃?
在人類的食譜中,野生的食肉動物佔比非常小,這是什麼原因呢?有三點。
01 獲取難易度
野生的食肉動物都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而人如果選擇捕殺它們會付出一定的代價,而我們現在的食性是長期形成的,其中有遺傳的因素。在人類的早期,並沒有先進的武器來捕殺它們,所以,獲取食肉動物的困難和風險較大,是人類放棄吃野生食肉動物的原因之一。
02 難以馴化和不能量產
野生食肉動物野性十足,到現在為止,我們人類經過了數百萬年的努力不過只是馴化了狗(貓並不算完全馴化,它同樣有攻擊性和野性),這足以證明野生食肉動物馴化的困難程度。
而且食肉動物的繁殖能力大都比較的差,即使馴化成功也不能為人提供大量的肉。
03 投入和產出比
食肉動物吃是肉,也就是說要養大一頭食肉動物,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肉,這種投入和產出比是嚴重失衡的。就拿老虎來說吧,雖然一頭老虎都在200斤以上,但是它每天就需要吃掉20斤的肉,而且老虎的生長周期較長。
所以,選擇食肉動物作為人類的肉類來源顯然是不科學的。
總結
人類之所以會形成現在的食物選擇是有道理的,相對來說食肉動物難以馴化、不能量產、有攻擊性且投入和產出比太高,都是人類放棄食肉動物,選擇食草動物作為主要肉食來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