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你有沒有發現似乎我們人類只吃食草類型的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為什麼會如此呢?讓我們簡單地看下食物鏈就知道了。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而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我們知道人類是由原子按照一定規律排列而成的,在一個孤立系統內,人類的原子排列順序會慢慢地從有序走向無序的,最後走向死亡。
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為了抵抗熵增,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這樣就會排出無序的熵,如此也就能夠抵抗熵增的過程了,這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可以通過吃食物來獲取能量,然後延長自己的壽命。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止人類如此,在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是如此的,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界就形成了一條食物鏈,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肉動物,在這條食物鏈中,最底層的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來源是太陽。
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生物的種類繁多,不同的生物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據他們的功能,我們可以將這些生物分為三類,分別是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生產者是能夠以無機物製造營養物質的生物,如植物;消費者是以其他生物或者以有機物為生的生物,根據他們所吃的食物不同,又可以分成初級、二級和三級消費者,人類和老虎都是屬於高級消費者;分解者是能夠分解其他生物的生物,如細菌。
簡單看過這個食物鏈之後,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呢?為什麼沒有出現以人或者老虎為食的消費者出現呢?
很簡單,生物界中的能量是單向流動的,也就是說食物鏈中的能量是在不同生物之間傳遞著的,但是食物鏈傳遞的能量效率並不是沒有損耗的,一般來說能量在不同消費者之間傳遞一次,僅能傳遞10%-20%的能量,因此食物存在著頂端,這也就是為什麼沒有比人或者老虎、獅子更為高級的消費者。
我們人類同老虎、豹子是高級消費者,為什麼我們人類還是可以以它們為食呢?
根據上述所言,生物每傳遞一次能量,只能傳遞自身的10%-20%的能量,所以人類要是以食肉動物為食的話,那麼食肉動物能夠給人類提供的能量就比素食動物提供的能量要大得多了。
因此,很多人類其實很喜歡吃一些動物,如魚、鳥、蛇、狗、雞等等,這些動物能夠為人類提供相當多的能量。當然,也有人比較喜歡吃野味的食物,但是現在很多國家政策都是要保護動物的,所以那些野味食物都是禁止吃的,而且有的野味身上一般都含有寄生蟲和病菌,人一旦吃了,就會容易引發個體疾病,甚至會死亡,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以食草動物為食,卻很少吃食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