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2021-01-07 探索浩瀚星空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地球是一個物種豐富的生命世界,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植物一類是動物。而在動物的世界裡又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食草型動物,一類是食肉型動物。

這兩類動物大自然對它們的待遇也是差不多的,食草型動物有自己的優勢同樣也有自己的劣勢,從生物鏈的結構來看,食草型動物是以植物為食,而植物是整個生態鏈中最底層的生命,食草型動物是上一層的生命。而食肉型動物則主要是以食草型動物為食,它們更高一層。

所以我們在大自然中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食草型動物的體型有多麼大,在碰到比它們小很多的食肉動物後,都會害怕躲避逃跑。就是野牛這樣的比較強力的食草動物,它們在遇到狼的時候,也會忙著逃跑,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對抗。

這種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是基因層面的一種壓制,再高大的食草型動物,它們也會害怕一些小小的食肉型動物。雖然食草型動物是食肉動物的獵物,但是它們能夠在漫長的生命歲月裡繁榮,反而比食肉動物活得更好,必然有其特別之處。

大家都知道,食草型的警覺性是非常高的,當我們不斷靠近它們的時候,在離它們比較遠的地方就能夠發現我們,並立即逃跑離開。而肉食動物則不同,如果你從背面靠近,很容易就能夠到達它們的身邊。

為什麼食草型動物的警覺性如此之高,能夠快速發現四周的動靜?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是因為這些食草動物它們的聽覺非常好,如果你這麼想,那就錯了。食草動物的聽覺其實並不發達,遠遠比不上一些食肉動物,那麼食草動物又是依靠什麼來快速發現四周的危險?主要是依靠眼睛。

眼睛是動物最重要的觀察結構,而食草動物跟食肉動物,眼睛的結構是有很大不同的。食草動物是單眼視覺,而食肉動物則是雙眼視覺,這是兩種有很大區別的眼睛結構。

所謂的單眼視覺和雙眼視覺,它們的主要區別就是重疊範圍的多與少,我們人類的眼睛也是雙眼視覺,也就是兩個眼睛看到的範圍有很大的重疊部分。單眼視覺兩個眼睛看到的範圍重疊的則比較少,所以我們會發現食草動物的眼睛都是分別位於頭部兩側。

單眼視覺有什麼優勢?由於兩個眼睛距離在頭部兩側,那麼距離就隔開了,這個時候就大大擴大了視野範圍。使食草動物不僅能夠觀測到前方的區域,而且還能夠觀測到身邊的左後方和右後方,可以說基本接近於360度視角。

有了這個視野廣闊的眼睛之後,植食動物在埋頭吃草的時候,就能夠做到眼觀六路,當周圍出現危險的時候能夠及時發現。而這種眼睛結構大大提高了它們的生存機率,能夠提前發現食肉動物的靠近,從而提前快速逃跑。

這樣的優勢對於植食動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好彌補了在生物鏈上的弱勢,一些奔跑強大的植食動物再配上這樣的眼睛結構,生存能力可以說是非常強的。食肉動物也很難真正捕到這些植食動物,當然這種眼睛結構也不是完美的,否則肉食動物也不會選擇雙眼視覺這種進化方向了。

食肉動物之所以選擇雙眼視覺也同樣跟它們的生存環境有關,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它們本身就處於食物鏈僅次於人類的位置。因此,捕食者的生存困境並不在於如何躲避天敵,而在於如何捕捉更多的獵物。可是它們的獵物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植物,而是具有比較強的奔跑特徵的植食動物。

所以,食肉動物想要捕獲獵物,可不能直接往上衝,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很難捕到獵物的,因為植食動物能夠提前發現它們,而且奔跑速度也非常快。在這種困境下,食肉動物只能悄悄地靠近,以非常有耐心的潛伏來出其不意。

如果看過動物世界的朋友會發現,食肉動物在看到獵物的時候,都會非常小心,依靠周圍的植物掩蓋,腳步輕輕地不斷靠近。有時為了捕到獵物,食肉動物會在草叢中一動不動潛伏很長時間,在這一點上我們人類是非常佩服的。

這種潛伏的捕獲獵物方式,就需要實時判斷自己與獵物的距離,這樣才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捕獵的成功率。眼睛位於頭部前方,距離變小,導致雙眼重疊範圍增大。,這樣的雙眼視覺是非常有利於判斷目標物體的距離。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產生這樣的疑惑:人類的遠古祖先古猿其實也是植食動物,是以植物為食的。可為什麼人類的遠古祖先眼睛不是進化成為單眼視覺,反而是跟食肉動物一樣,進化為雙眼視覺?

其實這一切同樣跟人類遠古祖先的生存環境有關,食肉動物的雙眼視覺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捕獵,而人類遠古祖先的這個雙眼視則是為了更好地移動。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祖先古猿可是生活在樹上的,是樹棲動物。

而生活在樹上就需要經常在樹枝間跳躍攀爬,要知道樹木都是非常高大的,雖然生活在樹上天敵非常少,能夠更好地生活,但是一旦從樹上掉下來,那基本就會沒命。

樹棲動物在樹上生存,需要經常在樹木之間進行跳躍,並利用各種藤蔓、枝條等作為攀爬工具。這個時候精確判斷樹木,樹枝與自己的距離就非常重要,如果判斷錯誤差那麼一點,那可能就會從樹上掉下來,丟掉性命。而單眼視可不利於距離的判斷,只有雙眼視才具備強大的距離判斷能力。

所以,人類的遠古祖先古猿進化演化成為了雙眼視而不是單眼視。這是生存環境導致的眼睛結構選擇,如果人類的遠古祖先古猿最先生活的環境不是森林,而是在平原上,那麼以植食動物的眼睛結構普遍性,很大概率最後也會進化演化為單眼視,如果是這樣,那人類現在的眼睛可能就不是這種結構,而是像植物動物一樣,分別在頭部的兩側。

通過這些我們明白了,眼睛結構分為單眼視覺和雙眼視覺,生物到底選擇哪種進化方式,主要是由生物的生存環境來決定的。由此我們也能夠想像到,宇宙中的其它智慧生命體,他們的眼睛結構可能不會像人類這樣,而是像植食動物分列在頭部兩側。

其實對於智慧生命來說,單眼視覺和雙眼視覺都是各具優勢,如果人類選擇了單眼視覺,未必就是一個好事。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還是一個大好事,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視野就是360度,而不是現在這樣只能看到前方的事物,背後的事物我們需要轉頭才能夠看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類眼睛和食肉動物一樣在前面,而食草動物眼睛卻在兩邊?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食肉動物的眼睛位於前面,而植食動物的眼睛卻在頭部兩側。然而比較特殊的是,我們人類的遠古祖先曾經也是植食動物,然而我們卻擁有和食肉動物一樣的眼睛結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食肉動物的眼睛食肉動物面對的生存困境並不是如何躲避天敵,而是如何多抓獵物。食肉動物的獵物並不像植食動物一樣,是一動不動的植物,而是會隨時移動的植食動物。
  • 為什麼人類眼睛和老虎一樣在前面,而食草動物眼睛卻在兩邊?
    為什麼人類眼睛和老虎一樣在前面,而食草動物眼睛卻在兩邊? 2020-10-28 08:11:04 來源 : 鍾銘聊科學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食肉動物的眼睛位於前面,而植食動物的眼睛卻在頭部兩側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基因遺傳首先從我們的祖先開始說起,在遠古時期人類通過採集狩獵的方式來獲取資源,補充人體自身所需。為能夠在自然界「優勝劣汰」的規律中生活下去,人們認識到必須要「擇優而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食草類動物自身性格比較溫順,攻擊力較弱,易於被人類馴服。漸漸地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通過基因延續下來,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進食方式:多以食草類動物為主。
  • 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看完你就明白了
    人類是地球的霸主,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卻很愛吃食草動物的肉?
    人類不愧是站在吃貨頂尖鏈上的生物,胃口好的很。只要是觸目所及的,沒有不能變為餐桌上的物品。天上飛的是正常操作,而水中遊的就是普通的,地上走的更是頓頓都有。可以說,只要味道到位,就沒有不能吃的。可就算是這樣,也有許多的動物並不在人類的餐桌上。比如說,獵殺者獅子、老虎、豹子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食肉動物的眼睛長在前面,而食草動物則長在兩邊,這是為什麼呢?
    食肉動物的眼睛長在前面,而食草動物則長在兩邊,這是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眼睛是一個生物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因為只有通過眼睛,才能夠去觀看到這個世界,但是不同的生物之間,眼睛也會有著不同的形狀和功能,而我們最能夠直接看到區別的,應該就是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眼睛了,食肉動物的眼睛往往是長在前面的,而食草動物則是長在兩邊,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人類為什麼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卻不吃食肉動物?
    看到這個題目估計很多人都會驚訝,也驚訝居然有人會提起這種問題,那就是原來人類基本上都只吃食草動物啊!就連小編自己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麼,為什麼人類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而卻對食肉動物沒興趣呢?答案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生物的食物鏈。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食肉動物?專家說出了原因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食肉動物?專家說出了原因 所有的生物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要進食,沒有食物註定無法生存,而現在大多數物種可籠統的分為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跟雜食動物,說白了就是吃草的,吃肉的,肉跟草通吃的,對我們人類而言就是雜食性動物,因為我們除了蔬菜瓜果也會吃各種肉食,然而我們人類所選擇的肉類一般都是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那些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食肉動物?專家說出了原因
    所有的生物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要進食,沒有食物註定無法生存,而現在大多數物種可籠統的分為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跟雜食動物,說白了就是吃草的,吃肉的,肉跟草通吃的,對我們人類而言就是雜食性動物,因為我們除了蔬菜瓜果也會吃各種肉食,然而我們人類所選擇的肉類一般都是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那些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而消費者是指以其他生物或者以有機物為生的生物,同時又根據他們所吃食物的不同,分為初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人類和老虎、獅子一樣,屬於最高等級消費者。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供養食肉動物的能量,比供養素食動物的能量要大得多。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呢?而另一方面,由於食草動物性格溫順,沒有較強的攻擊力,即使人們捕食它們,它們也不會對人類發出致命攻擊,從安全性而言,捕食食草動物的安全性更高。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獨居的食肉動物,慢慢將體色更接近環境顏色,為了更好地隱藏自己,這樣就能達到偷襲獵物的能力,而群居的食肉動物們則是更有計劃地圍捕食草動物。這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且相對而言,食草動物們喜歡看到自己的同類被捕殺,為什麼這麼說了?
  • 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的眼睛在前面?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 食草動物在演化的路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單眼視覺脫穎而出,這個技能在生存的道路上屢試不爽,於是大部分具備該能力的食草物種都留存了下來
  • 人類作為雜食動物,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呢?
    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也好,動物也好,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進食。一般來說,地球的所有的生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肉食類動物,草食類動物以及雜食類的動物。我們人類就是非常典型的雜食性動物,我們的食譜包含了肉類以及各種水果蔬菜等等。其中作為人類蛋白質主要來源的肉類,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於食草類的動物。
  • 作為雜食動物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呢?
    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也好,動物也好,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進食。一般來說,地球的所有的生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肉食類動物,草食類動物以及雜食類的動物。我們人類就是非常典型的雜食性動物,我們的食譜包含了肉類以及各種水果蔬菜等等。
  • 都是吃肉,為什麼人類喜歡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
    都是吃肉,為什麼人類喜歡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 相對於這食肉動物,人類似乎更加喜愛食草動物的肉,比如牛、羊和豬等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人類為什麼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卻很少吃食肉動物?答案顛覆認知
    簡單來說就是人類通過吃食物來獲得能量,抵抗死亡。其實不止人類,所有的動物都是如此,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在這樣的安排下,自然界形成了一條食物鏈,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肉動物(簡單的食物鏈模型)。
  • 為什麼大多食草動物眼睛長兩邊,食肉動物眼睛長前面,有例外?
    文/濤聲依舊為什麼大多數食草動物眼睛長兩邊,食肉動物眼睛長前面,有差別嗎?大自然的物種多種多樣,如果非要逐一划分的話,那麼總的來說就是食草動物以及肉食動物,當然還包括雜食性動物,不過雜食性動物,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肉食動物,自然界當中的大部分動物不是吃草就是吃肉,兩種動物有著很多的差別,比如說食肉動物往往都長得非常的強壯,而食草的動物往往不是非常瘦,就是非常的胖。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在我們日常的肉類需求中,雞、鴨、牛、羊、豬、魚是最吃的動物,在這些動物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屬於食草動物,魚、豬、雞、鴨嚴格意義上屬於雜食性動物,而牛、羊屬於純正的食草動物。同樣作為人類飼養下的動物,貓這種常見的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吃得很少(吃狗肉的並不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