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地球是一個物種豐富的生命世界,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植物一類是動物。而在動物的世界裡又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食草型動物,一類是食肉型動物。
這兩類動物大自然對它們的待遇也是差不多的,食草型動物有自己的優勢同樣也有自己的劣勢,從生物鏈的結構來看,食草型動物是以植物為食,而植物是整個生態鏈中最底層的生命,食草型動物是上一層的生命。而食肉型動物則主要是以食草型動物為食,它們更高一層。
所以我們在大自然中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食草型動物的體型有多麼大,在碰到比它們小很多的食肉動物後,都會害怕躲避逃跑。就是野牛這樣的比較強力的食草動物,它們在遇到狼的時候,也會忙著逃跑,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對抗。
這種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是基因層面的一種壓制,再高大的食草型動物,它們也會害怕一些小小的食肉型動物。雖然食草型動物是食肉動物的獵物,但是它們能夠在漫長的生命歲月裡繁榮,反而比食肉動物活得更好,必然有其特別之處。
大家都知道,食草型的警覺性是非常高的,當我們不斷靠近它們的時候,在離它們比較遠的地方就能夠發現我們,並立即逃跑離開。而肉食動物則不同,如果你從背面靠近,很容易就能夠到達它們的身邊。
為什麼食草型動物的警覺性如此之高,能夠快速發現四周的動靜?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是因為這些食草動物它們的聽覺非常好,如果你這麼想,那就錯了。食草動物的聽覺其實並不發達,遠遠比不上一些食肉動物,那麼食草動物又是依靠什麼來快速發現四周的危險?主要是依靠眼睛。
眼睛是動物最重要的觀察結構,而食草動物跟食肉動物,眼睛的結構是有很大不同的。食草動物是單眼視覺,而食肉動物則是雙眼視覺,這是兩種有很大區別的眼睛結構。
所謂的單眼視覺和雙眼視覺,它們的主要區別就是重疊範圍的多與少,我們人類的眼睛也是雙眼視覺,也就是兩個眼睛看到的範圍有很大的重疊部分。單眼視覺兩個眼睛看到的範圍重疊的則比較少,所以我們會發現食草動物的眼睛都是分別位於頭部兩側。
單眼視覺有什麼優勢?由於兩個眼睛距離在頭部兩側,那麼距離就隔開了,這個時候就大大擴大了視野範圍。使食草動物不僅能夠觀測到前方的區域,而且還能夠觀測到身邊的左後方和右後方,可以說基本接近於360度視角。
有了這個視野廣闊的眼睛之後,植食動物在埋頭吃草的時候,就能夠做到眼觀六路,當周圍出現危險的時候能夠及時發現。而這種眼睛結構大大提高了它們的生存機率,能夠提前發現食肉動物的靠近,從而提前快速逃跑。
這樣的優勢對於植食動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好彌補了在生物鏈上的弱勢,一些奔跑強大的植食動物再配上這樣的眼睛結構,生存能力可以說是非常強的。食肉動物也很難真正捕到這些植食動物,當然這種眼睛結構也不是完美的,否則肉食動物也不會選擇雙眼視覺這種進化方向了。
食肉動物之所以選擇雙眼視覺也同樣跟它們的生存環境有關,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它們本身就處於食物鏈僅次於人類的位置。因此,捕食者的生存困境並不在於如何躲避天敵,而在於如何捕捉更多的獵物。可是它們的獵物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植物,而是具有比較強的奔跑特徵的植食動物。
所以,食肉動物想要捕獲獵物,可不能直接往上衝,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很難捕到獵物的,因為植食動物能夠提前發現它們,而且奔跑速度也非常快。在這種困境下,食肉動物只能悄悄地靠近,以非常有耐心的潛伏來出其不意。
如果看過動物世界的朋友會發現,食肉動物在看到獵物的時候,都會非常小心,依靠周圍的植物掩蓋,腳步輕輕地不斷靠近。有時為了捕到獵物,食肉動物會在草叢中一動不動潛伏很長時間,在這一點上我們人類是非常佩服的。
這種潛伏的捕獲獵物方式,就需要實時判斷自己與獵物的距離,這樣才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捕獵的成功率。眼睛位於頭部前方,距離變小,導致雙眼重疊範圍增大。,這樣的雙眼視覺是非常有利於判斷目標物體的距離。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產生這樣的疑惑:人類的遠古祖先古猿其實也是植食動物,是以植物為食的。可為什麼人類的遠古祖先眼睛不是進化成為單眼視覺,反而是跟食肉動物一樣,進化為雙眼視覺?
其實這一切同樣跟人類遠古祖先的生存環境有關,食肉動物的雙眼視覺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捕獵,而人類遠古祖先的這個雙眼視則是為了更好地移動。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祖先古猿可是生活在樹上的,是樹棲動物。
而生活在樹上就需要經常在樹枝間跳躍攀爬,要知道樹木都是非常高大的,雖然生活在樹上天敵非常少,能夠更好地生活,但是一旦從樹上掉下來,那基本就會沒命。
樹棲動物在樹上生存,需要經常在樹木之間進行跳躍,並利用各種藤蔓、枝條等作為攀爬工具。這個時候精確判斷樹木,樹枝與自己的距離就非常重要,如果判斷錯誤差那麼一點,那可能就會從樹上掉下來,丟掉性命。而單眼視可不利於距離的判斷,只有雙眼視才具備強大的距離判斷能力。
所以,人類的遠古祖先古猿進化演化成為了雙眼視而不是單眼視。這是生存環境導致的眼睛結構選擇,如果人類的遠古祖先古猿最先生活的環境不是森林,而是在平原上,那麼以植食動物的眼睛結構普遍性,很大概率最後也會進化演化為單眼視,如果是這樣,那人類現在的眼睛可能就不是這種結構,而是像植物動物一樣,分別在頭部的兩側。
通過這些我們明白了,眼睛結構分為單眼視覺和雙眼視覺,生物到底選擇哪種進化方式,主要是由生物的生存環境來決定的。由此我們也能夠想像到,宇宙中的其它智慧生命體,他們的眼睛結構可能不會像人類這樣,而是像植食動物分列在頭部兩側。
其實對於智慧生命來說,單眼視覺和雙眼視覺都是各具優勢,如果人類選擇了單眼視覺,未必就是一個好事。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還是一個大好事,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視野就是360度,而不是現在這樣只能看到前方的事物,背後的事物我們需要轉頭才能夠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