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非常神奇,每一個物種都在為了生存,使出渾身解數,各種逆向思維、燈下黑等等離奇的演化方式頻出,更關鍵的是一切都是隨機的,是大自然的力量,人類從它們身上學到了不少,例如啄木鳥的安全帽,鳥類的飛機,蝙蝠的雷達,蛙眼的視覺等等。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我也變大。結果都在越變越大路上迷失了方向,大註定要獲得更多的能量,小行星來臨,陽光被火山灰遮擋,能源枯竭,大恐龍最先消亡。還有把技能點到死胡同裡的,比如背上長著劍的恐龍,背上長著「盔甲」的恐龍,在樹林間穿梭天天想著飛的恐龍點出了羽毛,沒成想卻笑到了現在。
被獵,跑的早比防禦更重要
體格、盔甲、一身刺的防禦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能在危機到來之前提前逃跑,那要一身累贅不演化也罷,不得不說「跑得快」確實是一條很好的生存之道。那麼如何預知危險?
簡單來說就是要有眼力價兒,永遠不要落在最後的「食物」,所以把技能點在眼睛上是大道。
演化過程中,並非所有的動物都深諳此理,只不過在自然選擇中,眼神不好的自然被吃了,也就促使留下來的眼神都好。何為眼神好?一定要眼觀360路,耳聽四面八方。
食草動物在演化的路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單眼視覺脫穎而出,這個技能在生存的道路上屢試不爽,於是大部分具備該能力的食草物種都留存了下來。單眼視覺,即一隻眼睛能看到的,儘量不要用兩隻眼睛來看,各看各的,交集要少,從而擁有更大的視線覆蓋範圍。
看看吃草牛的、鹿的、羊的兩隻眼睛,它們長在兩側,恨不得180度,背對著背,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儘可能的在水平進行360度無死角覆蓋,然而生理結構擺在那,並且攝像頭只能有倆。
長在兩側對於目前的生理結構來說已經是極限,雖然只是一個縮水的360度全景影像,但只要掠食者不從後面偷襲,安全係數還是比較高的。
除此之外它們還可以通過提高警惕性來彌補先天的漏洞。嚼草時多四處看看,只要頭一轉基本上也就無盲區了。
圖:牛急了還咬獅子呢
在動物世界中,抵禦能力越弱的動物警惕性越高,比如羚羊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馬上停止進食。而非洲野牛不見獅子跑跟前不動彈,因為他們肌肉更強壯,而且萬一咬的不是我,是情場競爭對手呢?
捕獵,集中注意力比三心兩意更重要
就像食草恐龍更大,食肉恐龍也更大一樣,食肉動物面對食草動物無死角的偵查能力也在演化得道路上付出了努力。既然食物無懈可擊,那只能強化自己。如何縮短食物與自己的距離?那就是速度。路線要精準,獵物盯緊,空間的感知很重要。
牛鹿三千,它只取一隻,360度覆蓋對食肉動物沒有什麼用,所以食肉動物眼睛演化的方向是兩隻眼睛集中注意力,因此雙眼在前方需要更多的交集。更重要的是聽過雙眼聚焦可以構建三維立體效果,使地形更清晰,從而在奔跑中選著有利路線。
單眼視覺就像360度影像一樣,兩隻眼睛分別看到的都是一幅幅二維照片。因此食肉動物大多數都是雙眼視覺,即兩隻眼睛向前。
演化是隨機的,沒有絕對的
萬物演化都是隨機的,都有各自的環境和習性,就像開頭說的,大自然是離奇的,什麼鳥都有。吃草的動物在地上飛奔,但一些吃果子和葉子的動物需要在樹上穿梭。比在樹上躲避天敵更重要的是能在樹上蕩來蕩去,而樹上的地形更複雜,更需要空間感,所以猴子與猩猩雖然主要是植物食性,但它們也需要雙眼視覺。
澳大利亞歷史中有一陣食物短缺,導致考拉只能吃毒桉葉,但在澳大利亞的食物鏈上幾乎沒有天敵,所以單眼視覺派不上用場,而為了少吃毒樹葉以及擁有足夠的時間分解消化毒葉,它們必須儘可能的少消耗能量,於是在演化的道路上它把腦子省了,腦容量在哺乳動物排倒數,把速度與力量縮減了,又在樹上活動,需要空間感知度。關鍵由於腦容量,認知能力差,只能會掛在樹上的桉葉當食物,摘下放盤子裡給它都不吃,雙眼視覺能讓它盯住桉葉,抓好桉葉,省得吃鼻子裡去。
還有作為蚩尤的坐騎,食鐵獸熊貓,以前吃肉。食物匱乏時期,肉少了,味覺基因變異沒了,雖然改吃竹子,但依然是雙眼視覺,因為它不賣萌時,底子裡還是兇猛的食肉動物,所處環境竹子遍地,一般物種不敢惹它。
比樹袋熊還懶的樹懶,除了春暖花開的成年季節,幾乎都在樹上,因此空間感知很重要,需要雙眼視覺。不過,由於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中,行動緩慢的它也需要足夠的觀察能力,提前發現天敵。
為了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大自然煞費苦心,使這種早應該滅絕八遍的物種演化出高清「雲臺」。雙眼視覺保留,頸椎關節的數量演化達到了長頸鹿都沒有的8~10個,因此它可以幾乎把脖子擰到後背進行大範圍偵查敵情,提前用保護色使自己與樹林的背景融為一體,讓天敵找不到它。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在大自然中沒有絕對的,適者生存,並非強者生存,只要演的好,又懶又笨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