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是現存陸地上體型最大的肉食動物,成年北極熊站立起來最高可達3米,接近一層樓高了,而且它的體重最重可達800公斤,比老虎獅子這種大型的貓科動物要重4倍左右。而現存體型最大的食草動物是大象了,根據資料顯示,世界上最大的大象身高可達4米,體重可達6噸。因此,就目前已知的動物來看,陸地上的食草動物確實比食肉動物要大一些。
那麼,為什麼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要小呢?
我認為導致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體型小的原因有三個。
01 食物獲取
食肉動物,顧名思義就是以肉為主要食物的動物。這些動物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需要自己捕獵(食腐動物除外)。而食草動物就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動物,它們不需要自己捕獵。這就是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最大的差別。
但是,食肉動物的食物需要自己捕獵,這也就是它們獲取食物的難度較高,而食草動物只需要低下頭吃草就能生存。
因此,食物獲取的難易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動物的體型。
02 局限性
作為食肉動物來說,體型越大無疑對食物的需求量就更大,而且體型太大靈活性就會降低,從而降低捕獵的成功率,所以如果北極熊像大象一樣的體型的話,它可能會因為捕獵不到獵物餓死。而食草動物就不同了,它們是食肉動物的捕獵對象,擁有更大的體型顯然能夠提高自己的存活率,而且即使需要的食量增加,對於食草動物來說只不過是多吃點草而已,並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
因此,食量的大小以及體型大小的對於動物的有利影響決定了食肉動物不可能超過大象這樣的食草動物。
03 營養
我們舉個例子,一個吃了兩斤的蔬菜成年人和一個吃了一斤肉的成年人同時幹體力活,你認為,誰會最先餓呢?毫無疑問,是吃了兩斤蔬菜的人最先餓。而原因就是因為植物性的食物要比肉的營養成分以及能量低很多。因此,食肉動物通常飽餐一頓甚至兩天都不要進食,而食草動物幾乎一直在吃。吃得多了,自然體型就更大一些了。從大熊貓的體型變化就能看出這一點,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根據始熊貓的化石推斷,它是一種兇猛的食肉動物,但是隨著環境的改變和食性的改變,現在以竹子為食的大熊貓已經比它的祖先整整大了8倍左右。
小結:動物的食性以及食物獲取難易度和食物本身具有的能量等等這些因素,都是決定食草動物體型更大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海洋中的動物與陸地上恰恰相反?
這一點,我不是很認同,因為即使是處在食物鏈底端的水母,它的主要食物也是浮遊生物以及小型的魚蝦,而且在海洋中,魚類也遵循著大魚吃小魚的自然法則。因此,嚴格意義上說,海洋中的動物大都是食肉動物。
海洋中,最低等的生物是藻類這種原始的單細胞生物,而在食物鏈的上一層,就是蜉蝣動物。從這個角度看,蜉蝣動物是海洋中唯一一種食草動物。它們之所以體型很小的原因是由於它們在漫長的進化中幾乎沒有改變,依然保留著原始生物的特點,而且它們的身體無法製造有機物,所以,想要增加體型是不可能的。
總結
簡單的說,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動物,它們的體型都是在特定的食性以及環境下進化而來的。而之所以有陸地和海洋動物個體的差異性也是由於陸地和海洋環境不同所致。海洋中生存的動物數量是龐大的,這為食物鏈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提供了相對充足的食物,所以海洋中的動物大都體型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