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生環境下,食草動物第一次見食肉動物會害怕嗎?

2021-01-07 科學獵奇

前段時間,在非洲野生保護區,一頭雌獅抓到一隻剛出生的小羚羊,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本殘忍的一幕並沒有上演,雌獅並沒有將小羚羊吃掉,而是把小羚羊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用腳掌撫摸,用舌頭舔,而且最終,雌獅也沒有吃掉小羚羊,而是將小羚羊放走了。這一幕,讓人看到了即使兇猛的野獸也有溫情的一面。

那麼,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第一次見到獅子、老虎等猛獸會害怕嗎?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上面那個例子在自然界中是很少見的,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的關係本身就是捕獵與被捕獵的關係,而一直心存憐憫之心的食肉動物早已經被淘汰掉了。而上面的那個例子中,雌獅也是在捕獵成年羚羊未果的情況下,在雜草中發現了小羚羊,而剛出生的小羚羊僅有1公斤左右,除去骨頭和皮毛,肉很少很少了。這是雌獅沒有吃它的主要原因,當然,也不排除雌獅母性大發的可能性。

但是,在小羚羊眼中,自己的命就握在獅子手中,所以害怕絕對的。

而且食草動物對食肉動物的恐懼是本能的反應,這就像我們小時候明明沒有見過狼,但是如果大人拿狼嚇唬我們會管用的原因。想像一下,你第一次見到蛇時的心理狀態,當然也是害怕的。這就是本能。當然,本能也不是從一個物種的第一隻動物就有的,比如我們人類害怕蛇,是因為早期的人類在純野生的環境下生存,沒有安全的住所,而蛇本身就是一種悄無聲息能夠接近人的存在,所以一定是人類的祖先已經見識過這種動物的厲害了,後代才會產生這種本能的恐懼。而像鹿、兔子等食草動物也是如此,它們的祖輩都是食肉動物的食物,恐懼自然是與生俱來的。

看到這裡,有些小夥伴可能會說: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嗎?

其實,這只是一個比喻,在有牛且有虎的環境下,無論是什麼樣的牛都是怕虎的。而之所以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因為小牛奔跑能力差,遇到老虎想要逃走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拼死一搏,興許還有生還的希望。但是,我們不能說它們是不害怕老虎的。

總的來說,即使食草動物沒見過食肉動物,它們也會害怕,因為這是一種本能。而且食草動物也會根據面對動物的體型和形態來判斷是否對自己有威脅。這一點從非洲老虎谷項目中就能看出,被帶到非洲的孟加拉虎在第一次看到斑馬時,會主動的捕獵,而第一次面對老虎時,斑馬群起初是沒有太大反應的,但是,一旦老虎開始奔跑,它們就本能地逃走了。

相關焦點

  • 動物狂想曲: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戀愛靠譜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存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一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學院裡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開始懷疑身邊的食肉動物,並且出現了敵對的情況。某天晚上,出於食肉動物的本能,抓傷了一隻兔子,幸好有一隻動物找他有事,那一刻理智戰勝了本能,兔子逃脫了,因為迎新的需要,要去園藝社找玫瑰花,在那裡,雷格西再一次遇到昨天晚上被他襲擊的兔子,小巧玲瓏的兔子打動了雷格西的心,這究竟是出於捕獵者的本能還是愛情呢?最終他(她)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因此,在哺乳動物的演化史中,獸孔目下的動物有食肉動物也有食草動物,所以 ,說上面的說法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最終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動物,而真犬齒獸類是原始的食蟲類動物,所以,說它是食肉動物也在情理之中。為什麼原始的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為食草動物?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敵的動物就是人類,所以站到了食物鏈的最頂端。但是,什麼都吃的人類,因何不碰食肉動物?難道是口感不好?當然不是!
  • 大自然中,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
    表面上看,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幾乎每一種食草動物都有一個或者多個天敵,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瞪羚的天敵就有獵豹、鬣狗、非洲野犬、獅子、花豹等超過5種。而且食草動物的多寡直接會影響到食肉動物的數量。而且一般情況下,食肉動物的繁殖能力以及成活率大都比較的低,比如獅子平均3年生育一次(包含妊娠期的3-4個月、哺乳期的6個月以及撫養幼崽到2歲左右,在這期間,雌獅是沒有發情期的,這也是為什麼「獅王」更替時,新獅王要殺死老獅王幼崽的原因),而它一次僅可以剩下2-4隻幼崽,除去天生有缺陷的,這些健康的小獅子能長大的機率也不足50%(野生狀態下),因為小雄獅在2歲後會被驅逐出獅群獨自生活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由於狩獵需要人類近距離攻擊獵物,所以人類會選擇攻擊力較弱的食草動物。這是因為捕食食草動物更加安全,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食肉動物攻擊力強,人類需要花費更多的能量和時間才能夠制服對方,而且在捕食過程中還有可能造成人類受傷或者死亡,顯然,捕食食肉動物非常不划算。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在我們日常的肉類需求中,雞、鴨、牛、羊、豬、魚是最吃的動物,在這些動物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屬於食草動物,魚、豬、雞、鴨嚴格意義上屬於雜食性動物,而牛、羊屬於純正的食草動物。同樣作為人類飼養下的動物,貓這種常見的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吃得很少(吃狗肉的並不少哈)。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繁殖率從繁殖力這一方面說起,食肉動物的繁殖性比食草動物的繁殖率低,故人類更加傾向於食草類動物,因為它們能夠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資源。為什麼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繁殖率低呢?地球上的植物是通過太陽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的,因此植物統被稱為「生產者」,食草動物直接或間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而食肉動物多是捕食比自身弱小的動物來獲取能量,它們統被叫做「消費者『』,還有一些細菌,真菌等能夠把生物分解為無機物,再次被生產者使用,它們被稱為「分解者」。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 而不吃食肉動物? 是不好吃嗎?
    由於狩獵需要人類近距離攻擊獵物,所以人類會選擇攻擊力較弱的食草動物。這是因為捕食食草動物更加安全,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食肉動物攻擊力強,人類需要花費更多的能量和時間才能夠制服對方,而且在捕食過程中還有可能造成人類受傷或者死亡,顯然,捕食食肉動物非常不划算。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還有老虎捕獵200公斤的野豬相對輕鬆,而野豬還是具有很強攻擊性的雜食性動物,但是如果換成200公斤的熊的話,即使雄性的東北虎都不敢輕易的與之交手。並且食肉動物捕殺食草動物,最多就是放走對方,但是兩種食肉動物如果互相捕殺的話,受傷的概率會大大增加,而受傷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很可能就意味著死亡。
  • 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看完你就明白了
    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是因為自然界的食肉動物比較少,無法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事實真的如此嗎?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
  • 動物狂想曲: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共處的世界這個設定合理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處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導致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開始出現敵對的現象。並且後續又陸陸續續地傳出食草動物失蹤的消息。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關係將會怎樣呢?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只會逃跑,那為何它們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
    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動物世界,尤其是非洲大草原上面的動物,那些獅子、大象還有長頸鹿之類的,但有一點是沒有辦法忘記的,就是一群食草動物竟然可以被幾隻食肉動物給吃掉,有的時候感覺很悲傷,這些食草動物只能被食肉動物活活的被吃嗎?為什麼不進化出反抗的能力來呢?
  • 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那麼植物太多了自然需要其它生物來解決掉一部分,於是食草動物就上場了,食草動物食用了草之後會將草中的能量轉換成自己的能量,讓自己不斷長肉,但在轉換的過程中是有一定效率的,並且這個效率還不高,一般只有10%-20%,比如牛吃草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那麼就相當於牛吃十斤草才能長一斤肉,那麼再往上的話比如老虎吃牛,傳遞效率依舊是10%,那麼老虎要長一斤肉就得吃掉十斤牛肉
  • 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人不吃飯會餓死,薛丁格說:生命以負熵為食。一杯開水放到正常環境中會涼,並不會自發的升溫。蘋果熟了掉地上會慢慢腐爛,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角度,孤立的系統都會由有序逐漸變得無序,就像一個從房間,慢慢會變得越來越亂。想變得有序就需要收拾,也就是需要對它付出能量。那麼我們自身的能量源於哪裡?
  • 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生物體也是一樣,食草、食肉、雜食、植物、微生物等等都在大自然鏈條中佔據著各自的位置,它們有不同的能量攝取方式。如果吃食肉動物會如何?人類也是頂級掠食者,不同的是我們的食物來源並非野生大自然,我們馴化植物與動物,提高產量問我我們所用。
  • 很多人認為野生食肉動物不害怕寄生蟲,然而真相出乎我們的意料!
    那麼在自然界中,其它野生的肉食性動物,根本不具備像人類這樣使用火和用火燒煮食物的能力,對於肉食,吃下肚都是生的,那麼為何感覺它們不害怕寄生蟲呢?當然這只是我們的感覺,野生動物即使感染了寄生蟲,我們也很難看到,當然更看不到它們被寄生蟲所感染的痛苦。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一點食草動物心知肚明,所以,為了更好的生存,食草動物們從未停止進化和努力,主要體現在:第一,出生食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幼崽剛一出生幾乎不具備什麼能力,它們最多只是會爬幾下,甚至像我們人類生下來後,需要8個月才能夠學會爬行。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而食肉型動物則主要是以食草型動物為食,它們更高一層。所以我們在大自然中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食草型動物的體型有多麼大,在碰到比它們小很多的食肉動物後,都會害怕躲避逃跑。就是野牛這樣的比較強力的食草動物,它們在遇到狼的時候,也會忙著逃跑,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對抗。這種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是基因層面的一種壓制,再高大的食草型動物,它們也會害怕一些小小的食肉型動物。
  • 為什麼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大?海中的動物是否如此?
    (雄獅和大象的體型差)那麼,為什麼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要小呢?我認為導致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體型小的原因有三個。01 食物獲取食肉動物,顧名思義就是以肉為主要食物的動物。這些動物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需要自己捕獵(食腐動物除外)。而食草動物就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動物,它們不需要自己捕獵。這就是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最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