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野生食肉動物不害怕寄生蟲,然而真相出乎我們的意料!

2021-01-18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我們知道,人類區別於野生動物的根本標誌,就是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而人類從南方古猿逐漸進化成人類的漫長進程中,學會使用和保存火種,推動了人類祖先食物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主要表現為以草食性為主演化為草食、肉食並重、從吃生肉演變化吃熟肉,而進食方式的改變,也很大程度上殺滅了生肉中含有的寄生蟲,推動人類身體素質和自然壽命的有效提升。

而正因為飲食結構的改變,人體消化系統中腸道的長度逐漸變短、胃液酸性逐漸降低,對於生肉的消化和病原體、寄生蟲的抵抗力也在下降,所以現代人一旦吃生肉,就極易引發腹瀉、消化不良、嘔吐以及寄生蟲感染等一系列問題。

那麼在自然界中,其它野生的肉食性動物,根本不具備像人類這樣使用火和用火燒煮食物的能力,對於肉食,吃下肚都是生的,那麼為何感覺它們不害怕寄生蟲呢?

當然這只是我們的感覺,野生動物即使感染了寄生蟲,我們也很難看到,當然更看不到它們被寄生蟲所感染的痛苦。無論人類,還是野生肉食性動物,沒有一種動物是不害怕寄生蟲的,只是在長期的適應環境過程中,通過行為模式和身體相應器官的調節,來最大程度地減少寄生蟲對身體的影響。而這種規避成功率不可能達到百分百。因吃生肉引發寄生蟲病、甚至長期被過多寄生蟲所折磨而死亡的個體,也大有存在。即使我們在野外或者視頻中看到食肉動物的屍體,我們也辨別不出來它們的死亡原因。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不同生物之間,為了延續各自種群的發展,有時會形成相互生存在一起的情況,即共生關係。根據共生過程中兩者利益滿足條件的差異,可以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共棲關係,兩者共同生活中,一種受益,另一種生物不受益也不受損。第二種是互利關係,在共生過程中,兩種生物都會受益。第三種是寄生關係,營寄生的生物受益,宿主受損。

絕大部分的寄生蟲和它們的宿主,都屬於這種寄生關係。寄生蟲在寄生階段,至少有一個時期,會從宿主的體內或者體表,攫取一定的營養物質來供自身使用,而受侵害的部位、寄生周期時間長短、攫取營養物質多少等的不同,都會影響著對宿主身體健康的危害程度。

拿獅子、老虎這樣的大型食肉動物來說,它們的捕食對象中,肌肉組織、腸道、血液等裡面不可避免存在著寄生蟲,肉被吃掉以後,寄生蟲就被轉移到食肉動物體內,有一部分寄生蟲在環境變化後會死亡,但仍然有部分寄生蟲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耐受力,從而在食肉動物的體內相應部位存活下來,並且不斷繁衍壯大。通過有關研究表明,食肉動物體內吸蟲、線蟲、絛蟲、原蟲類的寄生蟲比較普遍。

野生食肉動物就是以肉為食物來源的,不吃就活不下去,而它們也無法分辨哪些肉裡有寄生蟲,在長期的進化中,這些食肉動物為了保護自己,逐漸形成了一些和食草動物截然不同的生理特徵,比如胃液強烈的酸性,可以直接殺滅很多寄生蟲和蟲卵,至少可以抑制寄生蟲活動和繁殖;消化道長度變短,腸內纖毛髮達,可以縮短食物在體內的存留時間,提高對營養物質吸收效率;嗅覺比較發達,對腐敗嚴重的肉食避而遠之,減少寄生蟲感染概率,即使是禿鷲、鬣狗這樣的食腐動物,對於腐肉也不是來者不拒,其它野生食肉動物不到萬不得已餓得不行,根本不會吃腐肉。

另外,野生肉食動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也形成了越來越強大的免疫力,這是阻止被寄生蟲感染引發疾病的一道重要「關卡」。在吃生肉方面,野生食肉動物要比人類在抵抗寄生蟲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它們的身體越來越向適應生肉、耐受力提高的方向演化,因此提高了吃生肉而少生病的概率和能力。

雖然,野生食肉動物擁有上述適應吃生肉的先天優勢,但體內必然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寄生蟲,正常情況下寄生蟲對動物身體產生的負面影響有限,不過假如動物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消化系統出現故障,或者體內寄生蟲的種類和數量突破了安全閾值,這些動物極有可能出現疾病,抵抗力強的或許能自愈,抵抗力差、病重的個體則只能默默承受痛苦的煎熬,直至走向生命終點,最終被其它食肉動物吃掉,或者分解為養料回歸大自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呢?
    實際上,無論是人類也好,野生肉食性動物也罷,沒有哪一種動物是不害怕寄生蟲的,只不過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擁有著一些規避性的「本領」,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寄生蟲的危害而已。而長期被寄生蟲影響、體內寄生蟲數量過多的個體,也會致使動物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嚴重的還會慢慢衰弱死亡,只是從人類的視角,我們很難發現它們是由於自然死亡、還是因疾病而死亡,更判斷不出因寄生蟲過多而死亡。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可以吃生肉,它們不怕寄生蟲嗎?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寄生蟲都很「友好」,有一些寄生蟲,比如蛔蟲,會導致宿主的身體出現各種疾病,因此,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吃熟食就是一種規避寄生蟲的方式之一。但是,人類可以烹飪食物,對於自然界中的食肉動物來說,它們只能吃生肉,而生肉中就會有寄生蟲。那麼它們就不怕寄生蟲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寄生關係在自然界中,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都無法擺脫寄生蟲的困擾。
  • 將動物血輸入人體內會引起什麼反應?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本文章已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血液對於人體和許多動物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因為血液可以起到全身物質和氧氣的循環作用,如果大量失血的話,會導致很嚴重的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 在野生環境下,食草動物第一次見食肉動物會害怕嗎?
    前段時間,在非洲野生保護區,一頭雌獅抓到一隻剛出生的小羚羊,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本殘忍的一幕並沒有上演,雌獅並沒有將小羚羊吃掉,而是把小羚羊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用腳掌撫摸,用舌頭舔,而且最終,雌獅也沒有吃掉小羚羊,而是將小羚羊放走了。這一幕,讓人看到了即使兇猛的野獸也有溫情的一面。
  • 為什麼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但人卻會怕?
    為什麼很多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而人類吃生肉卻很容易被寄生蟲感染呢?為什麼人類不能吃生肉?歷史學家推測,大概在17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用火了。火的使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火不僅為當時的原始人提供了溫暖,還為它們帶來了熟食,他們不需要再吃生肉。
  • 我們最害怕的動物是什麼?蜘蛛,新研究發現
    動物恐懼症構成了我們一些最嚴重的心理恐懼症,恐怖電影行業利用了這一事實,僅2017年就發行了8000多部影片,其中很多都與動物有關。恐懼是人類想像力的奇怪驅動因素之一。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激增,即使是由存在的恐怖刺激引起的,也會讓人上癮。儘管我們已經將自己與自然隔離開來,但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是我們生物作業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數百萬年來,我們與許多動物混在一起,其中許多對我們是致命的,這給我們的神經系統注入了相當多的反應。這項研究的主要驅動力是:找出我們本能地害怕哪些動物。
  • 盤點4種「解辣飲料」,礦泉水只能墊底,第一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那麼親朋好友聚會面不了一桌子好菜,當然對於四川人來說,聚會吃火鍋已經變成了習慣。在四川人的眼裡,沒有火鍋的聚會是沒有靈魂的,不過對於那些不太敢吃辣的人來說火鍋確實不適合。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4種「解辣飲料」,看看它們的排行榜,其中礦泉水只能墊底,第一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 出乎意料之外是啥意思?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這件事出乎意料之外」。好多時候大家對這句話的理解也都差不多,認為這句話就是意料之外的意思。其實,這句話是一個習慣性的病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出乎意料」就是在意料之外的意思,那麼「出乎意料之外」就是在意料之中的意思了。可是,很多人都在錯用這句話。由此我想起了我高中時候的一位老師。他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一位「老三屆」畢業生。他的文化水平語言邏輯讓我們同學經常哭笑不得。有時候,同學不遵守紀律,他一生氣就順口說道「你這小子他媽真他媽讓人懷念」,再不就訓斥道「你這句話此言差矣」!
  • 很可能完全出乎我們意料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亞特蘭蒂斯這個傳說中高度文明的城市,在很多的科幻大作中也多次出現過它的身影,亞特蘭蒂斯位於歐洲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的大西洋之島,是一個有著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國家或城邦之名。目前國際上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亞特蘭蒂斯僅僅只是一個神話,柏拉圖的《對話錄》不過是藉此比喻當時雅典社會的價值觀,不過也有不少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希望有一天能找到亞特蘭蒂斯,還其真實面目。
  • 野生動物很少洗澡,為什麼看起來還挺乾淨的?
    對於我們人來說,幾天不洗澡就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身上的味也會很難聞,尤其是夏天,很多小夥伴甚至會一天洗幾次澡。但是,這只是人類擁有的「特權」,對於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的野生動物來說,它們幾乎一生都不會刻意地洗一次澡。那麼問題來了,許多野生動物不洗澡為什麼看起來還挺乾淨的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中國最適合居住的3大城市,上海僅排第二,第一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很多人在節假日都會選擇去外地旅遊,有可能是附近的城市,也有可能是別的國家。旅遊業不斷發展,很多人都會選擇在空閒時間去自己喜歡的城市玩一玩,還很多人想去自己喜歡的城市居住。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最適合居住的3大城市,其中上海僅排第二,第一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 有些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更大,為什麼它們被捕殺時不會反抗?
    地球上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雖然有些動物是食肉動物,但總體上說,食草動物還是佔有更大的比例。雖然動物界體型大意味著戰鬥力強,但有些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要大得多,可當這些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捕食時,食草動物卻不會反抗。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食草動物打不過食肉動物嗎?
  • 為何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陸地上,不少人認為是「素食主義者」的動物(例如牛,雞,豬)都被餵食了大量的動物副產品(小型動物的肉,肝臟,骨頭)作為蛋白質補充。我們人類不也吃了,但要知道,這只是少部分,大多情況下我們食用的肉類都是素食主義者。
  • 在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區,食肉動物為什麼不攻擊在敞篷車裡的遊客?
    在許多的非洲野生動物紀錄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許多人坐著敞篷車,在大草原上盡情的觀光野生動物。那麼,這些人就不怕猛獸的攻擊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非洲大草原上的猛獸們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有著完整的食物鏈,數百萬計的各類食草動物們,為食肉動物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來源。因此,在非洲大草原上,猛獸也是很多的。
  • 很可能完全出乎我們意料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亞特蘭蒂斯這個傳說中高度文明的城市,在很多的科幻大作中也多次出現過它的身影,亞特蘭蒂斯位於歐洲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的大西洋之島,是一個有著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國家或城邦之名。有記載最早的描述出現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裡,亞特蘭蒂斯擁有著120萬強大的軍隊,10000輛戰車,信奉太陽神,擁有數不盡的寶藏,用不完的財富,處處是精巧的建築技術以及其他高度的文明。然而,據稱亞特蘭蒂斯在公元前一萬年遭遇大地震和洪水,一夜之間突然沉入深海消失,就此成為兩千多年來西方國家最神秘的「歷史」。
  •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是不好吃還是生存法則?
    幾千萬年的進化,讓人類變成了雜食動物,熟食的習性更是讓人類食譜的選擇範圍變得寬廣。肉類作為豐富的蛋白質來源,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可是對比動物的飲食習慣,我們會發現,在人類的餐桌上很少看到食肉動物的身影,大多數的肉類都來自食草動物。是不好吃還是一種巧合?這種人類獨特的飲食特點真相到底是什麼?
  • 新加坡有很多人和事,出乎你意料
    元旦的新加坡之旅不僅讓我們放鬆了身心,同樣也讓我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現象!新加坡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只有真正去過的人才知道它的魅力所在。今天的文章小編傾情為大家講述,新加坡有很多人和事,出乎你意料!新加坡的跨年你以為的新加坡跨年是這個樣子的(居然被我捕捉到了心形的煙花,好嗨森~)
  • 地球上體型最大的甲殼類動物Top5,它們一個個都出乎你的意料!
    甲殼類動物因身體外披有堅硬的「盔甲」而得名,它們大多數生活在海洋裡,少數棲息在淡水中和陸地上。地球上的甲殼動物的種類很多,大約有2.6萬種之多,然而你知道最大的幾種是哪些嗎?本期視頻將給大家介紹就是最大的5種的甲殼動物,從體型巨大的塔斯馬尼亞小龍蝦到會吃椰子的椰子蟹,它們一個個都出乎你的意料!#5 塔斯馬尼亞小龍蝦別看它名字叫小龍蝦,它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鰲蝦。也有人翻譯成了塔斯馬尼亞淡水鰲蝦,但本地人通常叫它「淡水巖龍蝦」。
  • 人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除了魚類外,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我們平常吃的肉類要麼是食草動物,要麼是雜食動物,很少直接以食肉動物為食,這是為什麼呢?人類雖然具有智慧,可以設置陷阱、使用弓箭等遠距離攻擊食肉動物,但是人類攻擊食肉動物獲取的能量,和捕食食草動物獲取的能量,幾乎一樣。比如:人類食用500kg的老虎,和食用500kg的牛獲取的營養價值幾乎相同。然而人類吃老虎,相對於吃牛,更易感染病毒。
  • 馬達加斯加發現罕見食肉動物新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杜瑞爾野生動物保護信託基金會生物學家近日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一個食肉動物新物種,這是24年來發現的第一個食肉動物新物種。這種動物被命名為「杜瑞爾獴」,是貓鼬類家族成員之一,身體與貓的大小相當,呈棕色,身上有斑點。研究人員認為,「杜瑞爾獴」可能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食肉動物之一。 據國際自然保護組織成員介紹,這種新發現的食肉動物是一種哺乳動物,是貓鼬類家族成員之一,目前只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過這種動物。經英國杜瑞爾野生動物保護信託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鑑定,這種動物屬於一種新的食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