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呢?

2021-01-08 騰訊網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從古猿進化為可以創造和使用工具的現代人,特別是在學會保存和使用火種之後,人類對食物的進食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以草食性為主演變化草食和肉食並重的雜食性、從吃生肉演變化吃熟肉,伴隨著進食方式的改變,人體的消化系統也同時發生著改變,比如腸道長度逐漸變短、胃液的酸性逐漸降低等,而在食物加熱變熟的過程中,食物內部原來可能存在的寄生蟲也基本上被殺滅,所以現在的人們一旦吃了生肉,就有較大的機率感染上寄生蟲,對身體健康產生較大影響。

而在自然界,大量的野生肉食性動物,它們並沒有人類使用火烹飪食物的能力,所吃掉的肉食都是生的,為什麼感覺它們不怕寄生蟲呢?實際上,無論是人類也好,野生肉食性動物也罷,沒有哪一種動物是不害怕寄生蟲的,只不過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擁有著一些規避性的「本領」,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寄生蟲的危害而已。而長期被寄生蟲影響、體內寄生蟲數量過多的個體,也會致使動物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嚴重的還會慢慢衰弱死亡,只是從人類的視角,我們很難發現它們是由於自然死亡、還是因疾病而死亡,更判斷不出因寄生蟲過多而死亡。

在自然界中,隨著生物種群的演化和發展,不同類型的生物個體之間存在著越來越複雜的影響關係,其中有一種關係就是2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生」。根據共生過程中一種生物對另一種生物的影響程度,人們將共生劃分為三種主要的類型,一是共棲關係,對一種生物來說通過共同生活而受益,而另一種生物不受益也不受損。二是互利關係,在共生過程中,營養物質對於雙方來說都有輸送渠道,兩種生物都會受益。三是寄生關係,營寄生的生物在此過程中受益,而宿主則受損。我們通常所說的寄生蟲,就屬於上面的第三種關係。

在寄生蟲的一個生命周期以內,它至少有一段時間或者至少一個發育階段,是在宿主的體表或者體內的特定部位生活的,在寄生的部位,通過攝取宿主的營養物質供自己身體所需,在攝取營養物質的過程中,則會對宿主的身體健康造成或重或輕的傷害。比如寄生在人體皮膚上的蝨子、蟎蟲等,寄生在人體腸道內的蛔蟲等,寄生在大腦中的弓漿蟲、黑熱病原蟲等,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對身體的危害程度也完全不同。

那麼,對於像老虎、獅子、鬣狗、禿鷲等這樣典型的食肉動物來說,由於它們所進食的動物身上,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寄生蟲,這些動物屍體被食肉動物吃掉以後,同時吃進去的還有這些寄生蟲,可能有一些寄生蟲在寄生環境發生較大改變後會死亡,但是仍然會有相當一部分的寄生蟲,會重新適應食肉動物的體內環境,從而穩定地在食肉動物體內相應部位存活和發展起來,像線蟲、吸蟲、絛蟲、原蟲類的寄生蟲最為普遍。

由於這些食肉動物就是以肉為食物來源的,它們本身根本沒有能力來辨別肉裡是否有寄生蟲,如果不吃肉自己則活不下來,所以在長期進食肉類的進化過程中,這些食肉動物的某些生理特徵都逐漸適應了肉食性,比如消化道變得很短、腸道內的纖毛比較發達以便於更有效地吸收營養物質、胃液的酸性很強而且具備大量的泌酶腺體等等。而強度很大的胃酸,則既能有效殺滅肉類中的大部分細菌和病毒,同時也能有效地消滅寄生蟲或者抑制寄生蟲的繁育。

如果說胃酸是肉食野生動物阻擋寄生蟲的第一道關口,那麼這些肉食野生動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越來越強大的免疫能力,則是另一個重要的「關卡」。在人類從吃生肉向著吃熟食的進化過程中,對於生肉以及由生肉所帶來的致病因素的免疫能力越來越低,而這些野生動物則不然,其免疫系統一直向著適應吃生肉而且增強吃生肉能力的方向演化,所以獨特的免疫系統,也對肉食野生動物吃生肉而少生病加了不少分。

不過,我們仍然要看到,即使肉食野生動物,擁有著人類所不具備的適應吃生肉的特殊能力,但是其體內仍然會存在著眾多寄生蟲,多數情況下這些寄生蟲對宿主健康產生的影響有限,處在一個安全的閾值範圍之內,然而一旦野生動物的免疫系統或者消化系統等方面出現了問題,或者寄生蟲的數量過多,也會引發野生動物出現相應的疾病,而這些得病的野生動物由於無法自行診治,往往是默默承受病痛的折磨最終走向了生命的終點,從而成為其它肉食動物的食物,或者被自然生態系統的分解者所分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可以吃生肉,它們不怕寄生蟲嗎?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寄生蟲都很「友好」,有一些寄生蟲,比如蛔蟲,會導致宿主的身體出現各種疾病,因此,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吃熟食就是一種規避寄生蟲的方式之一。但是,人類可以烹飪食物,對於自然界中的食肉動物來說,它們只能吃生肉,而生肉中就會有寄生蟲。那麼它們就不怕寄生蟲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寄生關係在自然界中,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都無法擺脫寄生蟲的困擾。
  • 為什麼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但人卻會怕?
    為什麼很多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而人類吃生肉卻很容易被寄生蟲感染呢?為什麼人類不能吃生肉?歷史學家推測,大概在17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用火了。火的使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火不僅為當時的原始人提供了溫暖,還為它們帶來了熟食,他們不需要再吃生肉。
  • 為什麼動物吃生肉沒事,而人類就要吃熟食?
    生肉中含有大量細菌和寄生蟲(卵)。吃生肉最主要的危險是寄生蟲,有可能患上寄生蟲病,危害身體健康。為了安全起見,人們通常會烹飪後再吃。而自然界的食肉類野生動物,沒有烹煮食物的能力,一直保持著吃生肉的習慣,但感覺它們吃生肉似乎很安全,難道它們真的不懼寄生蟲嗎?
  • 很多人認為野生食肉動物不害怕寄生蟲,然而真相出乎我們的意料!
    而正因為飲食結構的改變,人體消化系統中腸道的長度逐漸變短、胃液酸性逐漸降低,對於生肉的消化和病原體、寄生蟲的抵抗力也在下降,所以現代人一旦吃生肉,就極易引發腹瀉、消化不良、嘔吐以及寄生蟲感染等一系列問題。那麼在自然界中,其它野生的肉食性動物,根本不具備像人類這樣使用火和用火燒煮食物的能力,對於肉食,吃下肚都是生的,那麼為何感覺它們不害怕寄生蟲呢?
  • 為什麼人不能吃生肉,而動物卻能安全地吃生肉?
    動物可以吃生肉有5個主要原因:新鮮,現殺現吃;胃酸多;免疫系統強;嗅覺強;沒得選;新鮮大草原上野生動物捕到食物往往就地分食。一些動物還會對某些細菌具有天生的抗性,其他動物吃同樣的食物會感染和生病,而它們不會。因此,生肉能否吃決於物種,動物有時也會因此挑食。
  • 為什麼你喜歡吃生魚片、三分熟牛排?竟然是因為你退化了
    但我們經常會遇到這兩個問題,為什麼生魚片可以生吃?為什麼動物吃生肉沒問題呢?第一,動物吃生肉真的什麼問題都沒有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動物都因吃生肉患有各種疾病,最常見的是感染了寄生蟲。這也是人類選擇馴養食草動物的原因之一,食肉動物不僅更難飼養,而且更難保持健康。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在我們日常的肉類需求中,雞、鴨、牛、羊、豬、魚是最吃的動物,在這些動物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屬於食草動物,魚、豬、雞、鴨嚴格意義上屬於雜食性動物,而牛、羊屬於純正的食草動物。同樣作為人類飼養下的動物,貓這種常見的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吃得很少(吃狗肉的並不少哈)。
  • 23歲女子常吃生肉 全身長滿了寄生蟲十分恐怖 盤點最常見的人體...
    23歲女子常吃生肉 全身長滿了寄生蟲十分恐怖 盤點最常見的人體寄生蟲  【23歲女子常吃生肉 全身長滿了寄生蟲】因誤食豬帶絛蟲卵而感染,也可因體內有豬帶絛蟲寄生而自身感染。一家人吃生肉,其他人會不會也感染了囊蟲呢?在醫生的建議下,婷婷的哥哥也做了相關檢查,但並未發現囊蟲感染。  醫生表示,寄生蟲的感染也會因人而異,對於一些胃酸分泌比較多的人來說,少量寄生蟲進入人體後,可被胃酸破壞,對人體危害不大。
  • 有些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更大,為什麼它們被捕殺時不會反抗?
    地球上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雖然有些動物是食肉動物,但總體上說,食草動物還是佔有更大的比例。雖然動物界體型大意味著戰鬥力強,但有些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要大得多,可當這些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捕食時,食草動物卻不會反抗。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食草動物打不過食肉動物嗎?
  • 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看完你就明白了
    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是因為自然界的食肉動物比較少,無法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事實真的如此嗎?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吃?
    朋友們,你有沒有發現似乎我們人類只吃食草類型的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為什麼會如此呢?讓我們簡單地看下食物鏈就知道了。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而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在看到這個題目之前,你是否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供養食肉動物的能量,比供養素食動物的能量要大得多。我們也吃食肉動物其實,現在人類也吃食肉動物,除了魚類之外,很多鳥類也是食肉動物,比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就是以昆蟲為食的食肉動物
  • 獅子說:寄生蟲,我也怕啊,可我要活下去
    肉食動物包括人,在吃食生肉的過程中都有可能患有寄生蟲病,在自身免疫力低下,寄生蟲體數量多等情況下,都會引發死亡。為什麼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獅子說:寄生蟲,我也怕啊,可我要活下去!其實,所有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都是如此,它們與人類的不同點就是沒有主觀能動意識,利用外物,改變自身生存環境。它們的生存秘訣就是不斷完善自己,與寄生蟲、病毒、細菌、真菌等抗衡,看誰耗得過誰。
  • 食腐動物為何不怕細菌病毒,吃了腐肉一點事也沒有?
    在自然界當中,有很多的食腐動物,比如禿鷲和鬣狗等,它們一般就吃獅子、豹子等大型捕食動物剩下的肉。但是這些剩下的肉在自然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多有害的物質,比如肉毒桿菌,對於人類來說吃生肉尚且意味著可能感染寄生蟲,更不說生食這些已經腐爛的肉了。那為什麼食腐動物並不怕肉中腐爛所帶的這些細菌和病毒呢?
  • 在野生環境下,食草動物第一次見食肉動物會害怕嗎?
    前段時間,在非洲野生保護區,一頭雌獅抓到一隻剛出生的小羚羊,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本殘忍的一幕並沒有上演,雌獅並沒有將小羚羊吃掉,而是把小羚羊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用腳掌撫摸,用舌頭舔,而且最終,雌獅也沒有吃掉小羚羊,而是將小羚羊放走了。這一幕,讓人看到了即使兇猛的野獸也有溫情的一面。
  • 人類為什麼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卻很少吃食肉動物?答案顛覆認知
    在看到這個題目之前,你是否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其實這個問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好回答,我們簡單看一下食物鏈就知道了。食物鏈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 人類愛吃肉,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
    不斷有人問,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老虎豹子的肉不好吃嗎?現實生活中還真是這樣子,別說老虎豹子了,就是家貓野貓的肉,一樣很少人吃。這個問題認真琢磨起來,還真是個問題,一兩句話說不清楚,確定不是因為動物保護。
  • 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當然也有跌落神壇的,例如熊貓,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它們吃不到肉,大部分都滅絕了,一部分基因變異從而可以從纖維素中獲得能量慢慢倖存了下來,而吃肉動物習慣卻很難再回去。食肉動物為什麼稀有?一頭牛比一個人大得多,但是如果一個人一年到頭就吃牛,兩天頭牛的量也餵不飽,咋一看似乎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
  • 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老話說得好:病從口入,但也有人說中國古代四大名菜就有熊掌,但仔細想想為什麼熊掌會是名菜?因為稀有,物以稀為貴,而食肉動物稀有的原因就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則,本來就少,如果大家都去吃,吃掉法則中的一環,自然就會崩塌。
  • 人類作為雜食動物,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呢?
    那麼為什麼人類幾乎只吃食草類動物,而很少會去吃食肉類的動物呢? 首先來說,地球上的食草動物的數量是非常大的,對於人類的祖先來說,食草類動物龐大的數量使得它們遠比食肉類動物更好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