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能被寄生蟲寄生的動物都怕寄生蟲,包括人類,而且只要是寄生蟲的寄主,很難完全擺脫寄生蟲的寄生,比如蟎蟲就是一種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寄主和平共處的寄生蟲,而且即使我們洗得再乾淨,蟎蟲也不會從我們的身上徹底消失。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寄生蟲都很「友好」,有一些寄生蟲,比如蛔蟲,會導致宿主的身體出現各種疾病,因此,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吃熟食就是一種規避寄生蟲的方式之一。但是,人類可以烹飪食物,對於自然界中的食肉動物來說,它們只能吃生肉,而生肉中就會有寄生蟲。那麼它們就不怕寄生蟲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寄生關係
在自然界中,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都無法擺脫寄生蟲的困擾。從寄生關係來說,寄生蟲與寄主的寄生關係可以分為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種。偏利共生是指寄生生物對寄主沒有危害,但對自己有利,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藤壺和大型的鯨,藤壺靠藤壺初生膠把自己牢牢地固定在鯨的體表上,而鯨可以把沒有行動能力的藤壺帶到浮遊生物(藤壺的食物)密集的地方。互利共生則是指對於寄主和寄生生物都有利的寄生方式,比如牛的體內有纖毛蟲,但是纖毛蟲會分泌消化酶幫助牛消化,這樣纖毛蟲得到了植物的營養,牛的消化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而寄生則是指寄生生物對寄主有害,比如蛔蟲就是一種對自己有利,對寄主有害的寄生蟲,鐵線蟲寄生在螳螂體內,也是一種對自己有利,但對螳螂有致命危害。
因此,寄生蟲並不是全部都對寄主有威脅,只是那些只從寄主體內獲取營養以及對寄主有機械性損傷的寄生蟲才是有害的。
▲上圖為被鐵線蟲寄生的螳螂,當鐵線蟲離開螳螂時,也就意味著螳螂的生命終結
食肉動物是如何接觸寄生蟲的?
疾病從來就是野生動物最大的殺手之一,而導致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寄生蟲是一大主要的因素。而對於食肉動物來說也是如此,根據科學家們對野生動物屍體的解刨看許多野生動物體內都是有寄生蟲的。一般情況下,食肉動物感染寄生蟲主要有兩個途徑:進食和皮膚。
進食很簡單就是吃了已經攜帶寄生蟲的動物的肉,我們以貓科動物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首先是老虎,老虎的主要獵物之一是野豬,而根據2013年四川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出版的《野豬寄生蟲調查報告》顯示,在採集的218頭野豬(野外意外死亡的個體)中,檢測出了36種不同的寄生蟲,其中有14種線蟲、9種吸蟲、5種絛蟲、4種孢子蟲、1種棘頭蟲,剩下的都是蟎蟲、疥蟲、蜱蟲。由此可見,野豬作為老虎的主要食物之一,身上是有許多的寄生蟲的。而老虎吃生肉,這些寄生蟲大部分也被老虎吃下了肚子。
其次是貓,在野貓的食譜中,老鼠的佔比很大,而老鼠身上的寄生蟲也很多,其中對其他動物比較有威脅的就是弓形蟲了。當老鼠感染弓形蟲後,行動會變得遲緩,一旦被貓發現,它們逃脫的機率幾乎為零。而當貓吃下了感染了弓形蟲的老鼠之後,貓就會成為弓形蟲新的宿主。
而所謂的皮膚傳播就比較的簡單了,而且危害相比較體內寄生的寄生蟲來說要小一些,它們大都是通過皮膚接觸的方式傳播的,比如野豬身上有蜱蟲、疥蟲,這些寄生蟲會在老虎捕食野豬時跑到老虎的身上。只不過,通過皮膚傳播的寄生蟲大都是體外寄生的,它們雖然會威脅宿主的健康,但是對生命的威脅不大。
食肉動物怕寄生蟲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比如上面我們說的貓吃了帶有弓形蟲的老鼠之後感染,照樣可以出現弓形蟲病的症狀,而且像野豬身上攜帶的一些寄生蟲也會在老虎等食肉動物體內寄生,同樣會威脅老虎的生命健康。所以,食肉動物必然也是怕寄生蟲的。
但是,怕歸怕,它們也沒有辦法去避免,吃肉不一定會感染,但不吃肉一定會死,所以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它們不可避免會通過進食其他野生動物導致自身被寄生蟲感染。當體內的寄生蟲累積到一個閾值時,它們就會出現各種症狀,甚至會導致死亡。而一般情況下,由於食肉動物的胃液濃度較高,對吃進去的寄生蟲會有很強的殺滅性。而且大多數食肉動物都有一些兼腐食性的食性,這是為了保證自己在食物匱乏時,可以最大程度的存活,因此,它們的胃液已經強大的到可以殺死大多數的細菌和寄生蟲了,這也是為了生存而進化的一種能力,因為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它們吃一頓腐肉可能就死掉了。
總結
在野生環境下,動物們沒有醫生,它們生病了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來對抗,被寄生蟲感染了也是如此,而且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它們不得不吃可能被寄生蟲感染的動物,畢竟在被感染之前,它們也無法辨認獵物是否是攜帶者。所以,它們要做的不是怕,而且要麼打敗疾病,要麼被疾病給帶走,這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過,相對來說,食肉動物強大的胃液是保證自己最大可能不被寄生蟲感染的唯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