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對於我們人來說,幾天不洗澡就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身上的味也會很難聞,尤其是夏天,很多小夥伴甚至會一天洗幾次澡。但是,這只是人類擁有的「特權」,對於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的野生動物來說,它們幾乎一生都不會刻意地洗一次澡。那麼問題來了,許多野生動物不洗澡為什麼看起來還挺乾淨的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看不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我們能夠看到野生動物的機會很少,大都是從動物園或者是一些野生動物紀錄片中,在這些載體中的野生動物看起來確實大都是「光鮮亮麗」的。但是,我們不要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因為所有帶毛的野生動物都是寄生蟲的「樂園」,除非是在動物園中有專人打理的動物,不然誰也逃不過被寄生的宿命。
像靈長類動物還好,它們能夠通過互相幫忙的方式來解決掉一部分的寄生蟲,但是像那些四肢不靈活的動物,它們就成了寄生蟲的重災區了。所以,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而野生動物實際上大都很髒。
其次,我們看到的野生動物大都是遠距離觀察,即使是一些紀錄片也很少有特別近的特寫。但是,如果鏡頭拉近,這些野生動物就會「原形畢露」,身上打結的毛髮,泥塊、血漬等等,都會讓你對它們的「乾淨」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因此,真實的野生動物其實細看都不乾淨,我們所說的乾淨只是從遠處整體上看的視覺效果,這就好比我們在遠處看到一個人,我們只會知道他的大體形態,但是我們無法看到他是否乾淨是一樣的。
當然,野生動物們也不會對自己的髒熟視無睹的,所以大多數動物都有著自己的清潔方法
雖然從細節上看,大多數陸地上的野生動物都比較髒,但是,面對打結的毛髮和滿身的寄生蟲,它們也不會置之不理,所以,不同的動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清潔方式。下面我們簡單的來說幾種:
01 貓科動物
作為食肉目下的一個科,貓科動物是我們最熟悉的動物之一,印象中,貓科動物應該是野生動物中比較乾淨的一種了,因為即使與狗同樣在人的飼養下,貓也比狗要乾淨。這是因為貓科動物大都有一個清潔的方式,那就是舔。首先,貓科動物身上缺少汗腺(汗主要靠腳步的肉墊、口鼻部、肛門等等排出),這就代表著它們不會像我們人類一樣從毛孔裡排汗,這樣在毛髮下面的皮膚就不容易累計髒東西。其次,貓科動物會通過用舌頭舔毛髮的方式來進行日常的清潔,在腳墊出汗時還會用來洗臉(貓就經常這麼幹)。
這樣除去舔不到的,體表的毛髮從遠處看就比較的乾淨了。(如果這樣你就以為很乾淨了的話,你讓你家的貓靠這個方法自己清潔試試,再洗澡時你就會崩潰了)
02 大型食草動物
大型的食草動物,比如大象、犀牛、野牛等動物從遠處看也不是很髒,原因是它們也有自己的一套清潔系統。首先,這些動物要麼毛髮稀疏但是體色偏灰色或黑色,要麼有毛髮但是主要以土黃和黑色為主,這種體色本來就不太顯髒。其次,這些動物沒事就喜歡去到水邊嬉戲,要麼是在水中洗澡,要麼是在泥裡打滾,這兩種方式都能有效的去除身體上的寄生蟲,而當泥在體表幹了之後,隨著運動就會掉下來,這樣看著就比較的乾淨了。
03 鳥類
鳥兒也是會給自己來個「SPA」的,只不過在不同環境中的鳥類清潔的方式不同而已,對於棲息環境內有充足水源的鳥類來說,它的食物大都來自於水中,而清潔的方式也與水有關,具體的方式就是將身體的一半放入水中,然後飛起,到岸邊曬個日光浴。而對於那些棲息地附近水源較少的鳥類來說,最常見的清潔方式就是「沙浴」。所謂的沙浴其實就是在沙土堆裡打滾、摩擦,這樣能夠有效的去除身上的寄生蟲,順便「拍拍身上的灰塵」。
▲正在進行沙浴的柳雷鳥
總結
野生動物其實並不像我們表面看起來那麼乾淨,而且對於乾淨的定義,人與動物有著很大的區別,在人的視角中,乾淨不僅僅是身體沒有汙垢,還要求沒有異味。但是,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僅僅是沒有異味這一條,它們就沒法辦到,所以對於它們來說乾淨就是身上打結的地方不要太多,寄生蟲儘量的少就可以了。
所以,從我們定義的乾淨上看,野生動物都不乾淨,但是在野生動物眼裡,它們都用自己的方式保持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