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是把雙刃劍,有些生物就走入了進化的死胡同,徘徊於滅絕邊緣

2020-12-03 科學信仰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如果生物一成不變,那麼終究會被環境所淘汰,地球也早就變成了寸草不生的荒蕪星球。

事實上,地球在經歷了數十億年的變遷之後,非但沒有荒蕪,反而是一片生機盎然。這是因為環境會變化,生物同樣也會變化,而生物為了適應環境所發生的變化就被稱之為進化。通過進化,生物可能獲得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於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量的物種變得越來越好。

進化雖然是生物為了適應環境所作出的改變,但其本身並不是一種主動行為,比如認為天氣逐漸寒冷,所以生物便進化出更厚的毛皮,這就是對進化的誤解。事實上生物的進化是被動隨機的,例如一個物種中一些個體的皮毛較厚,而另一些則較薄,在天氣轉冷後,擁有較厚皮毛的個體存活了下來,於是基因得以傳遞,而皮毛較薄的個體則被自然所淘汰。

一個物種中出現了一些皮毛較厚的個體,這種情況本身是基因的隨機變異,是自然選擇將這種基因的變異保留了下來,這就是進化的真相。

淘汰不適應環境的基因,留下與環境相適應的基因,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生物本應該通過進化變得越來越好,但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因為也有為數不少的生物逐漸走入了進化的死胡同,徘徊於滅絕的邊緣,而這些走入死胡同的生物中,有很多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我們甚至從未意識到它們已經走到了進化的懸崖邊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生物會走入進化的死胡同呢?生物之所以會走入進化的死胡同,其根源也是對環境的適應。生存環境本身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既包括氣候環境,也包括生物環境,而生物之所以會走入進化的死胡同,大多是因為對生物環境的適應所導致的。

一些生物走入進化的死胡同是源於對物種內部的環境適應所導致的,其代表就是孔雀和馴鹿。

雄性孔雀擁有一個標誌性的大尾巴,這個大尾巴除了能夠令人賞心悅目以外,對於孔雀本身而言就是一種累贅,因為這尾巴的拖累,孔雀犧牲了移動能力以及靈活性,一旦遭遇生存困境,這個負擔就會顯得異常沉重。

那麼孔雀為什麼要進化出這樣一個累贅呢?原因就是為了繁衍,因為雌性孔雀喜歡漂亮的尾羽,擁有漂亮尾羽的雄性孔雀可以贏得更多的繁衍機會,於是競賽開始了,尾巴大的孔雀獲得交配的權利,將基因傳遞下去,尾巴相對較小的則被淘汰,於是孔雀的尾巴變得越來越大。馴鹿也是如此,它們為了能夠在爭奪配偶的戰鬥中取得勝利,於是鹿角逐漸增大,鹿角小的在戰鬥中失利被淘汰,鹿角大的則獲得將基因傳遞下去的權利。

馴鹿鹿角增大所帶來的後患是無窮的,它們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顯著降低,逃生能力下降,甚至很多馴鹿會卡在樹上無法掙脫,最終虛弱而死。

在走入進化死胡同的生物中,還有一類是為了適應物種外部的生物環境所導致的,這種情況又被稱為協同進化,其代表就是拳擊蟹和武夷蘭。拳擊蟹是一種個體很小的螃蟹,與其它的螃蟹不同,它們沒有強有力的雙螯,它們的雙螯極其弱小,甚至於連一條渦蟲也無法抓住,但是這對雙螯卻擁有特殊的構造,可以牢牢勾住海葵,它們會將海葵勾抓在雙螯上,如同戴了一副拳擊手套,這對手套可以幫助拳擊蟹收集食物,而海葵釋放的毒素還能夠成為拳擊蟹的有力武器。

從某種角度來講,拳擊蟹的進化是成功的,但這種進化僅僅是為了適應海葵,這就埋下了很深的隱患,一旦環境改變,海葵滅絕,那麼拳擊蟹也會隨之滅絕。進化使它們的生存以及與海葵牢牢綁在了一起。

武夷蘭是一種原產於馬達加斯加的蘭花,這種蘭花為了能夠讓蛾子更靠近自己,從而更有效的傳播花粉,它進化出了一種叫做「距」的器官。

所謂「距」就是一種在花心深處向內延伸的細管狀器官,蛾子為了能夠吸取細管裡的花蜜,只好更貼近花朵。就這樣,武夷蘭的進化得越來越深,甚至達到了數十釐米,與此同時,一種叫做馬島長喙蛾的生物為了能夠更好地吸取武夷蘭的花蜜,吻部也越來越長,最終也長到了將近30釐米。

這兩種生物都是為了適應對方不斷進化,於是雙雙走入了進化的死胡同,現在武夷蘭只有依靠長喙蛾才能夠完成授粉,而長喙蛾因為吻部過長,也只能吸取武夷蘭的花蜜,於是兩者形成了極強的相互依賴關係,一旦環境發生變化,一個滅絕,另一個必然滅絕。所以生物一旦走入了進化的死胡同,也就等於來到了滅絕的懸崖邊。

相關焦點

  • 進化不一定都是正面的,這些生物因為進化而瀕臨滅絕
    了解《進化論》的都知道,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到現在,人類的基因系統已經趨於穩定了,但是進化的過程卻是漫長的。很多人對進化過程有一個誤解,大多數人認為進化是一個主動行為,其實進化是具有被動隨機性的。例如很多在嚴寒中生活的動物,都有豐厚的被毛,於是許多人就認為是因為這些動物為了適應環境才進化出了這麼厚的皮毛,實際上不是的,是因為在進化的過程中,一些皮毛沒有那麼豐厚的個體早已經被淘汰了,剩下的都是皮毛豐厚的個體,隨著發展繁衍,基因趨於穩定,也就留下了這些毛髮豐厚的個體。但是在大自然演變的數以萬年間,還有許多生物的進化是負面的,比如下面這幾種。第一個是孔雀。
  • 方舟生存進化:生物變異,人類在「滅絕」的邊緣何去何從?
    方舟生存進化:生物變異,人類在「滅絕」的邊緣何去何從? 《方舟生存:進化》秉持著不斷創新的原則,繼「畸變」之後又將在11月7日推出了新DLC「滅絕」,這是「孤島」「中心島」「焦土」「畸變」「滅絕」要五部曲的節奏啊。
  • 自然界中有哪些「進化跑偏」的動物?
    有小夥伴私信問:有沒有進化跑偏的動物?其實,我認為「進化跑偏」有著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從廣義上看,進化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環境,而適應環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生存。因此,只要是現存的動物沒有進化「跑偏」這一說,畢竟它們能在不斷的物種滅絕中的生存下來就足以證明它們的進化方向是成功的。
  • 研究駁斥雌雄異株是「進化死胡同」的假說—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因為胰島素進化陷入了死胡同
    科學家發現,胰島素遇到了一個進化的死胡同,限制了它適應肥胖的能力,從而使大多數人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密西根大學和凱斯西儲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胰島素序列已經在生產能力受損的邊緣了,這種內在的脆弱性被我們認為導致兒童糖尿病的胰島素基因的罕見突變所掩蓋。
  • 只因一對「兔耳朵」,這種三葉蟲踏入進化「死胡同」
    孫智新告記者,耳形範特西蟲的「大耳朵」究竟是一種生活策略,還是走進了生物演化的「死胡同」,需要更多的證據進行研究,但是不管怎麼說,它都為探究寒武紀三葉蟲頭殼形態特化提供了重要案例。從距今5.2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開始登場,到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三葉蟲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它的生命力極強。 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釐米,有的只有2毫米。但是在寒武紀早中期的數千萬年裡,很多三葉蟲卻是因循守舊的「保守派」,老祖宗傳給它們的形態基本沒什麼改變。
  • 生物進化和繁衍
    大約38億年前,地球上的海洋誕生了,在原始海洋開始出現原始單細胞生命,上古時代,生命在海洋中出現,古大陸還沒有生物。海洋中出現藍藻單細胞植物,單細胞生物,進化成多細胞生命,軟體動物,貝殼類。當時三葉蟲是海中的主要生物,也是人類的直系祖先。後來海中出現魚類,脊椎動物。臭氧層形成後,吸收了大量的太陽光紫外線輻射。魚類開始爬向陸地,兩棲動物在海邊,澡澤生活,又出現爬行動物,蜥蜴。後來又出現了恐龍,體型巨大的,像蜥蜴的恐龍,生活在原始森林裡。還有體型巨大的千足蟲,史前蜻蜓雙翅展開有兩米長。
  • 地球暖化與生物進化
    這些現象在進化生物學上叫 「遺傳漂變」,同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生態環境,其子代發生等位基因漂變,使子代在基因上與環境擁有更好的適合度。導師的話道出了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與規律,即環境變化改變著生物,因而引發生物進化與滅絕現象的存在。存在就要演化或進化,死亡就是演化過程片斷記錄,遺存與滅絕,這是生態環境中生物漸變過程的必然結果。
  • 那些動物進化到了死胡同
    面對突如其來的競爭,古老的奇蹄目動物毫無招架之力,陣地紛紛失手,物種一個接一個的滅絕,而馬作為奇蹄目家族的代表性物種,在沒有遇到人類之前,也曾一度瀕臨滅絕。在美洲馬滅絕之時,僥倖有一群美洲馬從白令地峽進入了亞洲,從此在這片馬的新天地上艱難的生存下來,暫時躲過了馬這個物種團滅的命運。但亞洲的生活依然艱難,他們不僅面對著比美洲更加兇殘的捕食者,還要同野牛山羊這些反芻動物爭奪草場。對於馬來說,亞洲的生活只是延緩了滅絕的時間,但滅絕的命運依然不可逆轉。直到有一天,從非洲風塵僕僕趕來的智人,才改寫了它們的命運。
  • 恐龍屬於大家族,為什麼沒有進化成智慧生物?反而滅絕了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小探索號,人以前,有一種生物統治著地球,它叫:恐龍。然而,恐龍與人類不同,它是一個大家族,而人類只是一個物種。可是,在各種恐龍中,卻沒有任何一種生物能進化出像人類一樣具有更高智慧的物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事實上,我們現在談論的進化,有些類似於站在神的角度。
  • 我們必須保護這些最具進化意義的鳥類,以保護最大程度的進化歷史
    鳥類已經吸引人類數千年的目光,它們遍布全球每一個角落,幾乎適應了地球上所有的棲息環境,這個群體的多樣性令人震驚,從重量只有2g的吸蜜蜂鳥到多達155kg的南非鴕鳥,有些羽毛非常精緻,色彩鮮豔,顯示出人類肉眼無法察覺的光澤。而另一些則使用偽裝的辦法,使它們在棲息地背景下幾乎令人難以察覺。
  • 一種生物滅絕了,有沒有可能重新進化出同樣物種來?
    最近就有一個振奮人心的科學發現:一種曾被認定徹底滅絕的生物,居然神奇地「原地復活」了。不僅如此,該生物「滅而復生」的過程為人類揭示了新的自然演化奧秘:一種生物滅絕了,居然還能重新進化出同樣物種來。  不久前,科學家發現這種被認定徹底滅絕的生物時都傻眼了。更令人驚訝的是,它們竟然在自然狀態下「原地復活」了。
  • 進化的終局是什麼?為什麼強大的生物總是率先滅絕?人類能否例外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形式的發展都可以歸結於兩個字,進化。通過進化,生物逐漸變得更加強大,而越強大,生存能力也就越強。可自然界似乎存在著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詛咒,讓強大的生物總是率先滅絕。自古以來,生命的進化過程似乎都遵循著這樣的一種邏輯,弱小進化到強大,強大則走向滅亡。
  • ...生存進化》滅絕新生物資料+馴養方法+技能圖文攻略 新生物有哪些
    18183首頁 方舟:生存進化 《方舟生存進化》滅絕新生物資料+馴養方法+技能圖文攻略 新生物有哪些 《方舟生存進化》滅絕新生物資料+馴養方法+技能圖文攻略 新生物有哪些
  • 哺乳動物危機:進化速度不足以逃避當前的滅絕!
    而第六次大規模滅絕現在正在發生,但這次的物種滅絕並非由自然災害引發,而是我們人類造成的。奧爾胡斯大學和哥德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認為,物種滅絕的速度太快,以至於進化跟不上節奏了。根據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如果哺乳動物以正常速度進行多樣化,那麼還需要500-700萬年的時間才能使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恢復到現代人類出現以前的狀態,而要達到目前的生物多樣性水平則需要300-500萬年。
  • 這次進化論輸了?官宣滅絕14萬年的生物「原地復活」,科學家慌了
    在科學之中,科學家們常說生物都是遵循「進化論」,然後地球上卻出現了一些類似「違背」進化論的生物,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根據外媒報告指出,在地球上就出現了一種被認為滅絕的生物出現,這可以說完全不符合「進化論」的情況。
  • 組圖:從滅絕邊緣拉回來的八種生物-滅絕,物種,生物,地球 ——快...
    人類活動一次又一次的將其它物種推向滅絕邊緣,而當人類醒悟之後又擅作主張的對它們施加保護,試圖彌補自己以往的過失。下面將要呈現的便是騰訊科學編譯歸納的8種曾經瀕臨滅絕但最終「起死回生」的地球生物。白頭鷹美國人很難相信會導致國鳥白頭鷹瀕危滅絕,到上世紀50年代末,從50萬對築巢白頭鷹下降至412對築巢白頭鷹,這主要是由於使用DDT殺蟲劑造成的,最終1967年美國政府宣稱白頭鷹為瀕臨絕種生物,並於1972年禁止使用這種殺蟲劑。此後白頭鷹數量開始回升,現今有1萬對築巢白頭鷹。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開始,人類或已停止進化!為高級物種讓路?
    在地球生命誕生以來,地球上已經經歷了六次生物大滅絕,這六次都屬於生物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地球上已經出現了生物,其中有98%已經滅絕了,還有大部分的生物是後來進化和重新發展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就是全新世發生的生物滅絕事件。全新世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地質時代,開始於1.17萬年前,我們現在所處的地質年代就是全新世。也就是說,現在的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 沒有人類保護,大熊貓早就滅絕了
    我們知道生物的進化沒有方向,也就是說,生物不知道其自身的進化方向。 他們只繼承父親和母親的基因,以及一些基因突變。由於沒有基因突變的方向,因此某些基因突變對生物的生存有利。 例如,為了更好地尋找食物,有機體將保留有利的基因率。 有些基因對生命沒有影響,例如眼睛瞳孔的顏色。 還有一些對生物生存有害的基因,例如致病基因。
  • 生物進化能否擴大為宇宙進化
    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使一些學者腦洞大開,相繼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引入和擴大到了宇宙進化論,變宇宙演化為宇宙進化。例如: 前些年出版的《進化中的宇宙》的作者陶同認為,宇宙是一個自組織之母,以其系統工程數據建構宇宙的進化,整個宇宙由平衡向不平衡,由無結構向有結構,由混沌向遞序,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發展的過程,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