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高峰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介紹,當地考古工作人員日前在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桃源村發現了袁氏劍齒象臼齒等早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化石。
鎮康縣位於滇西南汀河下遊和怒江下遊南北水之間。11月6日,鎮康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龍衛明獲悉當地農民發現古生物化石後立即趕赴現場,拍攝部分挖出化石圖片,通過臨滄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邱開衛傳給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類部研究館員高峰。看到最具特徵的三枚袁氏劍齒象臼齒化石照片,高峰立即回復,應該是早更新世晚期120萬到80萬年前的重要發現,希望馬上保護。7日中午,高峰又接到臨滄市博物館館長馬娟相同的照片,也作了相同回復。
作為正在臨滄市耿馬勐簡佛洞地遺址進行發掘的項目負責人,高峰驅車趕往海拔2000米的木場鄉桃源村,考察了化石所在的大巖腳洞。
該洞由下二疊系白雲質灰巖構成,位於南汀河西岸最高階地上,上洞洞穴大廳沉積是灰褐雜色河流相為主化學沉積為輔的堆積、中洞洞穴沉積是灰黃雜色為主化學沉積為輔的堆積、下洞洞穴內部沉積,是灰黃雜色為主化學沉積為輔的堆積,而洞口為一套黑色腐殖層覆蓋的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的鬆散堆積。
上洞發現以袁氏劍齒象化石為特徵的早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化石群,對部分挖掘出的化石初步鑑定,其成員為袁氏劍齒象、咬洞竹鼠、碩豪豬、最後雙齒尖河豬、小豬、裴氏豬、鳳岐祖鹿、雲南黑鹿、斯邁提麗牛(未定種)、蘇門答臘犀。
高峰介紹,袁氏劍齒象化石是1981年9月由朱照宇和蔣復初發現於雲南劍川縣東山村早更新世地層中,由李鳳麟於1990年定名為袁氏劍齒象的。這種頰齒齒冠呈弧形的劍齒象與先東方劍齒象和東方劍齒象相近,曾發現於橫斷山區的雲南省維西、蘭坪、劍川、洱源早更新世晚期地層,以及四川鹽井溝早期和緬甸下伊洛瓦底系地層中,這次發現的區域,是上述兩個區域的連接部,為解決中國西南及印緬早更新世地層及年代提供重要科研信息。(記者任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