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臨滄發現早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化石

2020-12-05 光明日報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高峰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介紹,當地考古工作人員日前在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桃源村發現了袁氏劍齒象臼齒等早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化石。

鎮康縣位於滇西南汀河下遊和怒江下遊南北水之間。11月6日,鎮康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龍衛明獲悉當地農民發現古生物化石後立即趕赴現場,拍攝部分挖出化石圖片,通過臨滄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邱開衛傳給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類部研究館員高峰。看到最具特徵的三枚袁氏劍齒象臼齒化石照片,高峰立即回復,應該是早更新世晚期120萬到80萬年前的重要發現,希望馬上保護。7日中午,高峰又接到臨滄市博物館館長馬娟相同的照片,也作了相同回復。

作為正在臨滄市耿馬勐簡佛洞地遺址進行發掘的項目負責人,高峰驅車趕往海拔2000米的木場鄉桃源村,考察了化石所在的大巖腳洞。

該洞由下二疊系白雲質灰巖構成,位於南汀河西岸最高階地上,上洞洞穴大廳沉積是灰褐雜色河流相為主化學沉積為輔的堆積、中洞洞穴沉積是灰黃雜色為主化學沉積為輔的堆積、下洞洞穴內部沉積,是灰黃雜色為主化學沉積為輔的堆積,而洞口為一套黑色腐殖層覆蓋的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的鬆散堆積。

上洞發現以袁氏劍齒象化石為特徵的早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化石群,對部分挖掘出的化石初步鑑定,其成員為袁氏劍齒象、咬洞竹鼠、碩豪豬、最後雙齒尖河豬、小豬、裴氏豬、鳳岐祖鹿、雲南黑鹿、斯邁提麗牛(未定種)、蘇門答臘犀。

高峰介紹,袁氏劍齒象化石是1981年9月由朱照宇和蔣復初發現於雲南劍川縣東山村早更新世地層中,由李鳳麟於1990年定名為袁氏劍齒象的。這種頰齒齒冠呈弧形的劍齒象與先東方劍齒象和東方劍齒象相近,曾發現於橫斷山區的雲南省維西、蘭坪、劍川、洱源早更新世晚期地層,以及四川鹽井溝早期和緬甸下伊洛瓦底系地層中,這次發現的區域,是上述兩個區域的連接部,為解決中國西南及印緬早更新世地層及年代提供重要科研信息。(記者任維東)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更新世的生物群(Biota) 都非常接近現代的形態——許多「屬」一級的生物,甚至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昆蟲、軟體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其他生存到今天的生物,已經在此時出現。地質年代名稱,更新世亦稱洪積世,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1839年創用,1846年福布斯又把更新世稱為冰川世。
  • 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對上述哺乳動物群中象類化石的系統研究表明,我國南方第四紀長鼻類的演化、更替是有規律的:早更新世以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的組合為特徵;早更新世末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可能已在華南滅絕,並被東方劍齒象取代;亞洲象屬在中更新世晚期開始繁盛使之與東方劍齒象一道在動物群中起主導作用。
  • 阿根廷發現距今12萬年前更新世巨熊遺骸
    阿根廷發現距今12萬年前更新世巨熊遺骸近日,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胡寧市薩拉多河岸,發現一隻更新世晚期12萬年前的巨熊遺骸,熊的頭骨和下顎基本完整,過去幾周,這處古生物遺址已經發現大量化石發布這一消息的拉普拉塔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萊奧波爾多·索伊貝宗,曾在2011年發現世界上體積最大的熊化石,現在正在研究這一新的樣本,他指出,在潘帕斯地區的任何地方找到熊的遺骸都屬於非凡發現。索伊貝宗博士介紹說,發現古食肉動物遺骸已經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發現,因為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數量是很少的。
  •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遷移史 2015-11-04 雲南日報 陳雲芬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猿人頭骨化石 初步判斷在更新世中期
    中國科學家20日宣布,在安徽省東至縣華龍洞古人類遺址發現新的保存較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這是中國在古人類考古研究方面的又一重大發現。華龍洞是繼周口店、藍田、和縣、南京之後,在中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直立人化石地點。豐富的古人類化石發現以及相關的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標誌著中國古人類學研究取得一項重大成果。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空棘魚類自泥盆紀經歷了一次快速輻射演化之後,在很長一段地質歷史時期內其身體形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些化石空棘魚類與「活化石」拉蒂邁魚在解剖特徵上十分相似,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但是,它們是何時出現,又是如何獲得這些典型解剖學特徵的呢?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大約3.9億前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
  • 山東發現一萬年前古菱齒象的化石
    山東發現一萬年前古菱齒象的化石 2007-12-10 eNet&Ciweek
  • 臨滄發現晚中新世黃檀屬化石 專家:或起源於非洲大陸
    雲南臨滄晚中新世黃檀屬莢果和葉片化石(供圖)臨滄發現晚中新世黃檀屬莢果和葉片化石,研究人員推測,黃檀屬可能起源於晚中新世的非洲大陸。豆科化石類型包括果實、花、葉、木材和根,在古近紀和新近紀地層中具有豐富的化石記錄,但黃檀屬化石記錄相對較少,較早的黃檀屬化石來自北美東南部始新世地層,海南島始新統也發現了黃檀屬的小葉化石,元謀也發現過上新世的黃檀木化石。201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郭雙興在對臨滄晚中新世邦賣植物群的研究中,發現了晚中新世黃檀屬莢果和葉片化石,發現這是黃檀屬的一個新種。
  • 重慶萬州鹽井溝再現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新華社重慶6月13日專電(記者張琴)曾以發現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的重慶萬州區鹽井溝,近日發掘出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據了解,重慶市萬州區鹽井溝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是中國南方第四紀中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最為典型的代表。
  • 爆炸消息,雲南昭通發現最早中華乳齒象化石,將改寫其起源和遷移史!
    (中華乳齒象頭骨出土狀態,吉學平 攝) 近日(10月27),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題為「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
  • 萬餘年前大象曾生活在信陽 息縣工地發現古菱齒象化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何正權 李鑫 通訊員 姜烽烜 文圖 不久前,在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工程隊施工時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息縣文物部門接到情況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察。「這次無意中發現的大象化石,在同類中是較為完整的,復原後有望在息縣向公眾展示。」昨日,信陽市息縣文物局局長孟凡拿著中科院的鑑定報告激動地告訴記者。數天前,該縣送檢的一份化石樣本,被中科院專業機構鑑定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目前,息縣文物部門正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溝通,擬進行搶救性發掘便於科學研究。
  • 中國科學家在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化石證據
    美洲豹支系遷徙路徑以及早更新世南亞動物群和部分其他地區豹屬物種記錄示意圖。(動物復原圖:陳瑜/繪製)江左其杲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和其導師劉金毅研究員通過對南亞地區哈羅河流域早更新世化石點(古地磁測年距今約177萬-107萬年)貓科的系統描述和對比研究,發現其中主要化石材料可歸入岡巴佐格豹,這也是美洲豹演化支系在南亞地區首次發現化石證據。
  • 晚期智人:山頂洞人,以及河套人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晚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發現的數量比早期多,比較重要的標本有山頂洞人、河套人、資陽人、柳江人等。山頂洞人是在1930年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一個洞穴內。與山頂洞人伴出的動物化石有54種,其中哺乳動物48種,大多數屬華北的現生種,滅絕的只有3種,據此表明山頂洞屬晚更新世遺址。斷代距今18860士420年。山頂洞人種屬比較複雜。德國的體質人類學家魏敦瑞曾認為,老年男性頭骨測量指數很像西歐的智人化石克羅馬農人,但根據形態觀察,又可確定它為原始蒙佔人種。
  • 雲南孔骨魚化石「現身」 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圖)-科教臺...
    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雲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雲南孔骨魚。  朱敏等人發現的這種空棘魚,在學界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
  • 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原來,中更新世晚期指的是距今70-13萬年這個時間段,而距今 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 科學網—雲南孔骨魚化石: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雲南孔骨魚。 朱敏等人發現的這種空棘魚,在學界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
  • 信陽一工地發現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距今20萬年
    近日,河南恆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南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二〇一七年度工程施工Ⅰ標項目,在地處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地理坐標東經114°44'49.0",北緯32°31'38.0",海拔高程26.9米,工程施工時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裸露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魅力自然丨大連駱駝山古生物化石產地
    堆積中含有發育良好的五條鈣質結核層和五條富含哺乳動物的化石層,儲存了300萬年以來的生物、氣候、自然環境變遷的巨大信息。迄今,從洞穴堆積物中採集萬餘件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包括魚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尤其是哺乳類化石數量最多、種類最豐,有獼猴、獵豹、變異狼、埃楚斯堪熊、梅氏犀、三門馬、山西軸鹿、大斑鹿、李氏豬、短角麗牛等60多種大型哺乳動物,以及原鼢鼠、鼢鼠、日進鼠、居氏大河狸、旱獺等50多種小型哺乳動物,包括東北地區首次發現的納瑪象、泥河灣巨頦虎、桑氏碩鬣狗、德寧格爾洞熊、中國長鼻三趾馬、泥河灣披毛犀和巨副駝等原始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