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萬年前恐龍孵卵是什麼姿勢?近日,雲南大學畢順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對發現於我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7000萬年前)地層中的竊蛋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報導:該竊蛋龍身長2米左右,蛋巢含有至少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其中還包括正在孵化中的胚胎。
竊蛋龍類屬於獸腳類恐龍,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到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起初,竊蛋龍的化石發現於一堆原角龍的化石附近,且在一堆恐龍蛋之上,當時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條龍正在竊取原角龍的蛋,故將其命名為竊蛋龍,並一直沿用,但是經後續的研究證明那些蛋並不屬於原角龍,而屬於竊蛋龍,竊蛋龍也許只是在孵蛋,這也側面證明了部分非鳥恐龍可能會有孵蛋行為。
雖然古生物學家在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戈壁地區都曾發現伏在蛋巢上的竊蛋龍個體,但由於蛋巢裡缺乏胚胎化石的保存,使得有關竊蛋龍孵卵行為的假說長期以來存有爭議。有兩種較為常見的假說:過去的發現中,與成年個體一起保存的蛋巢內所含蛋的數目並不固定,變化很大,從6個到22個的都有,因此推測這是正在產卵的竊蛋龍被埋藏;另一種假說認為,竊蛋龍像鱷魚等爬行動物一樣,把蛋掩埋在沙土和樹葉枯草之下,是利用太陽的溫度進行孵化,竊蛋龍伏在蛋巢上,只是一種護蛋行為。
本次研究中發現的成年個體竊蛋龍前肢向後向下張開、覆蓋在蛋巢之上,後肢摺疊在身體之下,身體位於蛋巢中心,這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更為重要的是,本次研究發現的蛋巢內含有正在發育的胚胎,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姿勢的化石。這些綜合證據首次有效地證實了竊蛋龍孵卵行為的假說。
科研人員指出,異步孵化是現生晚成鳥類常見的繁殖特點,雛鳥在不同的時間孵出、間隔幾天甚至十幾天。本次研究中由於部分蛋殼破碎、暴露出7個胚胎,這些胚胎明顯處於不同的骨骼發育階段。另外地球化學分析顯示,同一層蛋的孵化溫度不同,也支持竊蛋龍幼雛是在不同時間孵出。由此可見,竊蛋龍類已經具有現生鳥類異步孵化的特徵。
該研究改變了過去認為的竊蛋龍的生殖方式是處於恐龍到鳥類的過渡類型,恐龍的生殖方式遠比之前所認為的更為複雜,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的演化方式。
本研究得到雲南省科技廳-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聯合基金的資助。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 文 供圖
【來源:開屏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