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開展拓展任務;「爺青回」有科學依據;白化珊瑚有望恢復 |...

2021-01-09 澎湃新聞

嫦娥五號軌道器開展拓展任務

#航天

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消息,在完成既定主任務後,嫦娥五號軌道器開展拓展任務,啟程飛往距離地球約150萬公裡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

此前,嫦娥五號任務軌道器與返回器於12月17日在距離地球5000公裡處實施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軌道器順利執行規避機動。由於嫦娥五號任務發射入軌精度高,軌道器少了很多次軌道修正,節省了推進劑消耗。探測器系統與相關系統根據軌道器推進劑剩餘量,以及測控條件、器上設備狀態和上下行數據傳輸狀態,認為具備開展拓展任務的條件。經研究決定,軌道器完成主任務後,飛往日地L1點,進行環繞飛行並開展探測試驗。

據悉,此次拓展任務目標包括:驗證地球—日地L1點轉移軌道的設計與控制技術;在日地L1點附近開展長期探測,驗證L1點環繞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對日地L1點附近光照、輻照等環境進行檢測,驗證相關分系統的適應能力;擇機開展日凌期間探測器與地面的測控通信試驗。日地L1點探測試驗後,將根據軌道器狀態和約束條件等情況,酌情開展其他拓展任務。

國家航天局有關專家介紹,拉格朗日點,是指受兩大物體引力作用下,能夠使小物體穩定的點,小物體相對於兩大物體基本保持靜止。日地L1點,位於太陽與地球的連線之間,是放置太陽觀測站的最佳位置。在那裡,太空飛行器不會被地球或月球遮擋,可以不間斷觀測太陽,或觀測地球向陽面。

2011年,嫦娥二號在完成既定任務後,從月球軌道出發開展拓展任務,於2011年8月25日成功環繞日地引力的另一個平衡點——日地拉格朗日L2點。

(人民網)

「爺青回」找到科學依據了?

#人體

據一項最新科學研究顯示,人們在14歲上下聽過的歌曲往往會成為「畢生所愛」。

英國《每日郵報》1月3日報導稱,英國杜倫大學的研究人員選取了470名18歲到82歲的志願者,並讓他們對1950年至2015年的111首曲目進行評分,問卷題目包括「對這些曲目是否熟悉或喜歡」「這些歌曲是否能觸 發對往事的回憶」等。結果顯示,志願者們普遍對其青春期時收聽的歌曲感觸較深,在14歲前後這個人生節點更是「懷舊感爆棚」。

研究人員表示,青春期往往是人們形成自我認同和價值觀念的重要階段,而人們往往也是在這個人生的重大轉型期加大了對音樂的理解,因此會對這一時段聽過的歌曲格外記憶深刻。報導稱,這項研究還對老年痴呆 症患者的護理具有一定意義,今後醫護人員可以通過「最熟悉的老歌」來喚起該類患者的早年記憶,從而緩解疾病所帶來的焦慮感和行為異常。早前有研究顯示,部分阿爾茨海默病晚期患者對喜愛的音樂有所反應,會伴隨著旋律吟唱或打節拍。

(環球時報)

溫室氣體減排創紀錄,病毒也幹好事?

#氣候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範圍內的多個國家迅速擴散並惡化,但肺炎疫情帶來的也不全是壞消息。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全球碳項目2020年12月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因疫情導致人類經濟活動收縮,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約24億噸,較2019年下降7%,創下有記錄以來最大降幅。

這樣的量大約相當於正常年份印度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上半年疫情剛開始在全球範圍內爆發時,全球有大量的人口被迫待在家中——因為封鎖令,人類活動隨之暫停,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迅速減少。

因此,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出現了一個「史詩級」的下降,雖然看起來很多,但對於整個地球大氣層而言,全球排放量降低7%其實還是一個很小的波動,事實上,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仍在繼續上升。

因此,此前有的網友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能阻止全球變暖,但現實情況是,排放量雖然減少了,但全球二氧化碳總量仍在增加,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仍在繼續走向新高。在過去的一百年裡,唯一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情就是諸如新冠肺炎之類的危機,這些危機破壞了經濟,造成了數以千萬計的人死亡,或破壞了世界的穩定。但是,從歷史上看,這些排放量的下降是十分短暫的,看不到扭轉碳排放上漲的趨勢。

而且,科學家們也公認的一個事實是,即使減少排放也不會停止變暖,因為大氣層內現有的溫室氣體總量很多,它們在大氣層內清除的速度非常緩慢,能產生相當長時間的影響,對於人類而言,能減輕全球變暖的方法只有將排放降低到零,或者是把溫室氣體從大氣層中清理出去,而無論哪種方法,對人類來說都十分困難。

(中國氣象愛好者)

白化的珊瑚有望在溫暖水域中「康復」

#環境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最新生態學研究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實現。該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氣候變化造成的海洋熱浪越來越頻繁,對世界上的珊瑚礁構成了嚴重威脅。氣候變暖會使珊瑚將生活在其組織內提供營養的共生藻類排出,這將導致珊瑚白化,使珊瑚更容易受到飢餓、疾病和死亡的影響。雖然有些藻類能讓珊瑚更耐高溫,但有一些研究表明,白化珊瑚需要水溫恢復正常後,才能重新獲得藻類並恢復。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研究人員朱裡亞·鮑姆及其同事,在2015—2016年海洋熱浪期間研究了太平洋基裡蒂馬蒂環礁的珊瑚。該環礁受到的人類幹擾呈現出一定的梯度:一端是村莊和基礎設施,另一端則幾乎沒有人類幹擾。熱浪來臨前,環礁「受幹擾」一端的珊瑚寄居著耐高溫的藻類,而受幹擾較少地區的珊瑚則含有對熱敏感的共生藻類。

研究團隊發現,熱浪持續兩個月後,以耐熱藻類為主的珊瑚如預期的那樣,白化的可能性較小;一些含有對熱敏感藻類的珊瑚白化了,但在海水仍然溫暖的時候又意外地恢復了。這種效果以前未曾有記錄,而且只在沒有強烈本地幹擾的地區才能觀察到,這似乎是因為珊瑚將熱敏藻類排出,以更耐高溫的物種取而代之。

該研究表明,珊瑚可能有多種途徑在長期熱浪中生存下來,它們有可能抵禦白化或從白化中恢復過來,這些途徑受其共生關係的影響。測試這些途徑如何受到珊瑚—共生體組合和人類幹擾模式的影響,有助於在未來的長期熱浪中管理珊瑚礁。

(新華網)

為什麼牛吃草就能有肌肉,而你要吃蛋白粉?

#動物

當我們「吃草」時,所謂的「吃草」其實就是指吃蔬菜、粗糧。我們的蔬菜、粗糧中主要成分是多糖,其中有一種是纖維素,俗稱膳食纖維。它們是人體無法消化、吸收的成分,因此人體為了儘快排出它們,會加強腸胃蠕動。

但如果我們只吃「草」,大量無法吸收的膳食纖維湧入腸道中,會導致腸道中便便的數量和體積猛增,加上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腸胃根本無法充分蠕動起來,這樣不僅會加重便秘,還可能引起腹脹、腹痛。

當牛吃草時,牛會有四個胃來負責消化工作,它們分別是:瘤胃、蜂巢胃、重瓣胃、皺胃,食物按順序流經這4個胃室。

瘤胃的功能主要是暫時貯存飼料、微生物發酵;蜂巢胃則像篩子一樣,隨著飼料吃進去的重物,如釘子和鐵絲,都存在其中;而重瓣胃,一般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擠壓磨碎飼料;但皺胃才是牛的真胃,它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溼。

瘤胃的容積是最大的,約佔四個胃總容積的80%。每克瘤胃內容物中含有60~80萬個纖毛蟲,150~250億個細菌。這些微生物不僅可以分解澱粉等糖類,還可以發酵分解果膠、纖維素、半纖維素等。

奶牛體內瘤胃中的細菌

人體不能產生纖維素酶,牛其實也不能產生,但牛體內的微生物們可以產生。同時牛體內漫長的消化過程,例如反芻行為,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這無疑增加了酶的作用時間,可以讓酶解作用發生得更加徹底。

通過酶解的作用,不僅可以把牛體內難以消化的纖維素、半纖維素,碳水化合物,澱粉等物質進行分解,還能利用非蛋白質含氮物質,成為牛的蛋白質營養。

另外,瘤胃微生物中的纖毛蟲具有分解多種營養物質的能力,能將植物性蛋白質轉化為營養價值更高的動物性蛋白質,也是為什麼牛吃草也可以長肌肉的原因。

(蝌蚪五線譜)

竊蛋龍孵卵化石出土 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

#考古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成年個體竊蛋龍長約2米,前肢向後下張開、覆蓋在蛋巢之上,後肢摺疊在身體下方,整個身體位於蛋巢中心,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巢內有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

論文第一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教授畢順東說:「該化石除呈現了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外,更難得的是,蛋巢內還保存了正在孵化中的胚胎,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

竊蛋龍類屬獸腳類恐龍,生活在距今1.25億年至6600萬年間。過去研究者曾在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戈壁地區發現過伏在蛋巢上的竊蛋龍個體,但由於巢內缺乏胚胎化石,使得竊蛋龍孵卵行為的假說長期以來存在爭議。

「竊蛋龍已具備了『異步孵化』這種現生鳥類裡較為進步的孵化方式。可以說,恐龍的生殖方式遠比之前認知的更複雜。」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說。

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科學通報》上,由雲南大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

(新華社)

腦成像技術或可用於預測PTSD

#人體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一種由身體或心理創傷引起的複雜精神障礙。目前,科學家們並未完全明確PTSD病症(焦慮、抑鬱和認知障礙等)的產生機制,也無法對其進行預測。如果醫生能夠更準確地預測PTSD的潛在患者,相關的治療方法和臨床結果也將得到改善。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影像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在創傷性腦損傷(TBI)患者身上發現了可用於預測PTSD的生物標誌——腦結構的體積變化。

「近年來,TBI和PTSD之間的關聯收穫的關注越來越多。」論文的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病學和家庭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傑出教授Murray Stein說。因此,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借鑑了來自TRACK-TBI的數據。這是一項針對急診科中嚴重TBI患者(嚴重程度以是否需要接受CT掃描判定)的大型縱向研究。他們追蹤了400多名此類TBI患者,並分別在其遭受腦損傷3個月和6個月後評估了其PTSD症狀。3個月後,77名受試者(18%)出現PTSD症狀;6個月後,70名受試者(16%)出現PTSD症狀。所有受試者在受傷後都接受了腦成像檢查。

「我們通過MRI測量了受試者大腦中與PTSD相關的關鍵結構的體積,」Stein博士說,「結果發現,其中幾個結構的體積變化或許預示了受傷3個月後PTSD的出現。」具體來說,與覺醒、注意力和情緒調節有關的大腦扣帶皮層、額上皮層和島葉體積變小預示著3個月後PTSD將出現,但6個月後是否出現PTSD症狀與該標誌無關。新研究不僅證明,皮質體積變小可能是預示PTSD發展的風險因素之一,還表明,大腦皮層容量越大,越可能抵禦PTSD。

儘管腦容量差異這一生物標誌目前還難以提供具體的臨床指導,但它為未來的研究鋪平了道路,幫助科學家們更密切地觀察這些大腦區域如何影響PTSD等心理健康問題。

(科創中國)

原標題:《嫦娥五號開展拓展任務;「爺青回」有科學依據;白化珊瑚有望恢復 | 聞周周》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軌道器飛往日地引力平衡點開展拓展任務
    近日,在完成既定主任務後,嫦娥五號軌道器開展拓展任務,啟程飛往距離地球約150萬公裡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此前,嫦娥五號任務軌道器與返回器於12月17日在距離地球5000公裡處實施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軌道器順利執行規避機動。
  • 珊瑚白化了還能恢復嗎?
    如果這些壓力因素不去除,珊瑚長期處於白化狀態,將導致珊瑚死亡。這裡我也補一張同種珊瑚的圖來讓大家更清楚珊瑚白化: 這下大家或許能注意到珊瑚白化和珊瑚死亡的不同,也能找到答案了。那麼,珊瑚白化就不嚴重了麼——當然不。
  • 珊瑚白化還能恢復嗎?
    我是講堂空空--珠寶玉石收藏知識傳播者,跟大家分享珊瑚的相關知識。周圍環境的變化,珊瑚會出現生長不良的情況,俗稱白化,這並不等同於珊瑚死亡,如果生長環境得到良好的改變,珊瑚白化並不是不可逆轉的,而是可以恢復得到緩解。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雪梨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奧韋·霍格·古爾貝格曾表示,除非氣候不再變化,否則珊瑚白化將日趨頻繁,最終將導致珊瑚礁在100年內從地球上的絕大部分地方消失。  然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餘克服提出了不同觀點:珊瑚礁白化死亡後的恢復一般需要20~25年。新觀點的提出為認識現代珊瑚礁白化以及珊瑚礁白化後的恢復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 白化的珊瑚有望在溫暖水域中「康復」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最新生態學研究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氣候變暖會使珊瑚將生活在其組織內提供營養的共生藻類排出,這將導致珊瑚白化,使珊瑚更容易受到飢餓、疾病和死亡的影響。雖然有些藻類能讓珊瑚更耐高溫,但有一些研究表明,白化珊瑚需要水溫恢復正常後,才能重新獲得藻類並恢復。
  • 進度喜人,嫦娥五號年內發射,嫦娥七號任務已擬定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拓展試驗展開,完成進入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軌道進行深空探測等試驗。此後嫦娥二號飛越小行星4179(圖塔蒂斯)成功進行再拓展試驗,嫦娥二號工程隨之收官。「嫦娥三號」探測器於2013年送入太空,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 爺青回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是「爺的青春回來了」的縮寫
    爺青回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是「爺的青春回來了」的縮寫時間:2020-08-29 14:21   來源:太平洋網絡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爺青回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是爺的青春回來了的縮寫 爺青回什麼意思?爺的青春又回來了什麼梗?
  • 嫦娥五號軌道器開始太空新工作,赴拉格朗日點開展拓展試驗
    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了解到,在完成既定主任務後,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軌道器開展拓展任務,啟程飛往距離地球約150萬公裡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日地拉格朗日L1點,位於太陽與地球的連線之間,是放置太陽觀測站的最佳位置。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中科院在探月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11月24日4時30分,搭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火箭飛行約2185秒後,探測器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按計劃,嫦娥五號探測器將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約20天後將帶回我國首份自主無人採集的月球樣品。
  • 嫦娥五號「挖土」任務完成,準備啟程回家啦
    原標題:嫦娥五號「挖土」任務圓滿完成,準備啟程回家啦摘要: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嫦娥五號月球「挖土」任務順利完成!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採樣和封裝過程中,科技人員在地面實驗室根據探測器傳回數據,仿真採樣區地理模型並全程模擬採樣,為採樣決策和各環節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 嫦娥五號請入列!
    由於嫦娥五號任務發射入軌精度高,軌道器減少了很多次軌道修正,節省了推進劑消耗。在軌道器完成既定主任務後,探測器系統與相關系統根據軌道器推進劑剩餘量,以及測控條件、器上設備狀態和上下行數傳狀態,認為它具備開展拓展任務的條件,可以繼續開發利用,完成更多探測任務。在任務結束前,軌道器的前途命運就已經備受關注,尤其對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飛行器長期管理團隊來說,更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 「嫦娥」回家 從月亮上起飛(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特別報導之二)
    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嫦娥五號月面軟著陸。漫畫來自新華社嫦娥五號月面取土。漫畫來自新華社古有嫦娥奔月傳說,今有「嫦娥」回家直播。順利完成月球上的科學任務之後,嫦娥五號要回家了。從12月1日著陸到12月3日飛離,嫦娥五號必須在月球白天的48小時內完成採樣封裝等科學任務,並在月球入夜、進入極端寒冷環境前離開月面。因此,此次地外天體起飛的順利實現,不僅跨越了嫦娥五號探月的一大難關,對於走向深空的中國航天而言意義更為深遠。
  • 歐航局官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 期待嫦娥五號凱旋
    嫦娥五號返回器很快將攜帶月壤回到地球,這個讓人類等了幾十年的重要時刻也牽動著歐洲航天同仁的心。歐洲航天局國際事務部官員伯奎斯特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就表示,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他期待嫦娥五號凱旋。
  • 歐航局官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 期待嫦娥五號凱旋
    歐洲航天局國際事務部官員伯奎斯特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就表示,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他期待嫦娥五號凱旋。伯奎斯特告訴記者,歐洲航天局在探月及火星探測工程當中已與中國國家航天局開展多次合作,此前已為嫦娥一號、二號及四號探月任務提供技術支持。伯奎斯特認為,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不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從科學價值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
  • 嫦娥五號即將奔月,哪些「名場面」將上演?
    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將採集回大約2千克月壤樣本,分別來自月表和2米深度之下。這些月壤將成為研究月球地質和演化的重要材料。雖然一直有探測器在月球軌道和月表,通過科學裝置研究月球,但地球上擁有規模更大的研究設備、更豐富的研究手段,將月壤帶回地球研究,必然會為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條件,有望獲得更豐富的新認知。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嫦娥五號」有望年底前發射順便挖點土回來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  於登雲說,目前我國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已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
  • 嫦娥五號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
    來源標題:嫦娥五號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 完成「登月」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立即開始了緊張忙碌的工作。昨天(12月2日)凌晨4時53分,探測器的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正在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嫦娥五號年底前發射 我國航天4個「首次」有望實現
    9月19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已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
  • 嫦娥五號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首次從月面起飛 ■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據新華社福州9月19日電 (記者 張逸之 秦宏)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