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生命世界

2020-12-10 騰訊網

科學家和大眾應該明白,為了拯救生物多樣性,我們有必要去了解物種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互動,而這些互動又是如何構成生態系統的。但是,我們對物種間的互動所知甚少,生態系統研究依然屬於亟待發展的學科。通過生態系統研究而尋找到的答案真是鳳毛麟角,就連自然環境保護中最簡單的問題都解決不了。

作為一位在野外考察和理論研究兩方面都有經驗的科學家,我認為自己有責任對生態學這一重要分支領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再次強調。傳統生態系統研究在物種互動方面尤顯不足。誠然,我們手頭有著複雜的數學模型。但當數據不足時,建模就如同兒戲。

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生態學研究的每個層面都是必要的,而且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對於那些數學底子紮實的年輕科學家來說,投身於生態學意味著前途一片光明,還有機會享受到茅塞頓開的快感。但是,作為一個當代的純科學研究領域,生態學的發展程度甚至還不及經濟學。生態學本就是邊緣學科,而且還存在明顯不足,即根據構成生態系統的諸多物種的身份和自然發展史所建立起來的資料庫信息量十分匱乏。

在經濟學領域,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有關個體天生和習得行為的研究之中。而當你將真實數據放在一起時,又總能見識到那翻騰扭轉的、無處不在的非線性特質,如同試圖從你手中逃脫的鰻魚一般。總體來看,理論研究人員尚未掌握真實世界裡無底洞般深奧的複雜性。真實世界中的玩家數量龐大,其中既可能有人類,又可能有其他物種,而真正參與其中的物種數量總是多得無法確定。

只在少數幾個案例中,生態學家能從資料庫中挖掘出部分相關性,由此揭示環境變化的原因。其中一個是全球變暖導致的松葉林中樹皮小蠹蟲數量的增加,隨之而來的便是更為頻繁的森林火災,這已成為一種基本規律。另一個案例之前曾經提過,隨著生態系統中物種數量的下降,物種的平均棲息地寬度會有所增加。在北溫帶和北極生態系統中都能見到這樣的現象。平均來看,個體物種在這些棲息地之中的數量會更多,消耗的食物也更多。

另一個全球趨勢就是緯度越高,地衣、針葉林和蚜蟲的多樣性就越趨於上升。與此並行的是蘭科植物、蝴蝶和爬行類動物在同樣的地理梯度上多樣性逐漸下降。但從原則上講,只有研究所針對的生態系統非常小,其生物多樣性相對簡單時,才會將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情況拿來做參考。

和所有學科一樣,生態學也是由一個個研究專題構成,發展這些專題的最佳方式就是從底層加以充實。只有當底層充實了,才能一步一步地謹慎探究。首先,科學家發現某種現象,或是推斷出這種現象的存在,隨後對其原因和影響進行分析和解釋,將手頭掌握的數據與現象的相關解釋進行匹配。然後,科學家利用現有解釋,憑藉常識或靈感設計出研究課題(假設),最好是存在多個解釋,彼此之間形成競爭。這樣,科學家們就有了前進的方向,需要去尋找更多的數據和更先進的理論,而這些數據和理論可能會為現象提供新的解釋,也可能沒有什麼啟發。如果我們依然連整體中的一小部分都無法看清,那麼至少可以開啟新的研究方向。

科學研究很少有直截了當的,並不是只要出發就會達到問題的中心。科學的發展是迂迴的、曲折的,總是會不斷改變前進路線,不斷扭轉,需要去採集大量的數據,用更加精準的方式對局部進行描述,用更加確定的思路對因果關係網進行闡釋。之後,仿佛洞穴的牆壁上突然裂開一條縫,希望的光芒就這樣照了進來。

幾乎所有取得成功的科學領域都遵循這樣的規律。很顯然,生態學領域還有太多尚待完成的工作。將有關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向前推進一步所需的數據許多時候並不存在。我們可以向生態學家提問,面對一片森林或一條河流,如果我們連生活在其中、驅動能量和物質循環這部精密引擎的昆蟲、線蟲和其他小型生物都不了解,又怎麼能搞明白其可持續性的深層規則呢?將目光轉向大海,我們該怎麼去理解2013年才被人們發現的、以掠食病毒為生的噬菌體的大量存在呢?一種名為皮克左瓦(Picozoa)的超小有機體,於2013年才被學界從解剖學角度進行首次描述,並被劃歸為全新的生物門類。皮克左瓦的存在,很可能是海洋中以膠體為食的「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又該如何心懷篤定地去看待海洋生態系統呢?

請允許我換一種方式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生態學的缺陷。每個學科在最終綜合為成熟理論之前,都要經歷一段自然歷史時期。在生態學領域,科學自然史階段所缺乏的是構成生物多樣性各個物種的身份和生物學指徵。地球上至少有2/3的物種依然不為人所知,尚未被命名。而在其他1/3已被發現的物種之中,只有1/1000得到了充分的生物學研究。如果沒有掌握關於人體器官和組織的縝密知識,生理學和醫學就無法發展,亦無法有效地進行傳授。同樣,如果無法對構成生態系統的物種有更多的了解,那麼生態系統分析領域未來也不太可能出現重大進展。

對人類世哲學抱以讚許態度的作家和代言人都將目光局限在生態系統的層面上。從背景來看,他們似乎對大自然以及物種層面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不甚了解。在物種層面做研究的生物學家就相當於對大腦內部進行精密研究的神經生物學家一樣。那些人類世理論的推崇者將物種視為充斥於生態系統之中、可彼此互換的組件。這樣的想法無異於19世紀時憑藉頭顱形狀進行思想研究的顱相學者。

由此,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關於生態系統,眼前最有必要的工作就是對物種層面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研究。一如既往,對生物多樣性的探索首先要從分類學開始。分類學家一旦發現新的物種,會嘗試著從解剖學、DNA、行為、棲息地和其他生物學特徵方面入手,對其進行識別。所有這些信息都有實際價值。假設一種來自未知地區的新型果蠅給北美西部的苜蓿田帶來了威脅,那麼這種入侵者的名稱和身份是什麼?它來自哪裡?在它的家園存在什麼樣的寄生蟲或天敵?在其已知生物學特徵中,哪些因素能讓我們利用以便對其進行控制?等到這類緊急情況發生之後,再從頭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並不明智。而這類入侵物種的數量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在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以害蟲身份出現的入侵物種規模正在發展壯大。還有一小部分是致病微生物、昆蟲和其他有機體,它們攜帶著病原微生物在人類或動物之間進行傳播。

讓我們再來看看世界範圍內重要性越來越高的第二個問題。2014年,棕櫚油產業領域的官員倡議,將婆羅洲雨林砍伐一半轉而栽種棕櫚樹,留下另一半作為保護區。如此大規模的破壞活動會對婆羅洲的生物多樣性造成怎樣的影響?在那個面積大幅縮小的保護區中,島嶼上所有的物種是否能倖存下來?還是能保留下80%,或是50%的物種?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多少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無跡可尋的物種慘死在電鋸之下?根據以往的經驗,大範圍自然環境轉換所導致的物種流失會在一半以下,基本處於10%~20%的區間,其中許多隻存在於當地的物種在被科學界認識之前就永遠消失或踏上了過早滅絕的不歸路。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類世倡導者所宣稱的野生環境不復存在,地球是一個已經被人徹底利用過的星球,純粹的自然環境已經離我們而去,或者說正在消失。他們認為,現在是時候讓人們更深入地介入到整個環境之中,讓人類與野生物種相伴而存、和諧共生。那麼,將會有多少物種及多大比例的自然環境留存下來呢?人類世的支持者並不知道,號稱頗有遠見的科學家也在艱難地尋找答案。

我一直強調,物種是生物多樣性層級之中的基本單位。我們需要秉承拯救一切的目標對物種進行充分研究。一個物種的全部生物學指徵足夠一位科學家將其作為畢生事業展開專注研究。就算有100位科學家專注在某個物種上,我們對其的了解也是不完整的。每一個物種都有屬於自己的棲息地,與其他物種親密無間地依存其中——獵物、捕食者、內部與外部的共棲生物、土壤的塑造者、植被等。由此可見,沒有哪個物種是處於獨居狀態的。當我們放任某一物種就此消失,我們就抹殺了該物種在生存期間所維持的生命關係網,科學家對其並不了解。在入侵和破壞野生環境的過程中,我們的行為是無知的,所造成的影響是永久性不可修復的。我們切斷了太多的聯結,由此給生態系統帶來的變化根本無從預知。正如先鋒環境保護學家巴裡·卡芒納(Barry Commoner)在其著作《生態學第二法則》(Second Law of Ecology)中說過的一樣:「你無法只做一件事情。」

生態系統中的主要聯繫紐帶就是食物鏈。擁有生態學基礎知識的讀者都知道,昆蟲以植物為食,鳥類以昆蟲為食,也以植物的種子和包含種子的果實為食,並將種子通過排洩傳播開來,客觀上促進了植物的繁衍。如果是如此簡單的捕食者與獵物和共生聯結關係,那麼針對一個只有幾個物種的小型生態系統,人們可能可以構建出對群體周期、分布,以及物種持續概率進行預測的數學模型。但這樣一個模型是否真實呢?

除非給出非常寬泛的限定,否則該模型很難被證明是真實的。生態學家都知道,如此簡單的物種關係網在自然界中極為罕見,原因我之前已多次強調。當我們從科學自然史的視角去探索真實世界時,就能發現物種之間通常存在著驚人和怪異的關係,與尋常人類的經驗相去甚遠。下面給出幾個例子,作為這一觀點的佐證。

那些認為自然界主要由植物和大型脊椎動物構成的人們,需要將目光轉向負責經營整個地球的小型生物。那些認為通過構建出包含幾個物種的數學模型就能徹底了解生態系統運轉的人們,其實是生活在夢幻世界中。而對那些認為已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能夠自我修復,或是通過利用功能性外來物種替代原生的本土物種,就能安全有效地重建生態系統的人們,我想說,請在你動手開始破壞之前三思而後行。正如成功的醫學仰仗於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自然保護學需要依賴於分類學和自然史知識。

相關焦點

  • 冰洞藏著未知生命
    最近,科學界傳來一條驚人的消息:南極的冰洞裡藏著一些未知的生物!在南極洲有一座由火山組成的島嶼,叫做「羅斯島」。
  • 為什麼人類鑽孔10000米,最後中途停止,地下真有「未知」生命?
    人類對生命的探索從未停止過,目前人類將已知的生物按照界門綱目科屬種進行了詳細的歸類劃分,這僅是人類揭開神秘地球的其中一角,對於地表世界人類的探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對於地下世界人類卻一無所知,對於未知事物人類總喜歡用自己的猜測去解釋,其中一種猜測是地下世界存在著生命還有地下城堡,
  • 特斯拉猜想:太陽孕育著生命之源,高溫之下隱藏著未知的秘密
    特斯拉猜想:太陽孕育著生命之源,高溫之下隱藏著未知的秘密地球生活在太陽系裡面已經很多年了,自從地球在46億年成形開始,它就一直圍繞著太陽運轉,是太陽給予的它穩定的光熱條件,也是太陽給予了它生命形成的基礎,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太陽還給了它最為安全的宇宙環境。
  • 已知的已知與已知的未知以及未知的未知
    其它是未知的暗物質與暗能量,還有科學家推論的高維空間與平行宇宙。宇宙大爆炸與進化論也不過是假說而已,且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否定進化論…宇宙與生命的本質科學家都不知道,人的身體很多都研究不透是未知的,更不知道意識是什麼…現在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學已誕生百年了,量子力學眾多創始人(愛因斯坦也在其中)都無法完全理解其規律與結果,且玻爾說我們不看月亮的時候月亮不存在,
  • 挑戰未知
    前幾天在《成功是熬出來的》短文中提到:「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自己會面臨怎樣的挑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未知的事情做好。」
  • 為什麼地球上兩極有那麼多的未知生命?或許是假的,也或許是真的
    在研究站下方4千米處,在巨大並且破碎的南極西部冰蓋下,「坐落」著一個巨大的水體-沃斯託克湖已經在黑暗、寒冷和與世隔絕中存在了上萬年,除了堅韌的微生物之外,這裡恐怕沒有任何生命跡象。有時候我們還不能僅僅相信儀器的監測,就是人有時也會出錯。不過一個俄羅斯團隊「號稱戰鬥民族」成功鑽開井蓋,2000萬年以來首次突破了沃斯託克湖。
  • 外星紀錄片,讓我們離這道未知的世界又邁進了一步
    科幻一直以來都是大多數人心裡的一個創口,向裡看就像新世界一樣新鮮,但是卻夾雜著對未知的恐懼。《外星世界》這部四集的連續劇,確切的說是四集的外星紀錄片,讓我們離這道未知的世界又邁進了一步。迄今為止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那麼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影片中以地球為參照物想像出了一顆名為亞特拉斯的行星,這顆星球所擁有的一切都比地球大了兩倍,也由此假想出了這顆未知星球的生物,而這些生物如何適應這樣的世界,片中也給了很好的解答。
  • 《黑洞表面》:尋求未知世界是否等同於自我毀滅
    人類作為地球高級智慧生命,一直在尋找開啟宇宙秘密的鑰匙,在無數科學家的研究下,黑洞便成為了其中的一把「金鑰匙」,對它的研究也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認知疆域。人類進入黑洞中到底會怎樣,或許並非《星際穿越》中一樣可以到達多維空間,在時間與空間中穿行得到善終,而是進入一個未知空間,如《黑洞表面》一般感受最徹底恐懼。
  • 《宇宙時空之旅:未知世界》: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看了《宇宙時空之旅:未知世界》後,我好想買一個望遠鏡,來觀察這滿天的星球。裡面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星球,就是木衛二,表面有間歇的冰泉和水蒸氣,以每小時1300公裡的速度噴射出來,被稱之為最外圍的「E」環,裡面不僅有水,還有氮氣、氨氣和甲烷。土衛二就這樣噴發了1億年以上。如果坐著飛船,穿過這些水蒸氣,不知道是一種什麼體驗,充滿了想像的空間。
  • 隕石中驚現嗜石未知實體微觀生命化石-以吃食超細粒基質為生
    原創圖文碳質球粒隕石中驚現一種以吃食隕石超細粒基質為生的未知微生命化石!嗜石的未知微觀實體生命全貌 近日吉象谷隕石與星系生命研究工作室,在對獵獲到的發現碳質球粒隕石進行薄片觀察工作中發現了未知實體微生命化石影像
  • 臣服於生命,每一天都是未知的禮物
    學會對生命臣服,知易行難。我們太習慣對與己相關的事情有所掌控了,可偏偏很多事情不是你想hold就能hold住的,就像握一把沙,越用力留住的反而越少。,一覺察到腦子裡的這個聲音,我立刻喊停,轉念想既然此時出現這個機會,必然是生命想要告訴我些什麼,於是盡力調整了時間,參與了大部分的課程。結果,我不但在課程上學到了轉換心態的技巧,還結識了一群非常nice的朋友,還有可能展開新的合作項目......
  • 人類學家胡家奇:科學面前 人類探索未知也要提防未知
    當物質極大豐富以後,我們感受到社會文明程度也隨之提高,民眾越來越重視生命質量、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問題,這從營養膳食、健身娛樂、節能減排等生活的點滴細節就能看出變化。視線擴大到全球,雖國家、種族、文化各異,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意相通,我們人類總是嚮往豐衣足食、國富民強、世界和平、歲月靜好,盼望子孫後代生生不息,在地球上世代生存。
  • 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
    《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一書觀後感 發現因為內在能量的不足,導致自己進步較慢。(好久不寫東西,筆力艱澀)對很多事物感受力強,所以會有些東西的感受比較深刻。許華英4.28觀書 記錄自己成長心跡生命是什麼?
  • 【讀圖】熱島昆蟲:神奇而充滿未知的世界
    夏季,是萬物肆意生長的時節,可人們喜歡用「生如夏花」來形容美麗的短暫,然而,有花就會招蜂引蝶,完成花粉傳播,促成雌雄結合,生命也會藉此得到延續。  昆蟲的世界對於人類並不陌生,熟悉得可以視而不見;昆蟲的世界也是神奇的,甚至充滿了太多的未知,因為絕大多數的昆蟲尚未得到命名——地球上的昆蟲種類約有1000萬種,而目前人類所定名的昆蟲只在100-150萬種。
  • 全球最乾淨的河:佔世界河流流量的20%,河內生存著許多未知生物
    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有一條世界第2長河,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這條河流被南美洲人稱之為母親河,據說這條河水的流域面積幾乎大如整個澳大利亞!這條河的河流總共有1.5萬條支流,分在南美洲大片土地上,支流中,7條長逾1600公裡;最長的是馬代拉河,長逾3200公裡。
  • 古DNA研究發現:人類祖先可能與未知生命體結合,產生後代
    1%來自一個「未測序但高度分化的古人類祖先」換句話說,科學家們發現了人類祖先的未知祖先,古老的生命與這些之前未知的生命結合,並產生了後代這些古老且未知的生命體是什麼?
  • 沒落要塞:7月新番黑馬,人類淪陷被未知生命體主宰地球
    《Deca Dence》也叫沒落要塞,是NUT動畫製作公司的一部原創7月新番,雖然簡介裡有提到人類因為未知生命體《伽德魯》而陷入了危機,人們為了生存建造了3000多米高的移動要塞並在裡面生存。但是第二話卻出現了神反轉奠定了黑馬的體質。
  • 經典單機遊戲《幻世錄》存活千年的未知生命體咕嚕的來歷
    經典單機遊戲《幻世錄》存活千年的未知生命體咕嚕的來歷 幻世錄中的隱藏路線和隱藏道具都是不少的,其中一些隱藏元素會直接影響遊戲的結局
  • RELX悅刻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1+4"科學路徑探索未知
    >有細胞,有小白鼠,探秘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按照標準作業程序提供健康聲明,換上專用防護服,走過風淋室除塵,記者進入了RELX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的核心:SPF( Specific Pathogen Free,無特定病原體) 級動物實驗房。
  • 未知基因組的神秘「巨型病毒」揭示病毒世界變異性
    它是一種具有未知基因組的神秘巨型病毒。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發現一種具有未知基因組的神秘巨型病毒。該病毒被稱為「Yaravirus」,是在巴西貝洛哈裡桑塔城帕普哈人工湖中發現的,它是以巴西神話傳說中「水仙(Yara)」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