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孩子放假,我原以為八月會過得很兵荒馬亂,結果,整個八月格外安靜。長這麼大,第一次這麼踏踏實實地跟自己待著,那種感覺很奇妙。感覺自己的人生正在進入跟之前截然不同的狀態,不可言說,有相似經歷者自然能懂。
原來,安住在當下,如此有力量。
學會對生命臣服,知易行難。
我們太習慣對與己相關的事情有所掌控了,可偏偏很多事情不是你想hold就能hold住的,就像握一把沙,越用力留住的反而越少。
之前,倆孩子同時放假在家的狀況會讓我很煩躁,每過完一天都精疲力竭,心裡默默倒計時著上學的日子.....
這個八月,突然就想明白之煩躁原因了,而且不僅僅是對於孩子這件事有改變。
首先,我不想接受自己的節奏被改變這個事實,而是一味地想要去改變別人。
越是要求孩子們按我的規矩來,他們就越搞出各種狀況外的事情,其結果就是我非但沒有能夠如願,還不得不花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意外....
咿?憑什麼我就非要讓別人像設置好的程序一樣配合我呢??
即便他們是我兒子,也有自己的節奏,人人都不喜歡被控制,我為什麼非要去改變他們而不是自己呢?
於是,我試著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比如把工作拆分成以30分鐘為單元來完成的小任務,儘量提高效率;比如不拘泥在辦公室辦公,餐桌、廚房都可以進行辦公;比如把要外出的事情儘量安排在一天.....
如此這般後發現,其實也沒什麼不能協調的,焦慮消失了,甚至還有意外的收穫,比如慶恩可以獨自照顧弟弟一兩個小時,慶恩自己學會搭車去訓練,慶元弟弟可以幫忙收拾客廳.....
我變了,外界自然而然就變了。
從相互較勁,變成了彼此協作,就像一個樂隊,誰的節奏都不是最重要的,整個樂隊的配合才最重要。
當你不執著,系統就會出現多樣性,這是我在《多樣性紅利》中收穫到的,書,不白讀。
其次,我發現在無意中自己設置在了「不得不」的狀態裡,仿佛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
「我不得不要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帶孩子.....憑什麼?」 因為「不得不」,狀態就是一種咬牙切齒且夾帶著委屈的煩躁,試想一下,在這種狀態下,怎麼可能心平氣和的度過一天?隱藏的地雷,不是在這兒炸就是在那兒炸。
更可怕的是,我發現這種模式不僅僅是在陪伴孩子這件事,它還在影響著我的其他方面......
值得慶幸的是,在我覺得哪裡不太對勁的時候,一個朋友剛好邀請我去體驗鼓勵諮詢課程,課程中的一個技巧讓我覺察到了自己的BUG,並且做出了改變。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在老師的引導下把「不得不」替換成「我選擇」
「我不得不要犧牲自己的時間來帶孩子」——「我選擇調整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孩子」。
把「不得不」改變成「我選擇」,整個狀態從被動接受轉化成了主動選擇,赫然發現,生活的選擇權原來一直都在你手裡啊!
最後,事情發生時,總會不自覺地以自己大腦的喜好去做出評判,並影響自己的行為。
讀《臣服實驗》最大的收穫,就是學著在事情發生時,不要先入為主地去評判,嘗試先安靜下來,然後去看看自己能做些什麼。
慶元總喜歡早上去陽臺把花盆裡的土弄到花盆外面,結果稍一有水地板就會很髒,批評他,他下次還是會照做不誤。
我突然想,為什麼我要先批評他呢?為什麼不先問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呢?於是我「裝」作很好奇地問他:
「慶元,你為什麼要把土弄出來啊?」
「因為土很乾啊」
「哦,那你可以澆水啊,為什麼要把它們弄出來?」
「澆水它們會變成泥巴,黏在一起,可我想把它們鬆開,種子才能長出來....」
原來,他其實是想給植物鬆土......
他可愛的答案是那一天最讓我感動的瞬間。
當我收到朋友的邀請去體驗課程時,我腦子裡本能的聲音是:「天啊,我完全沒有時間啊!」,一覺察到腦子裡的這個聲音,我立刻喊停,轉念想既然此時出現這個機會,必然是生命想要告訴我些什麼,於是盡力調整了時間,參與了大部分的課程。
結果,我不但在課程上學到了轉換心態的技巧,還結識了一群非常nice的朋友,還有可能展開新的合作項目......
如《臣服實驗》所說:「具有挑戰的處境會創造出能帶來改變的動力。問題是人們通常會用本能來阻擋改變。」,「人們應該學著在暴風雨中靜坐,看看自己接下來能做出什麼有建設性的事。」
妞蜜每個月都會讓大家以每個月的小目標來命名自己的群稱呼,我的九月小目標是:以拆禮物的心態過生活,希望自己能學習對生命的臣服,給什麼都接著, 不慫不慌不抱怨,把每一件事情都當做是未知的禮物。
嗯,就醬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