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2020-11-25 光明時政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的周剛助理研究員、王皞副研究員與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Li Dongsheng教授、宋淼博士以及密西根大學的魯寧博士等人合作,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於1月3日在《科學》在線發表。

  作為一種重要的孿晶結構,五重孿晶在晶體生長、生物醫學、光學和催化等領域均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五重孿晶結構所引入的晶格畸變可以增加納米線的楊氏模量;五重孿晶銅納米線在還原CO2製備甲醇的過程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等。自G. Rose於1831年在金中發現五重孿晶以來,科研人員已在近百種材料中發現了五重孿晶結構並開展了大量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但由於無法在原子尺度直接觀察形成過程,其形成機理一直難以定論。

  此次研究人員發現,在約3納米的金、鉑和鈀納米顆粒的聚集生長過程中,納米顆粒可以通過顆粒間的取向粘附形成起始的兩個孿晶界面,然後經原子表面擴散和高能晶界形成及分解(機理1)或不全位錯的滑移(機理2)形成五重孿晶結構。兩種形成機理主要取決於顆粒取向粘附後所形成表面結構。如果經取向粘附後,形成的凹面夾角接近90°,則為機理1;如果形成的凹面夾角接近150°,則為機理2,其具體的形成過程如下:

  機理1:通過取向粘附、原子表面擴散以及隨後的高能晶界的形成和分解。首先,經顆粒取向粘附過程形成起始的兩個Σ3孿晶界面以及一個~90°凹面;這種較大曲率的凹面將促使表面原子擴散到該處進而形成第三個Σ3孿晶界和Σ27高能晶界;最終通過孿晶極附近零應變孿晶的形核及生長,Σ27分解成另外兩個Σ3孿晶界並形成五重孿晶結構。該機理可形成較為對稱的五重孿晶結構。

  機理2:通過取向粘附和不全位錯的滑移或晶界分解。當取向粘附過程形成的凹面夾角為~150°時,通過在表層原子中不全位錯的滑移或Σ9晶界的分解即可實現五重孿晶的形成。不全位錯的繼續滑移可促使孿晶界面向晶粒內部遷移,但也伴隨著晶格應變能增大,因此該機理主要形成不對稱的五重孿晶結構。在後續的生長過程中,五重孿晶對稱性的演化可通過與其他納米顆粒的聚集長大實現。(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勇、通訊員閆晉麗)

  圖 1. 五重孿晶形成機理1:通過取向粘附、原子表面擴散以及隨後的高能晶界的形成和分解(零應變孿晶成核和生長)

  圖2. 五重孿晶形成機理2:通過取向粘附和不全位錯的滑移或晶界分解

[ 責編:孫滿桃 ]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
    完成人:武曉雷、魏悅廣、洪友士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納米晶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是國際固體力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項目完成人通過對納米晶鋁和鈷的拉伸實驗及電鏡觀測,首次觀測出孿晶和偏位錯沿晶界的形成過程及與晶界的交互作用機制。
  • 揭示孿晶輔助納米晶粒生長機制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張廣平帶領團隊,通過對納米尺度金屬薄膜疲勞加載下晶粒長大行為的原子尺度研究,揭示了「孿生輔助納米晶粒長大
  • 燕山大學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課題組溫斌教授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Dislocation behaviors in nanotwinned diamond」(納米孿晶金剛石位錯行為)為題於2018年9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是Science
  • 《Acta Materialia》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兩種反常孿晶!
    本文在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異常孿晶Type I-{541}β和Type II-<531>β,並對其形成機理進行了理論分析和變體預測。鈦合金是當前重要的一類結構材料,高比強度、良好的耐腐蝕性、優異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使其航空航天和生物醫療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對多種類型的鈦合金而言,探究其塑性變形機理,對於評價、預測並設計新型合金至關重要。
  • 光催化劑孿晶工程
    材料科學中,孿晶(twin crystal)作為一種典型的面缺陷普遍存在於金屬或合金中,它是影響材料塑性和硬度等力學性能的重要因素。然而,當前人們對孿晶與材料物理化學性能的相關性研究卻鮮見報導。理論上,孿晶沿孿晶界具有對稱且高度有序的原子排列,這不僅可促進單晶光催化劑中光生載流子(電子-空穴對)的輸運,而且可形成內建電場進而加速光生載流子的有效分離。
  •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北卡州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在以上科學問題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針對梯度結構,科研人員設計了一套新的動態剪切試驗手段,首次揭示了梯度納米結構的動態剪切變形機理:由於各層之間在動態變形過程中發生應變分配,產生了額外的加工硬化,能夠延遲剪切帶在納米晶表層的萌生,以及限制剪切帶從表面到芯部的擴展(其傳播速度相比均質結構低一個數量級),梯度納米結構金屬能夠獲得比均質結構優越的動態剪切性能,同時發現廣為人知的剪切帶萌生的最大應力準則在梯度結構中不再適用。
  • JACS:研究者揭示DNA光損傷反應動力學機理研究進展
    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從氣相小分子體系擴展到更為複雜的凝聚相生物分子體系、與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形成交叉,是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蘊含機會和富有挑戰的方向之一。在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支持下,化學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致力於發展時間分辨紅外等光譜方法,深入研究導致DNA光損傷的激發態及自由基反應的複雜過程,取得了系列進展,發現並提出分子和量子態層次上認識DNA光損傷的多種化學反應新機理。DNA光損傷的本質是生色團鹼基分子吸收紫外光發生光化學反應。
  • 研究揭示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研究揭示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26:20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文銳團隊從調節均勻鋰沉澱和柔性固體電解質界面演變方面揭示了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滑移和孿晶是鎂及其合金中兩種主要的塑性變形機制。
  • 金屬頂刊:定量研究鎂合金高速變形下的位錯和孿晶演化
    導讀:本文採用EBSD,中子衍射和Hopkinson拉杆實驗,首次定量研究了ATZ311鎂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孿晶密度和位錯密度的變化。為分析應變速率對鎂合金微觀結構的影響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後續分析合金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變化提供了研究方法。
  • 科學家揭示拓撲絕緣體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實驗室原位電子結構方向組,通過使用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性能譜和光電子能譜,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揭示了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 科學網—在納米鋁孿晶變形領域獲進展
    本報訊(通訊員畢曉楠 記者張行勇)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孫軍團隊及合作者,採用磁控濺射方法製備了納米結構的鋁/非晶氮化鋁多層膜,並在鋁層中觀察到明顯的納米孿晶和
  • 揭示雙分子碰撞反應中新的漫遊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傅碧娜、中科院
  • 研究揭示anti-CRISPR沉默CRISPR-Cas9系統的分子機理
    該工作報導了2.45埃的apo AcrIIC2和2.28埃的結合了Neisseria meningitides Cas9 (Nme1Cas9) BH domain的AcrIIC2複合物晶體結構,結合體內和體外實驗,系統闡述了anti-CRISPR蛋白AcrIIC2沉默CRISPR-Cas9系統的分子機理。
  •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增強子調控茉莉酸信號途徑的機理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與王秀傑研究組、山東農業大學趙久海研究組合作,系統鑑定了參與茉莉酸信號途徑的增強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理。防禦激素茉莉酸通過啟動全基因組範圍內的轉錄重編程調控植物免疫和適應性生長。李傳友研究組前期的研究發現茉莉酸介導的轉錄重編程主要由核心轉錄因子MYC2控制,而MYC2的功能取決於其與中介體亞基MED25的相互作用。
  • 上海微系統所揭示拓撲絕緣體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實驗室原位電子結構方向組,通過使用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性能譜和光電子能譜,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揭示了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鐵磁性形成機理。該項研究成果為尋找具有更高溫度的量子反常霍爾體系、研發新一代超低能耗量子器件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科研人員發現蟠桃果形形成遺傳機理
    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制,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在研究員韓月彭的帶領下,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如圖)。科研人員對727個桃品種進行基因分型,表明這種大片段的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出現在蟠桃中,但未在圓桃中發現。
  • 【人民網】中科院盤點「十二五」25項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發展規劃局局長潘教峰介紹,這25項成果是由各研究所、院機關,以及院內外高水平同行、用戶等專家共同遴選出來的,「具有典型性和標杆示範性,總體上代表了中科院『十二五』的研究質量和水平。」  2、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牽頭研究單位是動物研究所  揭示RNA甲基化對細胞重編程的調控作用機制;首次通過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獲得轉基因動物;建立再生醫學相關動物模型與細胞模型;獲得標準化、規模化的治療用種子細胞,並開展細胞治療的臨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評估。
  • 雪梨大學廖曉舟教授課題組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 轉換孿晶——一種全新的孿晶形成機制
    孿晶是晶體材料中極其常見的一種結構。孿晶與其基體之間的界面稱為孿晶界。原子的堆垛在孿晶界的兩邊形成鏡面對稱關係。作為一種特殊並廣泛存在的晶體缺陷,孿晶界對晶體材料的力學性能有著極大的正向影響。相較於其它二維缺陷,孿晶界可以更有效地阻礙位錯的運動並提升材料中位錯的密度,從而同時提高材料的強度和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