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雙分子碰撞反應中新的漫遊機理

2020-12-06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傅碧娜、科院院士張東輝團隊與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韓永昌、美國Emory大學教授Joel M. Bowman合作,發現了雙分子碰撞反應中碰撞誘導的新的漫遊(roaming)機理。

漫遊機理是反應動力學中的一種新的反應機理,與常規的經過最小反應能量途徑產生的機理不同。儘管漫遊機理已經在單分子解離反應中被發現和報導,但是很少有關於雙分子碰撞反應的研究。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重要的雙分子燃燒反應H+C2H4→H2+C2H3開展了高精度的理論計算研究,揭示了該反應中新奇的碰撞誘導漫遊機理。除了絡合物介導(complex-mediated)的漫遊機理外,該研究還發現了一個非絡合物形成的漫遊機理。可以將這個過程描述為類似直接的非彈性碰撞,經過碰撞後其中一個H原子很快從不穩定的C2H5絡合物出去,然後從C2H4抽取一個H原子生成H2,研究人員將這個反應機理命名為「碰撞誘導(collision-induced)」漫遊。通過絡合物介導和碰撞誘導這兩種漫遊機理發生的產物,會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產物散射角分布,但是兩者都會產生內振轉高度激發的C2H3。並且,與經過最小反應能量途徑的直接抽取機理相比,漫遊機理會產生明顯不同的動力學信息。該工作不僅澄清了氫原子與乙烯反應的動力學機理,而且預測了其他類似反應也很有可能跟這個新的漫遊反應機理有關,為實驗探測漫遊機理提供了較好的理論支持。

相關工作發表在《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上。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科院先導專項B「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的支持。(來源: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9/C9SC05951B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大連化物所發現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
    ,發現了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它們的相位隨著碰撞能變化,一個呈線性增加,另外一個呈線性減小,因此,相互幹涉的結果就呈現了強烈的有規律的振蕩現象。  進一步採用經典軌線理論分析表明,其中一條反應途徑對應於通常所熟知的直接反應過程,如下圖G至I所示。而另外一條反應途徑對應於一條類似於roaming機理的反應過程,如圖A至F所示。
  • JACS:研究者揭示DNA光損傷反應動力學機理研究進展
    在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支持下,化學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致力於發展時間分辨紅外等光譜方法,深入研究導致DNA光損傷的激發態及自由基反應的複雜過程,取得了系列進展,發現並提出分子和量子態層次上認識DNA光損傷的多種化學反應新機理。DNA光損傷的本質是生色團鹼基分子吸收紫外光發生光化學反應。
  • ——最簡單化學反應中的量子現象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肖春雷研究員、孫志剛研究員、張東輝院士和楊學明院士團隊在「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中,發現了「不簡單」的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相關文章於5月15日在線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
  • 工程熱物理所在CO在CuO(111)表面催化氧化機理和反應動力學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技術實驗室研究員田振玉研究團隊初步揭示CO在CuO(111)表面的催化氧化機理及催化劑表面缺陷位在催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結合研究團隊前期提出的CO在Cu2O(111)表面的氧化機理計算工作及實驗工作,深入揭示CO在銅基氧化物表面的反應機制,並提出對應的反應動力學模型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環境透射電鏡揭示鋰氧電池的反應機理
    Li-O2電池的性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正極的反應機理、反應產物的形貌等因素都會對鋰空氣電池的放電特性產生較大的影響,而這些因素都主要依賴於電解液的選擇。來自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Langli Luo等人近日利用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對全固態Li-O2電池的反應機理進行了研究,研究顯示在CNT表面首先形成LiO2化合物,隨後該產物發生歧化反應生成
  • 史上最全最優有機反應機理總結
    反應機理是對一個反應過程的詳細描述,在表述反應機理時,必須指出電子的流向,並規定用箭頭表示一對電子的轉移,用魚鉤箭頭表示單電子的轉移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量子化學計算在反應機理確證中的應用
    反應機理在有機化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反應機理,可以(1)尋找有機反應的規律,以優化反應效率,提高反應產率;(2)設計新的反應,以擴展反應的使用範圍等等。完整的反應機理通常需要考慮鍵的斷裂和生成以及對應的過渡態的形成,有時還需要考慮到催化劑、反應的立體化學等。目前,實驗上雖然可以對反應機理進行一定的確證,但卻很難確證反應過程中的過渡態結構。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利用可再生的碳基材料替代金屬基催化劑材料,滿足現代社會對化學工業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嚴格要求已成為化學、化工和材料領域新興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其中對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本質的認識一直是該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
  • 中國科大採用脈衝雷射沉積技術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  二氧化鈦作為一種氧化物半導體,是太陽能轉化研究中的重要材料體系。
  • 科學家揭示去甲基化酶在腫瘤中的致病機理—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以「KDM4B通過激活LINE-1促進DNA損傷」為題,解析了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在腫瘤中所扮演的新角色,從全新角度揭示了KDM4B在腫瘤細胞中高表達的致病分子機理,並為腫瘤的預防和靶向治療提供了線索。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縮合反應丨縮合反應機理
    縮合反應機理一、電子反應機理1.親核反應(1)親核加成-消除反應在形成新的碳-碳鍵的縮合反應中, 不同種類的親核試劑與醛、 酮的縮合反應多數屬親核加成-消除反應機理, 包括含有α-活性氫的醛或酮間的加成
  • 有機入門三大反應
    (這篇文章整理自前段時間的回答)1,加成反應-ADDITION REACTION按反應機理一般加成反應分親核加成,親電加成,自由基加成成三種。-ELIMINATION REACTION按反應機理消去反應包括單分子消去(E1-兩步反應)和雙分子消去(E2-一步反應)。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該工作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首次系統地繪製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感染後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並進一步揭示了SFTSV的感染過程依賴於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unfold protein response, UPR)的輔助。  SFTSV是近年來流行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多地的一種新發蜱傳布尼亞病毒,確診感染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致死率可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