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2021-01-15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崔雪芹 劉萬生

 

隨著微觀粒子各種量子現象研究的不斷開展,量子力學的大廈被逐漸搭建。


同時,與之相關的化學反應動力學過程中的量子力學現象,經歷幾十年的研究更顯具體。


5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新而且奇特的化學反應機理。同時,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也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的量子特性。」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志剛說。

 


如果從鑽木取火開始算起,人類利用化學反應已有極長歷史。關於化學反應的知識,早已成為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


但令人類窘迫的是,迄今為止,人類對化學反應的理解仍然是粗淺的;在很多人眼中,化學仍然是一門半經驗的科學。


情況正在變化。正如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完成的這項工作,科學家們通過結合實驗,正在努力發展準確模擬和預測化學反應的方法,使化學研究日益變得精確和細緻。


楊學明這樣描述此次的發現,這一實驗的成功是謝雨潤、王玉奉等幾位同學努力的成果。要觀測這一類的量子幹涉效應非常困難。


他們經過實驗裝置的改進以及不懈的實驗研究才發現了這一有趣的量子幹涉現象。


更有意義的是通過這一量子幹涉現象,在遠低於這一反應的錐形交叉點的能量可以探測到幾何相位效應,這對於研究幾何相位效應在化學反應中的影響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提及這次成果發現,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肖春雷現在還能清晰回憶起團隊在一起實驗的日日夜夜。


通過不斷改進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他們極大提高了實驗的解析度,在量子態和散射角同時分辨的水平上對化學反應的產物進行測量,最終成功捕捉了反應中量子幹涉現象的蛛絲馬跡。


「我們研究的目的,是理解化學反應到底怎麼發生,從而發展出準確模擬和預測化學反應的方法。也許有一天,當人們提起化學,腦海裡浮現的不再是試管燒杯;當人們想了解某個化學反應,他會拿起鍵盤,往計算機中輸入分子式,而計算機會告訴他具體的過程。」肖春雷說。


他說,到那時,化學會讓人類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觀察到波的幹涉現象。


例如在太陽光底下的肥皂泡,由於陽光在肥皂膜上下兩個表面之間的幹涉效應,而顯現出斑斕的顏色。


物理學中,幹涉是兩列或兩列以上的波在空間中重疊時發生疊加從而形成新的波形的現象。


在著名的楊氏雙狹縫幹涉實驗中,當一束光透過兩個並排的狹縫後,在後面的擋板上會出現明暗相間的現象:最亮的地方光強超過了原來兩束光的光強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強有可能為零,這種光強的重新分布被稱作「幹涉條紋」。


光子、電子、原子、分子等粒子,在其運動過程中,遵循量子力學原理,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經過不同運動途徑達到同一區域或量子態的粒子,會像光的傳播一樣發生幹涉效應。

 

光波的雙狹縫幹涉


化學反應的發生,本質上是微觀粒子的碰撞,並伴隨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因此在化學反應中,量子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想要準確理解這些量子現象產生的根源非常困難,因為量子現象很容易被掩蓋,而且實驗上也難以精確分辨這些量子現象的特徵。


「解決複雜問題經常從簡單模型入手。在自然界所有化學反應中,氫原子加氫分子(H+H2)及其同位素(H+HD)的反應是最簡單的。該體系只涉及三個電子,因此能夠精確計算出這三個原子在不同構型時的相互作用力。」


孫志剛說,在此基礎上,通過求解薛丁格方程,就能夠實現分子反應動力學過程的計算機模擬,從而能夠在微觀層次上深入理解化學反應過程。


科學家們基於對這個簡單的化學反應的動力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化學知識。但由於化學反應進程的複雜性,人們仍在不斷的深入相關的研究,以便加深對於化學反應過程的認識。



基於前期的研究,團隊成員通過理論模擬發現,在特定散射角度上,H+HD反應生成的產物H2(氫分子)的多少會隨碰撞能而呈現特別有規律的振蕩。


類似的振蕩現象,在不少反應的理論計算結果中出現過,但是那些振蕩都沒有像H+H2反應這麼有規律。


而且,迄今為止,對於這樣的現象,科學家們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解釋。


兩條途徑所產生的有規律的振蕩曲線圖


針對這個振蕩現象,大連化物所開展了理論結合實驗的詳細研究。


「理論上,進一步發展了量子反應散射理論,創造性地發展了利用拓撲學原理來分析化學反應發生途徑的方法。實驗上,通過改進了的交叉分子束裝置,實現了在較高碰撞能處對後向散射信號的精確測量。」肖春雷說。


拓撲學分析表明,這些後向散射的振蕩實際上是由兩條反應途徑的幹涉造成的。


這兩條反應途徑對於後向散射均有顯著貢獻,但它們各自的幅度隨著碰撞能變化並無顯著變化,呈現出一條比較光滑的曲線。


而它們的相位隨著碰撞能變化,一個呈線性增加,另外一個呈線性減小,因此,相互幹涉的結果就呈現了強烈的有規律的振蕩現象。


H+HD→H2+D反應發生時所經歷的兩條拓撲途徑示意圖。


研究人員進一步採用經典軌線理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其中一條反應途徑對應於我們所熟知的直接反應過程:H碰撞後直接「拐」走了HD中的H原子。


而另外一條反應途徑對應於一條稱為「漫遊機理」的反應過程:H與HD開始碰撞,「漫遊」之後插入到了HD中間,才把HD中的H原子「拐」走。


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反應通道。


「這兩條不同類型的反應途徑所產生的氫分子,在特定的散射角度匯合併產生幹涉,導致反應產物氫分子產生了有規律的振蕩。」孫志剛表示。


尤其有趣的是,在所研究的碰撞能範圍,通過漫遊插入機理而發生的反應只佔全部反應性的很小一部分(0.3%)。


而如此微弱的反應通道卻能夠與主要反應通道之間呈現清晰而奇特的量子幹涉效應。

 

笛卡爾坐標系下,通過漫遊機理而發生的H + HD H2 + D反應的示意圖。


進來的H原子(黑色),在圍繞HD分子中的D原子轉了一圈之後,從HD分子中間通過,帶走了HD分子的H原子,形成H2分子,從而完成了化學反應。


這是一條首次發現的相當奇特的反應通道。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1564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科學網—最簡單化學反應帶來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他們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奇特化學反應機理。
  • 最簡單?不簡單!——最簡單化學反應中的量子現象
    在不少人看來,量子相關的研究和理論都比較「反常」,其實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中,也經常發現「反常」的現象,因為化學反應的過程,也受量子力學原理支配。隨著微觀粒子的各種量子現象研究的不斷開展,量子力學的大廈被逐漸搭建,而與之相關的化學反應動力學過程中的量子力學現象的研究,也越來越具體,化學反應過程中小概率的「反常」現象,也不斷的被揭示出來。
  • 大連化物所發現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
    [video:20200517科學家發現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H+HD→H2+D)反應中,發現了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  在化學反應中,量子幹涉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想要準確理解這些幹涉產生的根源非常困難,因為這些幹涉的圖樣複雜,而且在實驗上也難以精確分辨這些幹涉圖樣的特徵。  H+H2及其同位素的反應,是所有化學反應中最簡單的。該體系只涉及三個電子,因此比較容易精確計算出這三個原子在不同構型時的相互作用力。
  • 中國科學家在最簡單化學反應中找到了一份答案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反應中,發現了「不簡單」的量子幹涉效應,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
  • 「量子回流」現象:房間站滿「量子人」,發現房間的人會越來越多
    然而,在微觀量子世界中,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一個微觀粒子可以不受力,也可以改變運動狀態。在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中,科學家在雙縫之間加入一根磁鐵絲。實驗之前,科學家推測:如果依據經典電動力學,電子並沒有受到磁場的力,它的運動狀態不會受到影響,底片上的幹涉條紋也不會受到磁鐵絲的任何影響;如果依據量子力學原理,則電子要受到外面的一個矢量勢的影響,會造成底片上幹涉條紋的移動。實驗結果出來之後,科學家們發現底片上的幹涉條紋產生了明顯的移動,說明依據量子力學的推斷才是正確的。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日冕環」現象
    、張東輝院士、楊學明院士合作,首次利用自主發展的目前最高解析度的交叉分子束離子成像技術,觀測到了化學反應散射中日冕環的現象,並結合量子分子反應動力學理論分析,首次揭示了該現象所隱藏的反應動力學機理。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   當大氣中的微小水滴被陽光照射時,如果氣象條件良好,人們可以在太陽周圍觀察到一系列美麗的光環,大氣光學中稱之為日冕環。
  • 中科大科學家發現奇特光學現象
    記者從中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首次建立雙折射幹涉儀的量子理論模型,揭示了光子在雙折射幹涉儀中的幹涉行為,並在實驗上得到驗證對光子幹涉現象的清晰認識,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將其應用於光學精密測量中,這是因為大部分物理量包括位置、角度、溫度、電場等的精確測量,均可從幹涉曲線中獲得目標參數。因而,如何獲得穩定的幹涉曲線,並從單個幹涉曲線獲得足夠的目標參數,是光學精密測量永恆追求的目標。
  • 分子碰撞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
    我們以一氧化碳這樣一個較簡單的雙原子分子作為樣板分子,選擇了當時國際上出現不久的共振增強多光子電離光譜(REMPⅠ)作為探測譜技術,REMPⅠ有很多優點,但在實驗中我們發現它存在著易受雜質幹擾和光譜選擇不高的缺點。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採取的一個辦法是「雷射雙共振」,即用兩臺可調諧染料雷射器。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量子世界,比預想中的更奇特
    研究人員認為,幹涉圖樣中的躍遷證實了任意子的存在。後者通過誘導量子力學相位變化,可維持它們與其他準粒子相互作用的「記憶」。美國普渡大學的科學家們於當地時間9月3日在《自然·物理學》雜誌報導了一項新的實驗證據,證實電子的集體行為可以形成任意子。
  • 一個有趣的雙縫幹涉試驗,卻讓人們發現了無比神秘詭異的現象
    這個實驗最早是在1961年,蒂賓根大學的克勞斯·約恩松突發奇想的進行了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簡單的說:將若干電子發射到前方有兩條相互平行的狹縫中,電子在通過狹縫後會在後面的探測屏上留下最終的運動位置,以便實驗人員進行觀察、總結。雙縫幹涉試驗證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不僅僅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
  • 新證據表明,量子世界比預想中更奇特
    研究人員認為,幹涉圖樣中的躍遷證實了任意子的存在。後者通過誘導量子力學相位變化,可維持它們與其他準粒子相互作用的「記憶」。美國普渡大學的科學家們於當地時間9月3日在《自然·物理學》雜誌報導了一項新的實驗證據,證實電子的集體行為可以形成任意子。
  • 雙縫幹涉實驗操作簡單,理科生都學過,結果卻讓科學家感到害怕
    測量和疊加態就是量子力學中最晦澀難懂的兩個概念,今天要說的雙縫幹涉實驗就是它們的完美體現。這個實驗對於理科生來說應該不陌生,它在物理教科書上算是入門級的知識,每個人都學過,很多老師在上課時還會現場做一遍,感興趣的理科生估計也自己動手做過。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分波共振現象
    圖中的三維圖是在1.285kcal/mol碰撞能下HF產物在各個方向的散射微分截面圖。B代表後向散射方向,F代表前向散射方向。 在實驗上觀測由特定分波引起的動力學現象,一直是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極具挑戰的課題。如今,通過設計一個世界上最高解析度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實驗,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研究小組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了化學反應中的這種分波共振。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雙縫幹涉實驗」到底發現了什麼?真的讓科學家感到恐怖嗎?
    實際上,量子力學是人類了解宇宙底層邏輯的敲門磚,而雙縫幹涉實驗則是量子力學核心的顯現,下面聊聊雙縫幹涉實驗到底多「詭異」,揭示了宇宙哪些核心?。薛丁格的貓、上帝擲骰子、平行宇宙哪來的?由於量子太過抽象,因此我們把量子現象過渡薛丁格的貓,再回到雙縫幹涉實驗就容易理解了。這是薛丁格給我們理解量子力學的好例子。
  • 人死後會發生什麼奇特現象?科學家研究量子力學得出「答案」!
    那麼人死後會發生什麼奇特的現象,科學家研究量子力學得出答案。其實有人就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實驗中,有人把快要去世的病人放在床上。在人死後的一段時間內,體重會急劇下降21克左右,有人說這就是靈魂的重量。這個實驗到底是真是假,我們也沒有辦法確認。不過隨著科學家對量子力學的研究深入,科學家們也開始探討人死去後到底會不會有什麼奇特現象發生。
  • 從量子糾纏和量子相干的等效性談雙縫幹涉實驗,可以解釋所有現象
    來自英國、西班牙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對於量子相干和量子糾纏兩者之間的關係給出了一個簡單卻有力的答案。根據相關理論,兩者之間是定量等效或可通過運算等效。此項研究是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副教授Gerardo Adesso領銜,團隊包括來自西班牙和印度的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