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碰撞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沙國河 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4年5月出生於四川成都。1956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60年代從事硼烷合成、氣體爆震波及高溫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建立了我國首臺化學激波管。70年代研製成功微波吸收材料,滿足了國防需要;研製成功連續波和脈衝氟化氫化學雷射器,進行了雷射與靶面作用研究,給出了雷射支持爆轟波傳播及等離子體屏蔽的清晰物理圖像,為我國強雷射的發展作了貢獻。80年代以來,在雷射化學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基礎研究中,發展了雙共振多光子電離技術,研究了分子激發態碰撞傳能的機制、傾向規則及取向變化規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分子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幹涉效應。

光子、電子、原子、分子等,在其運動過程中,既有粒子的特性,同時也有波動性,這就是「波粒二象性原理」。分子在微觀粒子中可說是最大的了,其波動性不顯著而難於實驗觀察。

80年代初,雷射化學研究在世界上興起,張存浩先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化學前沿的重要性,在大連化物所開創了雷射化學研究方向。我們小組的課題是研究分子激發態的光譜和碰撞能量傳遞。我們以一氧化碳這樣一個較簡單的雙原子分子作為樣板分子,選擇了當時國際上出現不久的共振增強多光子電離光譜(REMPⅠ)作為探測譜技術,REMPⅠ有很多優點,但在實驗中我們發現它存在著易受雜質幹擾和光譜選擇不高的缺點。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採取的一個辦法是「雷射雙共振」,即用兩臺可調諧染料雷射器。一臺雷射器首先把CO分子從基態共振激發到一個中間激發態,另一臺雷射器再把中間激發態分子共振激發到更高的電子態,並使之電離,即所謂「雙共振多光子電離」光譜(OODR-MPⅠ)。我們發現這種雙共振技術不僅靈敏度比原來提高了二至三個數量級,而且由於經過兩次共振選擇,OODR-MPⅠ光譜實現了完全的量子態分辨(即包括電子、振動、轉動,以至亞轉動的宇稱分辨),從而我們不僅首次獲得了CO分子的第一單重激發態(A1∏)的碰撞轉動傳能的絕對截面,而且做到了e/f宇稱分辨。這一結果於1984年發表在美國化學物理通訊(Chem. Phys. Lett)上,引起了國際同行的極大興趣和很多引用。但是雜質幹擾問題仍存在,它使光譜有一個大的本底,信燥比不夠好,這樣就影響數據的準確度。如何減少雜質呢?一般的方法是提高真空度。於是我們用分子泵對樣品池抽真空,並同時進行烘烤,連續一個星期。真空度到10-7託光譜本底是降下來了,但維持不了一分鐘就又上去了。要想解決問題,就得把真空度提高至超高真空(10-10託),這不是不可能,但建立這樣一套超高真空設備,需要很大投資,而且時間也要很長。我們想到,這些幹擾雜質主要是一些大分子。大分子是很容易用液氮冷凍下來的,於是設計了一個上部帶液氮冷阱的樣品池。一試,效果好得出乎預料,甚至只用機械泵抽空,雜質幹擾也很少了。這樣一來,不單光譜信燥比大為提高,而且實驗起來也很容易了。你別小看這一個技術上的小改進,它可是我們後來一系列實驗,包括發現碰撞傳能量子幹涉效應的基礎。

在這以後的幾年中,我們進行了N2 激發態(a1∏g)碰撞傳能到CO的研究;CO三重態(e3∑-)的三個分量之間的傳能;以及用園偏振雷射研究碰撞中分子取向的變化等,所有這些研究,都達到了完全量子態分辨。我們從大量的實驗並結合理論分析總結出了影響雙原子分子碰撞傳能的許多「傾向規則」(Propensity ruke),包括∏態e/f宇稱規則,3∑態的F1/F2/F3三個分量的規則,分子碰撞取向變化規則,以及激發態分子間電子傳能的兩種機制:激發複合物機制和偶極-偶極近共振機制等。這些研究引起了國際同行重視,1993年張存浩先生和我應邀在美國「Science」上寫了一篇文章,介紹了這些工作。

大概從1991年開始,我們研究分子波函數微擾對單重態叄重態之間系間渡越(System crossing)的影響。實驗數據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用公認的GekbartFreed傳能公式來解釋,但當所研究的轉動能級波函數有強烈混合時(即所謂單重-叄重混合態),傳能截面的實驗結果,即明顯背離G-F理論,相差可達一倍之多。長時間內,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是實驗誤差嗎?我們進行了多次反覆驗證,證明實驗沒錯,那問題可能出在G-F公式吧。我們仔細考察G-F公式的來源,發現在該式的推導中用了經典力學近似,忽略了叄重和單重兩個傳能通道間的幹涉效應。而根據量子力學,傳能過程應具有波動特性,也就是兩個通道間應存在幹涉,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裡。於是,我們進一步查閱有關文獻,發現十多年前,國外一個理論家Akexander根據他的計算,提出在碰撞傳能中可能有量子幹涉效應,這理論卻一直未得到實驗證明。Akexander的理論是出於對另一個分子體系的數值計算結果,並不能與我們的實驗相關聯。於是,我們就從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出發,推導了一個非常簡明的混合態碰撞傳能截面公式。用這個公式的計算結果,與我們的實驗完全符合。為了驗證這種符合是否偶然,我們進一步對六個轉動態的共24個傳能通道作了實驗和計算,結果全部符合,無一不符。我們這一研究,於1995年在美國化學物理雜誌(J. Chem. Phys.)以「碰撞誘導CO單/叄重混合態分子內傳能量子幹涉效應的證據」題名發表,J. C. P.評閱人認為:「此文首次測量和精確定義了碰撞過程的幹涉效應,是一篇重要文章」。1997年初,我們突然收到一封國外來信,那是在國際上知名的一個戈登會議(Gordon Conference)主席來邀請我們去作報告,會議在美國牛津大學召開。信上說我們的這個研究是作為會議的中心主題,張存浩先生出席會議作報告,引起熱烈反響。後來我們進一步測定了不同碰撞伴在不同溫度下的幹涉相位角。對CO另外一個混合電子態和Na2(A1∑u+/ b3∏ou)的實驗進一步驗證了我們理論的普適性。我們關於「雙共振電離法研究激發態分子光譜和態分辨碰撞傳能」研究獲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關於碰撞傳能量子幹涉效應的研究。在2000年,此工作以「我國首次發現新的物質波幹涉現象」為題,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一。

撰稿人:沙國河

點評:

沙國河先生與張存浩先生合作,根據國際學科前沿動向,選定分子激發態的光譜和碰撞能量傳遞作為研究課題。既站在前人肩膀上,又不迷信前人,發現並解決前人探測技術的缺點--光譜選擇性不高和易受雜質幹擾,但他並不因小有成就而滿足。在研究分子波函數微擾對單重態叄重態之間系間渡越的影響中,當轉動能級波函數有強烈混合時,實驗結果明顯背離原有理論,他不因異常現象的困惑而罷休,追根溯源,首次測量和精確定義了分子碰撞過程的幹涉效應。

相關焦點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發現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
    大連化物所發現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 2020-05-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H+HD→H2+D)反應中,發現了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
  • 中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2月21日從廈門大學獲悉,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課題組在單分子電子器件電輸運的相消量子幹涉效應調控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nti-resonance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single-molecule thiophene junctions achieved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中國科大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陳向軍教授研究組最近利用自主研製的高分辨(e, 2e)譜儀首次實現了振動分辨的電子碰撞電離三重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並獲得了H2分子振動分辨的電子動量分布。通過振動態的選擇實現了分子核間距的選擇,觀測到了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科學網—最簡單化學反應帶來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他們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奇特化學反應機理。
  • 【物化】單分子器件量子幹涉:費米能級釘扎效應引起的傳輸增強
    通常在單分子器件中,由於單個分子長度僅有幾個納米(< 3 nm),量子隧穿效應(tunneling)是電子傳輸的主要機制,而分子的長度則決定了隧穿勢壘的寬度。因此,當分子長度增長時,電子的傳輸在隧穿體系中將會呈現指數衰減。這樣的衰減效應成為阻礙單分子器件在未來各方面應用的主要障礙與限制。尋求有效的方法來打破單分子電導對分子長度的依賴性成為該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
  • 南開大學參研鈣鈦礦量子點量子幹涉效應最新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喬仁銘)近期,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光電子薄膜器件研究所李躍龍副教授與廈門大學洪文晶教授課題組、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團隊通過合作,在鈣鈦礦量子點量子幹涉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生物大分子存在量子效應,薛丁格細菌或可預期 | 專家解讀
    雙縫實驗就是一個典型實證:單個粒子(如電子、光子)會同時穿過兩個縫隙,表現出波特有的幹涉現象。 事實上,物理學家推論稱,所有物體都具有或多或少的量子效應,也都有自身的波長。那麼,在更為敏感的試驗背景下,比粒子更大尺度的宏觀物體也應表現出波粒二象性。
  • ——最簡單化學反應中的量子現象
    在不少人看來,量子相關的研究和理論都比較「反常」,其實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中,也經常發現「反常」的現象,因為化學反應的過程,也受量子力學原理支配。隨著微觀粒子的各種量子現象研究的不斷開展,量子力學的大廈被逐漸搭建,而與之相關的化學反應動力學過程中的量子力學現象的研究,也越來越具體,化學反應過程中小概率的「反常」現象,也不斷的被揭示出來。
  • 在接近絕對零度下,揭示分子的碰撞:量子力學規定分子是波動的!
    碰撞實驗為詳細了解單個粒子水平上的分子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方法,分子和材料研究所的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在《科學》期刊上這項新研究,全面描述了溫度接近絕對零度(-273.15℃)的分子碰撞,揭示了支配分子碰撞內部運作的量子力學基本定律。
  • 量子實驗研究首次證明:巨型分子可同時存在於兩個地方
    這項新研究證明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奇異量子效應。但用電子產生幹涉圖樣是一回事,用大分子則是另一回事,並且要複雜得多。更大的分子不太容易探測到波,因為更大的物體波長則更短,這可能導致幾乎察覺不到幹涉模式。這些由2000個原子組成的粒子,其波長比單個氫原子的直徑還小,所以它們的幹涉圖樣就不那麼引人注目了。為完成對大分子物理的雙縫幹涉實驗中,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機器,通過一系列帶有多個狹縫的格柵和薄板發射一束分子(體積龐大的「富含氟烷基磺醯鏈的低聚四苯基卟啉」,其質量是單個氫原子的2.5萬倍以上)。
  • 量子壓縮器能極大提高探測器精度,識別出更多黑洞碰撞的引力波!
    當連續測量物體的位置時,這種被稱為反向作用的量子效應限制了可達到的精度。在幹涉儀型引力波探測器中,這種反向作用效應表現為量子輻射壓力噪聲(QRPN),並將最終(但還沒有)限制靈敏度。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使用量子工程光態來直接操縱系統中的量子反作用。在系統中它在10-50kHz範圍內佔主導地位,觀察到量子反作用噪聲降低了1.2dB。
  • 我科學家揭示鈣鈦礦材料中 電荷輸運獨特量子幹涉效應
    近日,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李躍龍副教授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團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科林·蘭伯特院士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鈣鈦礦材料在納米尺度電荷輸運中的獨特量子幹涉效應,為製備基於量子效應的鈣鈦礦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 通過量子尺寸效應操控單分子的近藤共振
    近藤效應來源於局域磁性雜質與金屬中傳導電子的交換作用,是凝聚態物理中一個被廣泛研究的重要問題。在一定溫度(近藤溫度)之下,交換作用產生的自旋翻轉散射使得傳導電子與局域磁矩形成自旋單態,進而對局域磁矩產生屏蔽效應,導致了費米能級附近的所謂近藤共振。
  • 分子亦量子:大顆粒分子的量子特性的實錄
    在量子力學裡,著名的雙縫實驗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微觀粒子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光子或電子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這兩條路徑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觀粒子物理行為的量子態發生相移,因此產生幹涉現象。
  • 我國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我國在量子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作為微觀電子量子行為的宏觀體現,量子霍爾效應一直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可能在未來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施加強磁場,因此,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等因素限制了其走向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