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實驗研究首次證明:巨型分子可同時存在於兩個地方

2020-10-18 木法沙和三傻

這項新研究證明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奇異量子效應。

多虧了量子物理學,大分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

這是科學家們早就知道理論上可能的事情,這基於一個事實:宇宙中的每個粒子或粒子群同時也是波——甚至大粒子、細菌、人類、行星和恆星也有可能(後者尚未實錘證實)。而波在空間中同時佔據多個位置。所以任何一個物質也可以同時佔據兩個位置。物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量子疊加」,幾十年來,他們已經用小粒子證明了這一點。

但近年來,物理學家們擴大了實驗規模,用越來越大的粒子來演示量子疊加。現在,在9月23日發表在《自然物理》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讓由多達2000個原子組成的分子同時佔據了兩個位置。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在一系列著名古老實驗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複雜的現代化版本,首次證明了量子疊加。

從高中物理中我們知道,當光穿過有兩個狹縫的薄片時,會在薄片後面的牆上形成幹涉圖樣,或一些明暗條紋。但是光曾被認為是無質量的波,而不是由粒子構成的,所以這個現象並不奇怪。然而,在20世紀20年代的一系列著名實驗中,物理學家們證明,通過薄膜或晶體發射的電子會以類似的方式運動,形成類似於光在衍射材料後面的牆壁上所形成的圖案。

如果電子是簡單的粒子,一次只能佔據空間中的一點,那麼它們就會在薄膜或晶體後面的牆上形成兩條帶,形狀與狹縫大致相同。但實際上,電子以複雜的方式撞擊了這堵牆,這表明電子自身發生了幹擾。這是波浪的信號;在一些地方,波的波峰重合,形成了較亮的區域,而在另一些地方,波峰與波谷重合,形成了較暗的區域。因為物理學家已經知道電子有質量,而且肯定是粒子,所以實驗表明,電子既是粒子又是波

但用電子產生幹涉圖樣是一回事,用大分子則是另一回事,並且要複雜得多更大的分子不太容易探測到波,因為更大的物體波長則更短,這可能導致幾乎察覺不到幹涉模式。這些由2000個原子組成的粒子,其波長比單個氫原子的直徑還小,所以它們的幹涉圖樣就不那麼引人注目了。

為完成對大分子物理的雙縫幹涉實驗中,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機器,通過一系列帶有多個狹縫的格柵和薄板發射一束分子(體積龐大的「富含氟烷基磺醯鏈的低聚四苯基卟啉」,其質量是單個氫原子的2.5萬倍以上)。科學家們在論文中寫道,這已經足夠大,以至於在設計光束髮射器時,研究人員不得不考慮重力和地球自轉等因素。為了進行量子物理實驗,他們還讓這些分子保持合適的溫度,因為必須考慮到粒子之間的熱碰撞。

但是,當研究人員打開機器時,光束遠端的探測器顯示出了幹涉圖樣。分子同時佔據了空間中的多個點

研究人員寫道,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結果,此次探測到的量子幹涉在一個比以往都大的尺度上。

作者寫道,「這一次的實驗把量子幹涉的質量規模推進了一個數量級」。

因此,更大的量子幹涉演示即將到來,儘管它可能不會很快通過幹涉儀發射你自己(首先,機器裡的真空就可能會要了你的命)。我們這些巨人只能坐在一旁,看著子們盡情享受。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新的突破!科學家證明大粒子也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
    多虧了神奇的量子物理,大分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科學家們早就知道這一事實在理論上是正確的:宇宙中的每一個粒子或粒子集合體都是一種波——大粒子如此,細菌如此,人類如此,甚至行星和恆星也是廣義上的波。波可以在空間中同時佔據多個位置。所以任何一塊物質也可以同時佔據兩個位置。
  • 研究證明:兩個現實可以同時存在 至少在量子世界中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0日報導,研究人員在一篇新論文中提出,目前已證明兩個現實可以同時存在,至少存在於量子世界。經測試證明,同一時間或存在多個現實,這一研究結果挑戰了科學的基本性質。
  • 費解的思想實驗:證明量子世界中多重現實可同時存在
    北京時間3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宣稱他們證實了兩個現實可以同時存在——至少是在量子世界中。為了驗證這一假說,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從一個名為「維格納的友人」(Wigner『s Friend)的思想實驗入手。
  • 首次證明:光的產生同時存在一個光子、兩個光子和沒有光子的狀態
    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中心的物理學家第一次證明:光的直接產生是同時存在一個光子、兩個光子和沒有光子的狀態。研究指出,使用了幾十年的同一種光發射器也能產生這些量子態,並期望這對任何一種原子系統都適用。量子疊加是量子物理的一種性質,它能讓粒子以不同的狀態同時存在,著名的理論例子是薛丁格的貓,它既是死的又活是的。
  • 實驗表明包含多達2000個原子的大分子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位置
    量子力學世界中的粒子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位置,也可以彼此相距很遠,而這讓我們生活在古典物理學的宏觀世界中感到恐怖。但是,兩者之間的確切界限仍然是一個謎。現在,物理學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模糊了這條線,一項新的「雙縫實驗」表明,包含多達2000個原子的大分子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位置。
  • 生物大分子存在量子效應,薛丁格細菌或可預期 | 專家解讀
    Arndt 團隊首次證明了短桿菌肽的分子幹擾,這是一種 15 個胺基酸長度的來自土壤的天然抗生素,其質量為 1882 個原子質量單位,即 3.13 × 10−24千克。(來源:Markus Arndt)該研究的意義在於,這是一項生物大分子的量子特性研究,在此研究基礎上再進一步,DNA、蛋白酶的量子特性有望被證實,薛丁格細菌或可被實錘敲定。 量子效應實證再進一步
  • 同時存在兩個地方的物質是真實存在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可以解釋
    相信大家一定在電影到的橋段裡用量子力學來解釋一些神奇現象吧,那大家對於量子力學了解的程度如何呢?小編今天就給您帶來量子力學的一些知識。宇宙在我們看到的世界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有固定的位置,但是在量子的世界中,東西可以同時都在兩個地方,事實上這個現象已經在實驗中被觀測到無數次了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光明日報合肥5月29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新實驗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首次用兩個單原子合成單個分子,而且能以前所未有的精準方式對原子和分子以及結合方式進行控制。儘管反應時間很短,但實驗證明化學反應可以在單個分子的層面上進行研究和控制。」  倪康坤說:「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到分子,但分子的種類如此豐富,用目前的計算機無法充分研究。
  • 分子碰撞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
    80年代以來,在雷射化學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基礎研究中,發展了雙共振多光子電離技術,研究了分子激發態碰撞傳能的機制、傾向規則及取向變化規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分子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幹涉效應。 光子、電子、原子、分子等,在其運動過程中,既有粒子的特性,同時也有波動性,這就是「波粒二象性原理」。分子在微觀粒子中可說是最大的了,其波動性不顯著而難於實驗觀察。
  • 潘建偉團隊首次證明一種全新量子物態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姚星燦與清華大學翟薈、人民大學齊燃、張芃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首次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觀測到了極寬的d波勢形散射共振,並間接證明了d波分子超流的存在。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聊點科技【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Nature:「巨型原子」使晶片同時處理和收發量子信息成為可能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悅智網」,謝謝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它可以執行低錯誤的量子計算,同時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在經典計算機的計算過程中,在處理器中來回傳輸信息使用的是有線線路連接;然而在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本身是量子力學的,而且很脆弱,需要全新的策略來同時在晶片上處理和傳輸量子信息。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信道容量是通信領域最基本的問題,也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新的量子實驗表明:客觀現實可能並不存在
    換句話說,根據目前的量子理論,事實實際上是主觀的。觀察者在量子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量子理論,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地方或多種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疊加態」。所以如果你操縱其中一個,同時也會操縱另一個。在原則上,維格納可以通過所謂的「幹涉實驗」來驗證這種疊加。幹涉實驗是一種量子測量方法,可以讓你解開整個系統的疊加,從而確認兩個物體之間的糾纏。在觀察結束之後,當維格納和他的朋友交換意見時,朋友會堅持認為,他們在每次拋硬幣時都看到了明確的結果。但是,維格納不會同意這種觀點,因為他觀察到的是「朋友」和「硬幣」處於疊加態。
  • 首次證明光的產生同時存在三種狀態,薛丁格的貓將變成了3隻?
    而最近又有研究納米科學的物理學家首次證明,光的直接產生是同時存在一個光子、兩個光子和沒有光子的狀態的。同時研究中也指出即便老舊的使用了很多年的光發射器也能夠產生這樣的量子態,那麼這種狀態很有可能就是它的固有屬性,該理論也極有可能具有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