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巨型原子」使晶片同時處理和收發量子信息成為可能

2020-08-30 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悅智網」,謝謝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它可以執行低錯誤的量子計算,同時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這項工作代表了邁向完整量子計算平臺的關鍵一步。

在這一發現之前,小型量子處理器執行任務的速度已經達到經典計算機的指數級倍數。然而,在處理器的不同部分之間控制量子信息的通信一直很困難。在經典計算機的計算過程中,在處理器中來回傳輸信息使用的是有線線路連接;然而在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本身是量子力學的,而且很脆弱,需要全新的策略來同時在晶片上處理和傳輸量子信息。

MIT 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副教授、林肯實驗室(MIT Lincoln Laboratory)研究員、電子研究實驗室(Research Laboratory for Electronics)副主任 William Oliver 說:「規模化量子計算機的主要挑戰之一是,當量子位不在同一地點時,如何使它們相互作用。例如,最鄰近的量子比特之間可以很容易地相互作用,但是我要如何建立『量子互連』,來連接較遠位置的量子比特呢?」

答案在於超越傳統的光-物質相互作用。

儘管天然的原子相對於它們相互作用的光波波長來說很小,可以被視為點,但在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超導的「人造原子」並非如此。相反,他們用超導量子比特構建了「巨型原子」,並以可調協的配置連接到微波傳輸線(即波導)上。

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調整量子比特-波導相互作用的強度,這樣脆弱的量子比特就可以在執行高保真操作時免受退相干影響,這是一種自然衰減,會使量子比特被波導加速。一旦這些計算完成,量子比特-波導耦合的強度就會被重新調整,量子比特能夠以光子的形式將量子數據釋放到波導中。

MIT研究生、該論文的第一作者Bharath Kannan說:「將量子比特與波導耦合通常對量子比特操作非常不利,因為這樣做會大大縮短量子比特的壽命。然而,為了在整個處理器中釋放和傳輸量子信息,波導是必須的。本研究中,我們證明了即使量子比特與波導強耦合,也有可能保持它的相干性。然後我們就能夠決定什麼時候釋放存儲在量子比特中的信息。我們已經展示了如何使用巨型原子來開啟和關閉與波導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說,他們實現的這個系統展示了一種新的光-物質相互作用機制。與將原子視為比它們所接觸光的波長更小的點狀物體的模型不同,超導量子比特,或者說人造原子,本質上是大型電路。當與波導耦合時,它們會產生一種結構,其尺寸與和它們相互作用的微波光的波長相當。

這個巨型原子以微波光子的形式在波導的多個位置發射信息,這樣光子就會相互幹涉。這個過程可以被調整成完全的破壞性幹涉,這意味著量子比特中的信息是受保護的。此外,即使實際上沒有光子從巨型原子中釋放出來,沿著波導的多個量子比特仍然能夠相互作用來執行操作。在整個過程中,量子比特仍然與波導保持強耦合,但由於這種類型的量子幹涉,當單量子比特和雙量子比特操作被高保真地執行時,量子比特可以不受波導的影響,從而不受退相干的影響。

Oliver說:「我們利用巨型原子產生的量子幹涉效應來阻止量子比特將它們的量子信息釋放到波導中,直到我們需要它為止。」

Kannan說:「這讓我們能夠通過實驗探索一種新的物理機制,而這種機制很難用天然原子來實現。巨型原子的作用非常清晰,很容易觀察和理解。」

Kannan補充說,這項工作似乎有很大的潛力,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他說:「我認為令人驚訝的是,超導量子比特能夠相對輕鬆地進入這個巨型原子區域。我們使用的技巧相對簡單,因此,可以想像能在沒有大量額外開銷的情況下將其用於進一步的應用。」

研究人員表示,量子比特整合入巨型原子的相干時間,也就是它們保持在量子狀態的時間,大約為30微秒,與未耦合到波導的量子位元的相干時間幾乎相同,範圍在10到100微秒之間。

此外,該研究還證明雙量子比特的糾纏操作有94%的保真度。這是首次使用與波導強耦合的量子比特實現雙量子比特的保真度,在這種結構中使用傳統小原子進行此類操作的保真度通常很低。Kannan說,通過更多的校準、操作調整程序和優化的硬體設計,其保真度可以進一步提高。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讚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409期內容,歡迎關注。

模擬晶片|藍牙|5G|GaN|臺積電|英特爾|封裝|晶圓

相關焦點

  • 「巨型原子」使量子處理和通信成為一體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該架構可以執行低錯誤量子計算,同時還可以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這項工作是向完整的量子計算平臺邁出的關鍵一步。在此發現之前,小規模量子處理器已經成功地以比傳統計算機快幾倍的速度執行了任務。但是,很難在處理器的遠處之間可控制地傳遞量子信息。在經典計算機中,有線互連用於在計算過程中在整個處理器中來迴路由信息。但是,在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本身是量子力學的且易碎的,因此需要從根本上採用新的策略在晶片上同時處理和傳遞量子信息。
  • MIT人造「巨型原子」誕生!量子處理與通訊融為一體 2量子比特糾纏保真度高達94%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它可以執行低錯誤的量子計算,同時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這項工作代表了邁向完整量子計算平臺的關鍵進展!在這一發現之前,小型量子處理器已經成功地以比經典計算機指數級快的速度執行了任務。然而,在處理器的不同部分之間控制量子信息的通信一直很困難。在經典計算機中,有線互連用於在計算過程中在處理器中來迴路由信息。然而,在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本身是量子力學的,而且很脆弱,需要全新的策略來同時在晶片上處理和通信量子信息。
  • 量子信息周報:日本發力量子計算機;麻省理工人造「巨型原子」
    啟科量子專注於量子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發與應用start=0——技術研究——Nature:麻省理工人造「巨型原子」問世,量子處理和量子通信合二為一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它可以執行低錯誤的量子計算,同時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
  • Nature:量子計算,從「芯」出發
    不同於經典的計算機,信息的處理和存儲用0/1的比特數來表示;而量子計算機的操作使用量子比特,可以表示0,1或者利用量子疊加態同時表示0和1。它的魅力在於,計算能力隨著能支持的量子比特數呈現冪指數2n增長。大規模可擴展的量子計算機能解決目前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也難以攻克的問題,例如提高新藥與半導體材料的研發效率、密碼學中的尋找大數質因數以及加速人工智慧的發展。
  • 擴大量子晶片規模:MIT工程師將光子學與「人工原子」連接起來
    與經典計算機不同,傳統計算機使用0和1表示的位來處理和存儲信息,而量子計算機則使用量子位或qubit(可以同時表示0、1或兩者)來運行。這種奇怪的特性使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執行多個計算,從而解決了傳統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問題。
  • 矽光子晶片首次實現晶片間的量子隱形傳態和多光子糾纏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信息是無法複製的,然而在經典世界中卻是可能發生的。儘管如此,信息原則上可以通過稱為量子隱形傳態的現象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大規模的量子計算架構和系統可能最終需要量子互連來實現超越單個晶圓片限制的擴展,並向多晶片系統發展。集成光學為量子信息處理和收發提供了一個通用的平臺。量子協議的實現要求能夠產生多個高質量的單光子,並使用多個高保真操作器處理光子。然而由於糾纏的量子態的脆弱性,如何連貫地連接分開的晶片仍然是一個挑戰。
  • 使量子計算成為可能,實現遠距離原子間的強耦合!
    、日本科學技術廳和奧克蘭大學的一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集成全光纖耦合空腔量子電動力學(QED)系統,其中一米長的傳統光纖無縫地、連貫地連接了兩個納米光纖空腔-QED系統。早稻田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研究小組組長青木隆說:這種系統可能使量子計算成為可能,不受目前系統計算能力有限的限制,也不受量子計算機產生的量子信息傳輸和處理量子網絡限制。在未來,這樣的量子信息科學技術可能會幫助我們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徹底改變我們的社會,比如新材料和藥物的發現。博科園-科學科普:該團隊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我首創收發兩用紫外同質集成光電子晶片
    原標題:我首創收發兩用紫外同質集成光電子晶片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張前)在一塊晶片上不僅能發出光,還能同時接收光,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
  • 頂刊寵兒——量子信息技術
    ,這可能使人們能夠定製和控制光的光子統計。非線性介質中的光子可以互相排斥或吸引,從而導致強相關的量子多體態。這種量子相關光是量子傳感、量子計量和量子通信以及量子模擬和信息處理中的關鍵資源。通常,這種相關態是由與光子模式牢固耦合的量子發射器所賦予的極端非線性引起的,如通過高端光學腔、強相互作用裡德堡原子的集體響應或單個量子發射體與波導的有效耦合,而產生光子態的共振增強。
  • 《Nature》綜述:光子晶片未來可期
    隨著集成光子技術的日益成熟,在晶片表面構建更大、更複雜的光子電路成為可能。與電子集成電路一樣,光子集成電路(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是在晶片表面實現的。但是與電子集成電路不通的是,光子集成電路主要通過使用晶片上的光波導、光束耦合器、電光調製器、光電探測器和雷射器等儀器來操作光信號,而不是電信號。電子集成電路擅長數字計算,而光子集成電路則擅長傳輸和處理模擬信息。
  • 原子晶片上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在我國誕生
    11月26日,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王育竹院士領導的「973」冷原子系綜量子信息存儲技術-原子晶片研究小組實現了我國第一個原子晶片上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實現晶片BEC是「973」項目的主要指標,也是冷原子研究和量子信息存儲技術研究的重大標誌性進展。國際上已有多個國家擁有了晶片BEC,但在亞洲,我國是第二個實現晶片BEC的國家。
  • 生產超大規模量子晶片工藝誕生
    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Dirk Englund說,這項成就「標誌著可伸縮量子處理器領域的轉折點」。他和他的同事指出,建造量子計算機將需要數百萬個量子處理器,這項新的研究證明了擴大處理器生產規模的可行方法。與傳統計算機使用0和1表示的位處理和存儲信息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或qubit(可以同時表示0、1或兩者)來運行。
  • 生產超大規模量子晶片工藝誕生
    他和他的同事指出,建造量子計算機將需要數百萬個量子處理器,這項新的研究證明了擴大處理器生產規模的可行方法。與傳統計算機使用0和1表示的位處理和存儲信息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或qubit(可以同時表示0、1或兩者)來運行。這種奇怪的特性使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執行多個計算,從而解決了傳統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問題。
  • 我國首次獲得原子晶片上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
    新華網上海12月9日電(記者楊金志)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悉,由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日實現了我國第一個原子晶片上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標誌著我國冷原子物理研究和量子信息存儲技術研究取得標誌性進展。
  • 矽「量子點」中的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創建穩定的量子位
    研究人員在矽的「量子點」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qubit(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中 ,新南威爾斯州量子計算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位(或量子位),即電子的基本單位。量子信息。
  • 光子,正在取代電子,成為主要的信息載體,成為計算機的核心!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隨著人類對能源效率和帶寬需求的增加,光子正在成為計算機和電信信息處理的主要工具。光子已經是通過光纖進行洲際通信的黃金標準,它正在取代電子,成為整個光網絡中的主要信息載體,並進入計算機本身的核心,然而,要完成這一轉變,仍然存在大量的工程障礙。
  • 原子和分子間「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
    「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科學家首次實現:兩個計算機晶片之間量子隱形傳態|華人一作
    十三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量子信息技術很重要,現在大家都知道。例如,量子計算機可能解決目前超級計算機系統過於複雜的問題,而量子網際網路可能最終保護世界信息免受惡意攻擊。然而,這些技術都依賴於「量子信息」 ,這些信息通常編碼在單個量子粒子中,極難控制和測量。而最近,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和丹麥技術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實現了兩個計算機晶片之間的量子隱形傳態。也就是說,在不需要任何物理和電子連接的情況下,信息能夠從一個晶片即時傳送到另一個晶片。
  • 電子是如何離開原子的?測量電子的量子相位或已成為可能!
    維也納工業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測量協議,使得測量電子的量子相位成為可能,這是阿秒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步驟。它就像一個時間顯微鏡:今天阿秒物理學的方法能讓科學家測量極短的時間間隔。在短雷射脈衝的幫助下,可以在阿秒的時間尺度(即十億分之一秒的十億分之一秒)上研究物理過程。例如,可以研究單個原子是如何電離的,以及電子是如何離開原子的。
  • 本源量子成為中國晶片設計企業榜唯一上榜的量子晶片製造商
    近日,國際知名風險投資研究機構CB Insights首次發布中國晶片設計企業榜單,高新區企業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國內唯一上榜的量子晶片製造商。 榜單關注總部在中國本土(含港、澳、臺)的、以晶片設計為核心競爭力(主營業務或營收主要來源)的企業,上榜公司的主要經營模式為 Fabless(設計公司,無工廠),同時以IP(智慧財產權)和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也被納入晶片設計企業的範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