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人造「巨型原子」誕生!量子處理與通訊融為一體 2量子比特糾纏保真度高達94%

2020-08-01 前瞻網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它可以執行低錯誤的量子計算,同時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這項工作代表了邁向完整量子計算平臺的關鍵進展!

MIT人造「巨型原子」誕生!量子處理與通訊融為一體 2量子比特糾纏保真度高達94%

在這一發現之前,小型量子處理器已經成功地以比經典計算機指數級快的速度執行了任務。然而,在處理器的不同部分之間控制量子信息的通信一直很困難。在經典計算機中,有線互連用於在計算過程中在處理器中來迴路由信息。然而,在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本身是量子力學的,而且很脆弱,需要全新的策略來同時在晶片上處理和通信量子信息。

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研究員、電子研究實驗室副主任威廉·奧利弗(William Olive)說:「縮放量子計算機的主要挑戰之一是,當量子位不在同一位置時,如何使它們相互作用。」「例如,最鄰近的量子位元可以很容易地相互作用,但是我如何建立『量子互連』來連接遙遠位置的量子位元呢?」

答案在於超越傳統的光-物質相互作用。

在7月2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自然原子相對於它們相互作用的光波波長來說是微小而呈點狀的,研究人員指出,超導的「人造原子」(artificial atoms)並不需要這樣。相反,他們用超導量子位元(或稱量子位元)構建了「巨型原子」,並以可調的配置連接到微波傳輸線(或稱波導)上。

MIT人造「巨型原子」誕生!量子處理與通訊融為一體 2量子比特糾纏保真度高達94%

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調整量子比特-波導(即電磁波導)相互作用的強度,這樣脆弱的量子位就可以在執行高保真操作時免受退相干或一種自然衰減的影響,否則就會被波導加速。一旦這些計算完成,量子位元與波導耦合的強度就會重新調整,量子位元就能夠以光子或光粒子的形式將量子數據釋放到波導中。

「將量子位元與波導耦合通常對量子位元操作非常不利,因為這樣做會大大縮短量子位元的壽命,」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該論文的第一作者Bharath Kannan說。然而,為了在整個處理器中釋放和路由量子信息,波導是必要的。「在這裡,我們證明了即使量子比特與波導強耦合,也有可能保持它的相干性。然後我們就有能力決定什麼時候釋放存儲在量子位中的信息。我們已經展示了如何使用巨原子來開啟和關閉與波導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說,這個由研究人員實現的系統代表了一種新的光-物質相互作用機制。與將原子視為比它們所接觸光的波長更小的點狀物體的模型不同——超導量子位元,或者說人造原子,本質上就像一個大型超導電路。當與波導結合時,它們會產生與它們相互作用的微波光的波長一樣大的結構。

這個巨大的原子以微波光子的形式在波導的多個位置發射信息,這樣光子就會相互幹擾。這個過程可以被調整成完全的破壞性幹擾,這意味著量子位中的信息是受保護的。此外,即使沒有光子從巨大的原子中釋放出來,沿著波導的多個量子位仍然能夠相互作用來執行操作。在整個過程中,量子位元仍然與波導保持強耦合,但由於這種類型的量子幹涉,當單量子位元和雙量子位元操作被高保真地執行時,量子位元可以不受它的影響並免於退相干。

William Olive稱:「我們利用巨原子產生的量子幹涉效應來阻止量子位元將它們的量子信息發射到波導中,直到我們需要它為止。」Bharath Kannan表示:「這讓我們能夠通過實驗探索一種新的物理機制,而這種機制很難用自然原子來實現。」「巨原子的效應非常乾淨,很容易觀察和理解。」

Bharath Kannan還補充稱,這項工作似乎有很大的潛力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他說:「我認為令人驚訝的是,超導量子位能夠相對輕鬆地進入這個巨大的原子區域。」「我們使用的技巧相對簡單,因此,可以想像在沒有大量額外開銷的情況下將其用於進一步的應用。」

根據研究人員的研究,併入巨原子的量子位元的耦合時間,也就是它們保持在量子狀態的時間,大約為30微秒,與未耦合到波導的量子位元的相干時間幾乎相同,而波導的耦合時間範圍在10到100微秒之間。

此外,該研究還演示了兩量子位糾纏操作的超高保真度——達到了94%!這是研究人員首次為強耦合波導的量子位引用兩量子位保真度,因為在這種結構中,使用傳統小原子進行此類操作的保真度通常很低。Kannan說,通過更多的校準、操作調整程序和優化的硬體設計,保真度可以進一步提高。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phys.org/news/2020-07-giant-atoms-enable-quantum.htm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529-9

相關焦點

  • 「巨型原子」使量子處理和通信成為一體
    然後,我們就有能力確定我們何時要釋放存儲在量子比特中的信息。我們已經展示了如何使用巨型原子來打開和關閉與波導的交互。」研究人員說,由研究人員實現的系統代表了一種新的光-物質相互作用機制。與將原子視為小於與它們相互作用的光的波長的點狀對象的模型不同,超導量子位或人造原子本質上是大型電路。當與波導耦合時,它們形成與它們相互作用的微波波長一樣大的結構。
  • Nature:「巨型原子」使晶片同時處理和收發量子信息成為可能
    例如,最鄰近的量子比特之間可以很容易地相互作用,但是我要如何建立『量子互連』,來連接較遠位置的量子比特呢?」答案在於超越傳統的光-物質相互作用。儘管天然的原子相對於它們相互作用的光波波長來說很小,可以被視為點,但在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超導的「人造原子」並非如此。
  • 未來暢想: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物理學家最善於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像那個「如何把一隻大象放進冰箱」的經典問題,讓我們分三步考慮: (1)放一個量子比特;(2)放100萬個量子比特;(3)添加上量子糾纏。 一、100萬個量子比特:單原子陣列 我們預計最簡單最自然的量子比特是一個單原子(左圖),搞定第一步。
  • 未來暢想: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如何實現一百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物理學家最善於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像那個「如何把一隻大象放進冰箱」的經典問題,讓我們分三步考慮: (1)放一個量子比特;(2)放100萬個量子比特;(3)添加上量子糾纏。
  • 中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 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6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20超導量子比特薛丁格貓態製備獲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範桁、鄭東寧、副研究員許凱、博士生李賀康(現浙江大學博士後)、博士張煜然(現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與浙江大學博士生宋超、教授王浩華、王大偉、中科院院士朱詩堯,以及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蒿傑、助理研究員馮卉等通力合作,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器件設計與製備、實驗測控運行及數據處理,成功將全局量子糾纏的量子比特數目推進到20個,特別是實現了18個量子比特GHZ態製備,其保真度超過
  • 中美實現分子、原子之間量子糾纏,繼續拓展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邊界
    就最新的發展來看,由單原子和單分子構成的複合型量子糾纏系統已經誕生,對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產生推動作用。這項工作的論文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 Nature 上,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題為 「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 量子比特與量子糾纏
    兩個量子比特的4種可能的基本狀態是|00>態, |01>態, |10>態和|11>態,量子疊加態的一般形式是 a|00>+b|01>+c|10>+d|11>。n個量子比特有2^n種可能的基本狀態,量子疊加態的一般形式就是這2^n個基本狀態相加。
  • 將量子計算的速度提升200倍!矽基原子級兩比特量子門問世
    2018年3月,新南威爾斯州大學實驗室證明,量子比特可以通過電子自旋的經典關聯實現很簡單的「交談」,即電子之間可以存在關聯。而目前報導的成果則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將兩個原子量子比特糾纏在一起,並設法在它們之間交換信息。 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小組說,三個或四個糾纏的量子比特可以執行一個簡單的算法。
  • 是否量子糾纏是量子通訊的一個研究的趨勢
    我們並不需要利用量子計算機進行通訊,還是等一個萬事屋把公式和證明搬出來吧。實在不行就用真空管吧,不然誰知道我們身上穿的是二踢腳還是閃電我們要做一個物理層的安全,當然最好是那種第一個公布這個物理層安全是不是比特率,最終形成效果量子通訊速度快,且無法預知信息密鑰。換句話說,你不知道對方獲取密鑰的方式和數量,因此就無法相互加密。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計算和模擬被認為是後摩爾時代推動高速信息處理的顛覆性技術,有望解決諸如高溫超導機制模擬、密碼破解等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量子糾纏是量子計算的核心資源,量子計算的能力將隨糾纏比特數目的增長呈指數增長。因而,大規模糾纏態的製備、測量和相干操控是該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
  • 中國學者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量子晶片
    多比特量子糾纏態的實驗製備是衡量量子計算平臺控制能力的關鍵標誌,國際競爭尤為激烈。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器件設計與製備、實驗測控及數據處理,由中國學者組成的聯合團隊成功將糾纏的比特數目推進到20。也就是說,一個含有n個比特的經典存儲器可以存儲2n個可能數據當中的任意一個,如果它是量子存儲器,則可以同時存儲2n個數。相當於2n個經典計算機的CPU同時工作。每增加一個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將以指數倍增加。有報導指出,一臺3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一臺每秒萬億次浮點運算的經典計算機水平相當,是今天經典臺式機速度的一萬倍。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圖丨潘健偉而在此次的 18 位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系統中,作為一套完備的量子糾纏系統,其主要要有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提升的量子位數,二是成功設計的高效量子糾纏測量系統。這就好比是信息系統的加密和解碼,提升了的量子位數能將傳輸的信息量大幅提升,18 位的量子比特能夠得到 2^18=262144 種不同的量子疊加態組合;高效的量子糾纏測量系統則能提升獲取信息的效率和準確率,此次系統的量子態保真度已達 0.708±0.016。這一切都將有利於大規模的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
  • 矽「量子點」中的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創建穩定的量子位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在矽晶片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提供了更高的穩定性。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中 ,新南威爾斯州量子計算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位(或量子位),即電子的基本單位。量子信息。
  • 中國學者刷新多比特量子糾纏態世界紀錄!
    ,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2017年,團隊與中科大潘建偉和朱曉波團隊、中科院物理所鄭東寧團隊、福州大學鄭仕標教授等合作10比特超導量子晶片,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數目的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打破了之前由谷歌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保持的紀錄,使得我國在量子計算機研究領域進入國際第一梯隊。VeUednc此前,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創造了操縱12個超導量子比特實現糾纏的紀錄。
  • 實現「量子霸權」,糾纏態製備是關鍵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5光量子比特糾纏、6光量子比特糾纏、8光量子比特糾纏、10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不斷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用於創建和驗證由6個光子和3個d.o.f組成的18量子比特GHZ態的方案和實驗裝置。
  • 極度深寒下的原子操縱:中國科學家取得量子計算與模擬重大突破
    比如,即便對於最簡單的量子系統——二能級粒子,要模擬300個粒子體系的演化過程,對於經典計算機而言,也是無法完成的挑戰,其所需要的存儲空間為2300量級,這一數字超過了已知宇宙中原子數目的總和!以「量子」來模擬「量子」是自然的選擇,量子模擬即是由一個可控的人造量子系統來模擬另一個我們感興趣的現實的複雜量子體系——我們可以用300個粒子的人造系統來模擬300個粒子的現實物理系統。
  • 量子糾纏——促生量子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魔幻技術
    在量子力學理論中,當若干個粒子相互作用時,各粒子的特性會綜合為整體性質,無法單個描述,只能表述整體性質,因此稱為量子糾纏現象。物理學家們已經利用量子糾纏技術成功實現了數十公裡距離的量子信息傳遞,這為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的發展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 「人造原子」賦予量子計算機更穩定的計算
    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詳細介紹了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提高穩定性。在這些微小的空間內,電子被用作量子位(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由於疊加現象,量子計算機能夠同時進行更多的計算人造原子中的電子圍繞著設備的中心嗡嗡作響,很像傳統的原子,但其中心因沒有原子核而有所區別。「創建人工原子使用電子的想法並不新鮮,事實上,在1930年代首先提出這一想法,在90年代才通過實驗證明。
  •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