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深寒下的原子操縱:中國科學家取得量子計算與模擬重大突破

2021-01-09 騰訊網

出品 |科普中國

製作 |墨子沙龍

作者 |王佳 林梅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通過對10000數量級原子的深度冷卻,獲得了光晶格每個格點上有且僅有一個原子的完美人工晶體,晶格缺陷降低至之前的百分之一,並利用新開發的高速糾纏門實現了高保真度糾纏對的大量製備——獲得了1250個保真度達99.3%的原子糾纏對。這為下一步實現大量量子比特的糾纏態的製備、測量和控制提供了堅實基礎,向可擴展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2020年6月18日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

可擴展糾纏態的製備:「三步走」方案

微觀世界的粒子遵守量子力學原理,具有與宏觀事物不同的行為方式,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獨特性」來實現一些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物理學家們很早就有了量子技術的暢想。量子物理大師理察·費曼在1981 年的一場名為「Simulating physics with computers」的著名演講中,第一次表述了量子模擬的想法:「自然不是經典的,如果你想對自然進行模擬,那麼你最好把計算機給量子化。」

計算模式的根本不同決定了經典計算機無法對複雜的量子體系進行有效的模擬。比如,即便對於最簡單的量子系統——二能級粒子,要模擬300個粒子體系的演化過程,對於經典計算機而言,也是無法完成的挑戰,其所需要的存儲空間為2300量級,這一數字超過了已知宇宙中原子數目的總和!以「量子」來模擬「量子」是自然的選擇,量子模擬即是由一個可控的人造量子系統來模擬另一個我們感興趣的現實的複雜量子體系——我們可以用300個粒子的人造系統來模擬300個粒子的現實物理系統。經過研究者多年的努力,量子模擬在量子多體問題、高溫超導、量子化學、原子物理以及基礎物理等領域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量子計算和模擬的能力深深依賴於人們所能操控的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量子計算能力隨可操控的糾纏粒子數呈指數增長,實現50個粒子的相干操縱,對特定問題的處理能力便超過了目前最強大的計算機,而100個粒子的相干操縱則達到目前全世界計算能力總和的100萬倍。

利用光晶格來囚禁超冷原子,使其被整齊有序地製備到每一個格點,為可擴展糾纏態的製備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

「三步走」方案

2008年,Vaucher、Nunnenkamp、Jaksch提出了製備多原子糾纏態的一個基本思路——「三步走」方案。首先,通過雷射等實驗方法,利用樣品的相變,獲得一個完美的人工晶體:二維光晶格的每個格點有且僅有一個原子,然後再產生排列規則的一個個原子糾纏對(左圖);橫向連接相鄰的糾纏對,實現並行的原子糾纏鏈(中圖);縱向連接相鄰的原子糾纏鏈,實現二維的大量原子的糾纏(右圖)。

浸入「至冷海水」:原子製冷的新方法

萬事開頭難,第一步的實現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先擁有一個完美的人造晶體。

2016年,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第一步:獲得了約600個保真度達79%的原子糾纏對。但還不夠「完美」。由於原子溫度仍然偏高,熱激發導致了晶格中有10%以上的填充缺陷:有的格點上沒有原子,有的格點上不止一個原子。

如何獲得「完美」晶格

如何獲得更低的溫度,使晶體缺陷大大降低呢?研究人員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充分浸入。想像一下,把一個滾燙的鐵球拋進冰冷的海水中,鐵球冷卻的更充分呢,還是先把鐵球切成一條條的鐵片,再浸入到海水中,鐵球更容易冷卻呢?答案顯而易見。在量子世界也是如此,我們想要樣品更冷,需要將其與冷卻庫充分的接觸、交流。

經典系統的冷卻

晶格中原子製冷的新方法

一開始大量原子排列在光晶格上,溫度已經低至10nK。我們通過精心選擇的兩種雷射,創造出一種特定的「波形」,就像海底緩緩隆起的水下山脈,把海水容納到一個個山谷之中,這精心構造的波形,把原子安排到兩種「山谷」中,「山谷」的獨特「地形」限制了原子的狀態。在交替的兩種「山谷」之中,原子在其中一個「山谷」中的狀態叫作「莫特絕緣態」(Mott insulator),而在另一個「山谷」中則處於「超流態」(superfluid)。由於山脈是緩緩隆動著的,兩種「山谷」保持著粒子和能量的交流。

莫特絕緣態和超流態有什麼區別呢?這裡,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能隙」。莫特絕緣態具有能隙,能隙的存在使得「熱」無法把原子從最低能級激發到更高的能級,而超流態具有準連續的能帶,於是熱的作用會使得原子在各個能級上有一個分布。看,熱的原子全部被我們安排到超流態山谷之中了。我們只要想辦法把超流態山谷中的海水(原子)排空,溫度不就更低了。

怎麼把黃豆綠豆分開?

說到怎麼把兩種狀態的原子分開,我們可以回想這樣一個日常問題:黃豆和綠豆放在一起炒,充分混合後,如何把它們分開呢?

一個最常見的方法是,找出它們的不同,然後針對這種不同,選擇趁手合適的工具將它們篩選一下。比如說吧,黃豆比綠豆個頭大不少,那我們就可以根據個頭的差別,找一個篩孔大小恰當的篩子:綠豆可以輕鬆通過,但是黃豆無法通過。

想把這兩種狀態的原子分開,科學家也是利用這樣的「篩子」。

驅逐超流態原子

被遺棄的「綠豆」我們的「篩子」便是雷射,雷射可以實現冷卻,妙用雷射,我們同樣可以實現粒子的加速,把我們「不喜歡」的粒子驅除出去。

說起雷射冷卻,其實人們早就注意到光對物質有輻射壓力。雷射誕生之後,利用光的作用改變原子速度的技術被發明出來,甚至成了後來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關鍵技術。雷射冷卻的原理很容易理解:當原子迎面去看一束光的時候,也會有所謂的都卜勒效應。在原子看來,相向而來的雷射,頻率會比雷射實際頻率略微高一些,所以對於與自己運動方向相反的雷射,原子選擇吸收的雷射的頻率會略低於自己的躍遷能級差,然後再通過各向同性的自發輻射將動量均勻的釋放到各個方向。經過一段時間,平均效應就是,自發輻射的動量相互抵消,原子被迎面而來的雷射阻礙了運動,冷卻了下來。

而現在,我們需要逆向操作雷射冷卻,科學家針對需要驅逐的原子(好比「黃豆」)的性質,設計好雷射的方向和頻率,利用光壓把某一方向的動量傳遞給原子,讓它們再次運動起來,經過一段時間,這種性質的原子就被「趕」走了。而由於雷射針對的是「黃豆」,「綠豆」不會受到影響。於是,就完成了「用合適的篩孔篩豆子」的操作。

不過,且慢!「篩子」只有針對不同的豆子才能發揮出作用。我們的原子雖然交錯處於絕緣態和超流態,但對於我們的雷射技術,這點不同還不夠,在我們篩子的眼中,它們都是「黃豆」。怎麼辦?首先我們要把超流態的原子變為「綠豆」。

「黃豆」變「綠豆」科學家首先把同樣交錯的磁場施加到狀態交錯分布的原子陣列中。交錯的磁場起到了「標定」的作用,使得當我們再施加微波時,微波只能通過某種相互作用讓偶數列(原來的超流態隊列)的原子發生狀態翻轉,完成華麗變身。「黃豆」成為了「綠豆」。但微波的動量不夠大,無法把「綠豆」趕跑,於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雷射就登場了。

「黃豆」排座次「綠豆」不見了,空出一半的位置,接下來,「黃豆」要開始排座次了。光晶格再次登場,科學家再次利用光晶格「山谷」的走勢運動,將剩下的每一個絕緣態原子完美的安排到自己的專屬格點上,讓它們整齊排列。這樣,一張由絕緣態原子組成的完美填充晶格就做好了。

這個時候再用動能來描述冷熱就不合適了,科學家用熵即混亂度來衡量製冷效果。科學家觀測到,這樣一通製冷操作下來,系統熵降低了65倍,達到了創紀錄的低熵,直觀地說就是晶格缺陷由之前工作中的10%減小到了0.1%以下,原子填充率大於99.9%。

完美糾纏對的實現

有了這張完美填充的網格,科學家就開始著手把原子糾纏起來。通過超交換相互作用,相鄰的原子之間可以產生自旋糾纏。對於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來說,要想真的達到一定的保真度,邏輯門操作的時間相對於相干時間的尺度,至關重要。門操作的時間必須要足夠快,比相干時間短得多,保真度才能達到要求。可是實際上,光晶格中的光散射、各種噪聲、空間的不均勻性,這些都可能影響相干時間。

研究團隊另闢蹊徑,通過精密調控原子的隧穿和相互作用,使得門操作時間比之前降低了2個數量級,這樣在相干時間內,人們就可以作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了,最終實現了保真度達到99.3% 的糾纏門,共產生了1250對高質量的糾纏原子。

1250對高質量的糾纏原子

進行到這一步,實際上就算是完美地完成了「三步走」方案的第一步——產生高保真度的糾纏對。接下來,科學家會進行第二步——產生橫向的糾纏鏈,為大規模原子糾纏的製備做好進一步準備。另外,從技術的層面說,這次的實驗,也是一個完美的製冷技術的突破,其中涉及的製冷技術也有助於費米子體系進行冷卻,帶領人類進入模擬高溫超導物理機制的苛刻溫區。

任何偉大的故事都有一個開始。這一突破是研究人員潛心深耕冷原子領域十年以來的結晶,更是一個波瀾壯闊故事的開端。通過10—15年的努力,研究團隊計劃實現80—100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這將使得我們能夠實現量子計算機的基本功能。並且利用這一平臺,人們有望在其他領域取得突破,例如對高溫超導、拓撲絕緣體等複雜物理系統進行模擬以揭示其內在機制,通過模擬化學過程來解開化學反應的奧秘,模擬黑洞、宇宙大爆炸等極端環境來增加人們對基本物理原理的認知,甚至在多體量子糾纏系統中去尋找時空本源的證據。

始於夢想,而落於腳下。十年努力,研究人員跨出了漫漫徵程的第一步,未來的路也逐漸展開,清晰可見。「冬天」(極度深寒超冷原子)已經來了,「春天」(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的實現)還會遠嗎?

感謝苑震生教授、戴漢寧教授對本文的幫助。本文圖片由苑震生教授提供。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墨子沙龍共建基地」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這裡是墨子沙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於2016年起開始舉辦的公益科普論壇,致力於專業、權威、有深度沙龍科普活動,每月一次,邀請國內外知名科學家為大家講述科學那些事。關注墨子沙龍,我們在這裡等你來。

墨子沙龍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及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協辦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論壇。沙龍的科普對象為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熱愛科普的普通民眾,力圖打造具有中學生學力便可以了解當下全球最尖端科學資訊的科普講壇。

關於「墨子沙龍」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將處在絕緣態的樣品原子(藍綠色球)交錯浸泡到處在超流態的環境原子(紅色球)中,這兩種狀態之間高效率的原子和熵的交換,導致有能隙的絕緣態不易被激發,系統中的熱量主要以超流態低能激發的形式存儲。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苑震生教授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基礎。北京時間6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成果。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中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中國科學院舉行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劉雄軍、陳帥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上,業界評論其「對研究超越傳統凝聚態物理的奇異現象具有重大潛力」。聽起來非常專業。在發布會上,研究者們說,他們的工作僅是打開一扇門。
  •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
  • 中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 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6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突破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國突破,量子霸權競爭中獲得主動權
    可是實際上他們的量子技術,僅僅不過能維持一瞬間罷了,但是他們說出來似乎也是為了提振自己的事情。但是我國科學家卻做出了,不可思議的成績,前不久獲得了量子通訊方面的巨大成果,現在科學家再一次在量子計算機領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可以說中國科學家確實太厲害了,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大家推出很多的科普文章,讓大家緊跟中國量子科學腳步,希望朋友們多多支持,我們一起分享祖國科學進步的榮耀。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據中國科大網站6月19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北京時間6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石千惠、梁琰製圖/光明圖片本報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齊芳、常河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
  • 中國科學家威武:量子糾纏存儲重大突破!
    據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存儲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多自由度的超糾纏,對實現遠程量子保密通信具有重要意義。量子糾纏是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可擴展線性量子計算的核心,而要構建大信息量、長距離的量子通信網絡,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高維糾纏的量子存儲問題。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央廣網合肥11月19日消息(記者劉軍)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我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小編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利用雷射製冷等冷卻手段將原子製備到溫度極低),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量子晶片取得重大突破,技術含量成為全球第一
    打開APP 量子晶片取得重大突破,技術含量成為全球第一 佚名 發表於 2020-04-02 16:00:06 直到今天,中國科學技術在公告,雙邊晶片突破技術限制,世界領先不久!因為說的是量子晶片,所以不能說的是量子技術。以量子計算機為例,量子計算機支持高速數學和計算邏輯,操作速度是現有計算機的數百倍。除了處理能力強之外,雙邊技術還具有很強的保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