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量子點」中的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創建穩定的量子位

2020-09-17 工程學習

研究人員在矽的「量子點」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qubit(或量子位)。藝術家的構想。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在矽晶片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提供了更高的穩定性。

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中 ,新南威爾斯州量子計算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位(或量子位),即電子的基本單位。量子信息。

Scientia教授安德魯·德祖拉克(Andrew Dzurak)解釋說,與真正的原子不同,人造原子沒有原子核,但是它仍然具有圍繞設備中心而不是原子核旋轉的電子殼。

「使用電子創建人造原子的想法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實際上,它是在1930年代首先在理論上提出的,然後在1990年代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儘管不是在矽中。我們最早在2013年用矽製作了它的基本版本。」 Dzurak教授說,他是ARC獲獎者,同時還是製造量子點器件的UNSW澳大利亞國家製造工廠的負責人。

「但是真正令我們興奮的是最新研究表明,具有更高電子數量的人工原子比以前認為的可能具有更強健的量子位,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可靠地用於量子計算機中的計算。這很重要,因為僅基於一個電子的量子位可能非常不可靠。」

化學101

Dzurak教授將他的團隊創建的不同類型的人造原子比作一種量子比特周期表,他說這很恰當,因為2019年(開展這項開創性的工作)是國際周期表年。

「如果您回想起高中科學課,您可能會記得牆上掛著一張塵土飛揚的圖表,其中按照所有電子的順序列出了所有已知元素,從氫帶一個電子,氦帶兩個電子,鋰開始與三個等等。

「您甚至可能還記得,隨著每個原子變得越來越重,電子越來越多,它們會組織成不同水平的軌道,稱為&39;。

「事實證明,當我們在量子電路中創建人工原子時,它們也具有組織良好且可預測的電子殼,就像元素周期表中的自然原子一樣。」

將點連接

Dzurak教授及其團隊來自新南威爾斯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包括博士學位。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學生羅斯·萊昂(Ross Leon)和安德烈·薩拉瓦(Andre Saraiva)博士-在矽中配置了一種量子裝置,以測試人造原子中電子的穩定性。

他們通過金屬表面的「柵」電極向矽施加電壓,以吸引多餘的電子從矽中形成量子點,而量子點是直徑僅約10納米的無限小空間。

薩拉瓦瓦博士說:「隨著電壓的緩慢升高,我們將一個接一個地吸取新的電子,從而在量子點中形成一個人造原子。」

「在一個真實的原子中,您的中間是一個正電荷,即原子核,然後帶負電荷的電子在三維軌道周圍被保持。在我們的情況下,正電荷而不是正原子核來自柵電極,柵電極通過氧化矽的絕緣勢壘與矽隔開,然後電子在其下方懸浮,每個電子圍繞量子點中心旋轉。但是它們並沒有形成球體,而是被平整地排列在圓盤中。」

負責實驗的萊昂先生說,研究人員對當多餘的電子開始填充新的外殼時發生的事情感興趣。在元素周期表中,其外殼中僅有一個電子的元素包括氫和金屬鋰,鈉和鉀。

羅斯說:「當我們在量子點中產生氫,鋰和鈉的等價物時,我們基本上能夠將外殼上的那個孤電子用作量子比特。」

「到目前為止,原子級矽器件的缺陷已經破壞了量子比特的行為方式,導致不可靠的操作和錯誤。」 但是,似乎內殼中的多餘電子在量子點不完善的表面上就像一個「引物」,使物質變得平滑,並為外殼中的電子提供了穩定性。」

觀看旋轉

實現電子的穩定性和控制性是實現基於矽的量子計算機的關鍵一步。在經典計算機使用由0或1表示的信息「位」的情況下,量子計算機中的量子位可以同時存儲0和1的值。這使量子計算機能夠並行執行計算,而不是像傳統計算機那樣一個接一個地進行計算。量子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隨可用量子比特的數量呈指數增長。

Dzurak教授解釋說,這是電子的自旋,用於編碼量子比特的值。

「自旋是一種量子力學性質。電子的作用就像一個微小的磁鐵,並且取決於其旋轉北極的方式可以向上或向下指向,對應於1或0。

「當一個真實原子或我們的人造原子中的電子形成一個完整的殼時,它們將其極向相反的方向排列,從而使系統的總自旋為零,從而使它們無法用作量子位。但是,當我們再添加一個電子來啟動一個新的殼時,這個多餘的電子具有一個自旋,現在可以再次用作量子位。

「我們的新工作表明,我們可以控制這些人造原子外殼中的電子自旋,從而為我們提供可靠且穩定的量子位。

「這真的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可以使用不那麼脆弱的量子比特了。一個電子是非常脆弱的東西。但是,具有5個電子或13個電子的人工原子要堅固得多。」

矽的優勢

Dzurak教授的小組於201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演示矽器件中兩個量子位之間的量子邏輯的小組,還發表了基於CMOS技術的全尺寸量子計算機晶片架構設計,該技術與製造技術相同。所有現代計算機晶片。

「通過使用矽CMOS技術,我們可以以數百萬個量子比特顯著地減少量子計算機的開發時間,而量子比特則是解決具有全球意義的問題所需要的,例如設計新藥或減少能耗的新化學催化劑」,杜拉克教授說。

在這一最新突破的延續中,該小組將探索化學鍵合規則如何應用於這些新的人造原子,從而創造出「人造分子」。這些將用於創建實現大規模矽量子計算機所需的改進的多量子位邏輯門。

相關焦點

  • 「人造原子」賦予量子計算機更穩定的計算
    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詳細介紹了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提高穩定性。在這些微小的空間內,電子被用作量子位(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由於疊加現象,量子計算機能夠同時進行更多的計算人造原子中的電子圍繞著設備的中心嗡嗡作響,很像傳統的原子,但其中心因沒有原子核而有所區別。「創建人工原子使用電子的想法並不新鮮,事實上,在1930年代首先提出這一想法,在90年代才通過實驗證明。
  • 達到量子「最佳點」:研究人員發現矽中原子量子位的最佳位置
    來源:CQC2T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 2 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最佳地點」。通過將磷原子精確地放置在矽中來創建量子位或量子位,這是CQC 2 T主任Michelle Simmons教授率先提出的方法,是矽量子計算機開發中的世界領先方法。
  • 眼見為實:精確原子量子位實現了量子計算的重大裡程碑
    由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教授米歇爾·西蒙斯(Michelle Simmons)領導的研究小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在固態中看到其量子位的精確位置的群體。該研究中心是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CQC2T)的卓越中心主任。Simmons的團隊通過精確定位和封裝矽片中的單個磷原子來創建原子量子。信息存儲在單個磷電子的量子自旋上。
  • 澳科學家製作無核的「人造原子」:電子越多,量子計算越穩定
    人造原子把電子人工組裝成原子的想法並不新鮮,相關理論最早在1930年代就提出了,隨後在1990年得到實驗證明。這類人造原子還有個更時髦的名字,叫做「量子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把半導體材料上的電子在三維方向上的運動都限制在很小的尺寸內,形成一個狹窄的電子「監牢」,近似為一個點。
  • 量子計算武器庫又添一利器?
    原子量子位的自旋軌道耦合示意圖。《科學進展》雜誌12月7日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科學家們研究了矽中硼原子的自旋軌道耦合,這為擴展量子位指明了新方向。自旋軌道耦合,即量子位的軌道和自旋自由度的耦合,它允許利用電場(而非磁場)控制量子位,這將為晶片製造過程提供靈活性。論文作者之一、UNSW教授、量子計算與通信技術中心(CQC2T)項目經理斯文羅格(Sven Rogge)說:「矽中的單個硼原子是一個相對神秘的量子系統。我們的研究表明,在量子計算中,自旋軌道耦合可為擴充量子位數量提供諸多便利。」
  • 擴大量子晶片規模:MIT工程師將光子學與「人工原子」連接起來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製造和集成「人造原子」的工藝,該工藝由鑽石的微觀薄片中的原子級缺陷產生,並帶有光子電路,從而生產出同類最大的量子晶片。新晶片中的量子位是由金剛石缺陷製成的人造原子,可以用可見光和微波來推動,從而發射出攜帶量子信息的光子。Englund和他的團隊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過程是一種混合方法,其中將精心挑選的包含多個基於金剛石的量子比特的「量子微晶片」放置在氮化鋁光子集成電路上。
  • 找到量子「最佳位置」:研究人員找到了原子量子位在矽中的最佳位置
    來自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2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的「最佳位置」,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規模。
  • 淺談量子位與量子電路
    但在量子計算機具備解決複雜難題的能力前,還需先研究如何開發出可規模化且穩定的量子位(qubit)與低溫電子組件。為此,愛美科持續開發基於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量子位,並針對適應低溫的功能,進行客制電路的設計工作,使得量子運算技術得以實現。
  • MIT人造「巨型原子」誕生!量子處理與通訊融為一體 2量子比特糾纏保真度高達94%
    在7月2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自然原子相對於它們相互作用的光波波長來說是微小而呈點狀的,研究人員指出,超導的「人造原子」(artificial atoms)並不需要這樣。相反,他們用超導量子位元(或稱量子位元)構建了「巨型原子」,並以可調的配置連接到微波傳輸線(或稱波導)上。
  • 新科技:在室溫條件下穩定工作的量子比特
    量子糾纏進一步增強了這種獨特的數據處理能力,糾纏是量子力學的另一個神奇特性,其中一個量子位的狀態,能夠在沒有任何物理連接的情況下指示另一個量子位的狀態,例如使它們全為1。愛因斯坦稱其為「遠距離的怪異動作」。這是量子電腦計算獨有的特性。但是,當前的量子比特卻不如傳統比特那麼容易操作,主要問題之一是量子比特的不穩定性以及其運行所需的極端低溫條件。
  • 生產超大規模量子晶片工藝誕生
    圖像的下半部分顯示了一個起作用的量子微小晶片(QMC),該晶片發出單光子脈衝,該脈衝在光子集成電路(PIC)上進行路由和操縱。圖像的上半部分顯示了該晶片的製造方法:鑽石QMC分別製造,然後轉移到PIC中。圖片來源:Noel H Wan新晶片中的量子位是由鑽石中的缺陷製成的人造原子,可以用可見光和微波來驅使它們發出攜帶量子信息的光子。
  • 生產超大規模量子晶片工藝誕生
    圖像的上半部分顯示了該晶片的製造方法:鑽石QMC分別製造,然後轉移到PIC中。圖片來源:Noel H Wan新晶片中的量子位是由鑽石中的缺陷製成的人造原子,可以用可見光和微波來驅使它們發出攜帶量子信息的光子。
  • 工程師開發了一種全新的量子計算架構
    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工程師團隊發明了一種全新的量子計算架構基於新穎的「觸發器量子位」,有望使大規模生產量子晶片的成本大大降低。新的晶片設計,詳見《自然通訊》雜誌進行了,它允許矽量子處理器可以按比例放大,而無需採用其他方法精確地放置原子。
  • 首個矽中雙原子量子比特門問世
    近日報導,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米歇爾·西蒙斯領導的團隊,創建出了首個矽中雙原子量子比特門,操作在0.8納秒內完成,比目前其他基於自旋的雙量子比特門快200倍,是迄今在矽中展示最快的,成為構建原子級量子計算機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IBM 量子計算路線圖發布!2023 年推出 1121 量子位處理器
    正如 IBM 所說:如果把思維局限於我們所知道的計算世界中,建造一個能真正捕捉原子運動的裝置,用以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正如登月一般,研究人員的一個宏大目標是:造出一臺能夠超越傳統計算機的大型量子計算機。
  • 從基礎量子位到當下火熱的量子計算機,一文助你入門量子計算
    但是在許多物理系統中,量子線實際上是最難實現的量子計算之一!原因是量子態通常是極其脆弱的。如果你的量子位被存儲在一個微小的系統中——也許是一個單光子或者一個原子——那麼它很容易,非常容易幹擾這種狀態。因此,雖然量子線在數學上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們可能是實際系統中最難構建的元素之一。
  • 芬蘭研究人員聲稱量子計算取得突破
    量子計算機是新一代的機器,由所謂的「人造原子」之間的能量傳遞提供動力,這些「人造原子」的電子電路跨度為毫米。科學家認為,這些設備最終將甚至可以大大超越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常規超級計算機。去年10月,谷歌宣布已通過製造一種機器來達到「量子至上」的地位,該機器可以在200秒內完成一次計算,而這需要一臺經典計算機完成10,000年才能完成。
  • 「巨型原子」使量子處理和通信成為一體
    這項工作是向完整的量子計算平臺邁出的關鍵一步。在此發現之前,小規模量子處理器已經成功地以比傳統計算機快幾倍的速度執行了任務。但是,很難在處理器的遠處之間可控制地傳遞量子信息。在經典計算機中,有線互連用於在計算過程中在整個處理器中來迴路由信息。但是,在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本身是量子力學的且易碎的,因此需要從根本上採用新的策略在晶片上同時處理和傳遞量子信息。
  • 科學家加強了裡程碑式量子計算機規模增長的關鍵的自旋軌道量子位
    強耦合是關鍵量子比特的穩定性決定了量子比特可以保留量子信息的時間長度。在自旋軌道中,量子位的信息存儲在電子的自旋及其運動中,即電子如何「環繞」晶片晶格中的原子。正是這兩個自旋之間的耦合強度使qubit保持穩定,並且不易被器件中的電噪聲破壞。「大多數自旋軌道量子位中的量子信息非常脆弱。我們的自旋軌道量子位是特殊的,因為其中存儲的量子信息非常可靠。」主要作者,在UNSW進行研究,現在在東北大學的小林隆史博士說。
  • 新型矽基量子光源:能穩定產生紅外單光子
    背景量子技術大有可為:幾年之後,量子計算機有望徹底改變資料庫搜索、人工智慧系統、計算仿真。近日,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道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正是在這一點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團隊設計出一款矽基光源來生成可在玻璃纖維中很好傳輸的單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