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實:精確原子量子位實現了量子計算的重大裡程碑

2020-12-04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澳大利亞獨特的製造量子位的方法是在矽中精確定位單個原子,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回報,新南大學的雪梨科學家首次展示了他們可以讓兩個原子量子「相互交談」。由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教授米歇爾·西蒙斯(Michelle Simmons)領導的研究小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在固態中看到其量子位的精確位置的群體。該研究中心是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CQC2T)的卓越中心主任。Simmons的團隊通過精確定位和封裝矽片中的單個磷原子來創建原子量子。信息存儲在單個磷電子的量子自旋上。該團隊的最新進展——第一次觀察到兩個量子比特之間的可控相互作用——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在此之前,還有另外兩項突破,使用這種獨特的方法來構建量子計算機。

一種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顯示了由磷原子在矽中精確定位的量子比特的電子波函數。圖片版權:UNSW

通過優化他們的納米製造工藝,Simmons的團隊最近也創造出了任何半導體器件中記錄最低的電子噪聲的量子電路。他們創造了一種電子自旋量子比特,這是一種納米電子設備的最長壽命——30秒。西蒙斯說:這三篇研究論文的綜合結果證實了使用我們的原子量子位構建多量子位系統的前景非常有希望。由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創作的《2018年澳大利亞人》(Australian of the Year)。西蒙斯說,她的團隊開創性的工作是受到已故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的啟發,正在系統地執行這一戰略,從地面到原子。在將磷原子放在矽中製造量子位時,我們已經證明了我們可以使用掃描探針直接測量原子的波函數,它告訴我們它在晶片中的確切物理位置,我們是世界上唯一能看到我們的量子位在哪裡的群體。

我們的競爭優勢是可以把高質量的qubit放到晶片上,看看我們做了什麼,然後測量它的行為。我們可以在附近再加一個qubit,看看這兩個波函數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然後我們就可以開始產生我們所創造的設備的複製品了。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放置了兩個量子位——一個由兩個磷原子組成,一個由單個磷原子組成——在一個矽晶片中分離出16納米。研究報告的合著者Matthew Broome博士說:用類似精密技術在晶片上的電極,控制了這兩個相鄰量子點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它們電子的量子自旋變得相互關聯。這很吸引人。當一個電子的自旋向上,另一個電子向下,反之亦然。這是這項技術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這類自旋相關是量子計算機所需要的,它們是糾纏態的前兆,而量子計算機則需要進行複雜的計算。

新南威爾斯州的教授米歇爾·西蒙斯是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的主任,她使用的是掃描隧道顯微鏡。圖片版權:新南威爾斯大學

該研究的主要合作者,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山姆·戈爾曼說:理論預測,這兩個量子位需要放置20納米,才能看到這種關聯效應,但是我們發現它只發生在16納米的地方。在我們的量子世界裡,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作為一名實驗主義者,對這個理論提出質疑也是很聰明的。引領著在矽領域建立量子計算機的競賽。UNSW的科學家和CQC2T的工程師們正在世界上領先,在矽上建造量子計算機。他們正在開發利用單個原子和量子點量子位的並行專利方法。UNSW團隊選擇了在矽領域工作,因為它是最穩定、最容易被製造的環境之一,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容納qubits,而且它在傳統計算機行業的長期使用歷史意味著有大量關於這種材料的知識。2012年Simmons的團隊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將單個磷原子置於矽中,然後用分子束外外化來封裝它們,創造了世界上最窄的導線,只有4個磷原子和一個原子高。

在最近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他們使用了類似的原子尺度控制技術,製造出了大約2-10納米寬的電路,並顯示出了所有半導體電路中記錄最低的電子噪聲。這項工作是與印度科學研究所的Saquib Shamim和Arindam Ghosh共同進行的。人們普遍認為,控制量子位電路的電路噪聲將是限制其性能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證實矽是一種最佳選擇,因為矽的使用避免了其他大多數設備面對混合不同材料的問題,包括介質和表面金屬,這可能是電子噪聲的來源和放大。用我們的精確方法,已經達到了所認為的最低的電子噪音水平,這是一種矽的電子納米器件的最低級,比使用碳納米管還要低三個數量級。

兩個量子位的概念圖,一個由兩個磷原子組成,一個由一個磷原子組成,在一個矽片上放置了16納米。UNSW的科學家們能夠控制兩個量子位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使電子的量子自旋變得相關。當一個電子的自旋向上的時候,另一個點向下。圖片版權:UNSW

在最近的另一篇科學研究論文中,西蒙斯的研究小組展示了他們在矽中的精確量子位,這樣電子自旋的壽命將達到30秒,比之前報導的要長16倍。第一作者託馬斯·沃森博士在新南威爾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現在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西蒙斯說:這是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電子自旋的生命周期——例如從自旋向上到向下旋轉——是至關重要的。生命周期越長,我們在量子態中存儲信息的時間就越長。在同一篇論文中指出這些長壽命使他們能夠讀出兩個量子位的電子自旋,其準確度為99.8%,這是量子處理器實際誤差校正所需要的水平。與傳統的計算機一樣,量子計算機不是一個接一個地進行計算,而是並行地工作,並且能夠同時觀察所有可能的結果。它將能夠在幾分鐘內解決問題,否則將花費數千年。

去年澳大利亞第一家量子計算機公司——由一個由政府、工業和大學組成的獨特財團支持——成立,旨在將CQC2T的全球領先研究商業化。在UNSW的新實驗室中,矽量子計算有限公司(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 Pty Ltd)的目標是在2022年之前在矽中生產一個10-qubit的演示設備,作為矽基量子計算機的先驅。澳大利亞政府通過其國家創新和科學議程投資了2,600萬美元,另外還有2500萬美元來自新南威爾斯大學,1400萬美元來自澳大利亞聯邦銀行,1000萬美元來自澳洲電信,870萬美元來自新南威爾斯州政府。據估計約佔澳大利亞當前經濟40%的行業可能會受到量子計算的嚴重影響。可能的應用包括軟體設計,機器學習,計劃和後勤計劃,財務分析,股票市場建模,軟體和硬體驗證,氣候模型,快速藥物設計和測試,以及早期疾病的檢測和預防。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Nature Communications內容:經「博科園」判定符合今主流科學來自:新南威爾斯大學編譯:光量子審校:博科園解答:本文知識疑問可於評論區留言傳播:博科園

相關焦點

  • 達到量子「最佳點」:研究人員發現矽中原子量子位的最佳位置
    來源:CQC2T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 2 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最佳地點」。通過將磷原子精確地放置在矽中來創建量子位或量子位,這是CQC 2 T主任Michelle Simmons教授率先提出的方法,是矽量子計算機開發中的世界領先方法。
  • 矽「量子點」中的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創建穩定的量子位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在矽晶片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提供了更高的穩定性。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中 ,新南威爾斯州量子計算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位(或量子位),即電子的基本單位。量子信息。
  • IBM 量子計算路線圖發布!2023 年推出 1121 量子位處理器
    正如 IBM 所說:如果把思維局限於我們所知道的計算世界中,建造一個能真正捕捉原子運動的裝置,用以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正如登月一般,研究人員的一個宏大目標是:造出一臺能夠超越傳統計算機的大型量子計算機。
  • 找到量子「最佳位置」:研究人員找到了原子量子位在矽中的最佳位置
    來自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2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的「最佳位置」,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規模。
  • IBM量子計算研究取得突破 科學家可以控制單個原子
    IBM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突破,它展示了一種控制單個原子量子行為的方法。這一發現為量子計算展示了一個新的基石。研究小組演示了利用單個原子作為量子信息處理的量子位。量子位是量子計算機處理信息能力的基本要素。
  • 從基礎量子位到當下火熱的量子計算機,一文助你入門量子計算
    但是在許多物理系統中,量子線實際上是最難實現的量子計算之一!原因是量子態通常是極其脆弱的。如果你的量子位被存儲在一個微小的系統中——也許是一個單光子或者一個原子——那麼它很容易,非常容易幹擾這種狀態。因此,雖然量子線在數學上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們可能是實際系統中最難構建的元素之一。
  • 中國實現量子計算第一個裡程碑:原型機「九章」比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
    根據現有理論,該量子計算系統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九章」一分鐘完成的任務,超級計算機需要一億年)。這一成果使得我國達到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即量子霸權。與傳統的CPU不同,由於量子的特性多一個量子比特其整體的表示能力將翻倍。量子霸權是量子計算機能夠解決經典計算機實際上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潛在能力。
  • 首次實現!10量子位自旋寄存器,存儲量子信息長達75秒!
    為了達到完成複雜任務所需的計算能力,量子寄存器應該比目前實現的要大得多。然而,到目前為止,在複雜和強相互作用的量子系統中,控制單個自旋被證明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現在,TU Delft和Element Six一組研究人員成功地演示了一種完全可控的十量子位自旋寄存器,其量子存儲長達一分鐘(詳見下文)。
  • 「人造原子」賦予量子計算機更穩定的計算
    使量子計算成為現實的主要障礙之一是穩定性問題。只要一丁點的環境幹擾就能影響量子態,從而造成信息的災難性損失。在可使用的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的發展中,實現電子的穩定和有效控制是至關重要的。量子位與經典計算中的位在量子計算上等效,但是經典計算機以二進位「 0」或「 1」形式存儲信息,而量子位可以同時存儲值0和1。最著名的類比是薛丁格的貓思維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倒黴的喵星人被置於死與活的疊加狀態。這導致可以同時進行而不是連續進行的計算數量大幅增加。
  • 單原子電晶體在原子尺度下操控量子計算
    取得這些進步的關鍵在於數個原子甚至單原子電晶體的發明。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和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為如何實現這種微型技術提供了設計藍圖。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導,該項嘗試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複製這麼小的電晶體,其作用類似於微型開關。
  • IBM計劃建造包含10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打入處理技術裡程碑
    正如 IBM 所說:如果把思維局限於我們所知道的計算世界中,建造一個能真正捕捉原子運動的裝置,用以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正如登月一般,研究人員的一個宏大目標是:造出一臺能夠超越傳統計算機的大型量子計算機。本質上講,所謂量子計算就是將量子力學和計算理論結合,充分利用量子的疊加、糾纏、幹涉等特性,展現出強大的計算能力。
  • IBM 量子計算研究取得突破,科學家可以控制單個原子 | 每日安全資訊
    IBM 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突破,它展示了一種控制單個原子量子行為的方法。這一發現為量子計算展示了一個新的基石。
  • 量子計算商用新的裡程碑?英特爾和 QuTech 推出了用於量子計算的...
    英特爾實驗室首席工程師 Stefano Pellerano 稱新的低溫控制晶片將加速全堆棧量子計算系統的發展,標誌著商業上可行的量子計算機的發展的一個裡程碑。目前,量子計算的挑戰在於,它只能在接近冰點的溫度下工作。而英特爾正在試圖改變這一狀況,但控制晶片朝著在極低溫度下實現控制邁出了一步,因為它消除了數百條線進入一個裝有量子計算機的冷藏箱。目前,量子研究人員只使用少量的量子位或量子比特,使用由複雜的控制和互連機制所包圍的較小的、定製的系統。英特爾的馬嶺則大大降低了這一複雜性。
  • 算力突破迎來新希望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2012年,美國物理學家John Preskill將其描述為「量子計算優越性」或稱「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科學家們預計,當可以精確操縱的量子比特超過一定數目時,量子計算優越性就可能實現。經典計算和量子計算的區別在哪裡呢?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博士林梅說,如果有一個特定的問題,量子計算需要一個小時,經典計算需要上億年。
  • 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當前,研製量子計算機已成為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戰之一,成為歐美各發達國家角逐的焦點。對於量子計算機的研究,本領域的國際同行公認有三個指標性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發展具備50-100個量子比特的高精度專用量子計算機,對於一些超級計算機無法解決的高複雜度特定問題實現高效求解,實現計算科學中「量子計算優越性」的裡程碑。
  • 經典和量子之爭: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科學家們預計,當可以精確操縱的量子比特超過一定數目時,量子計算優越性就可能實現。如果有一個特定的問題,量子計算需要一個小時,經典計算需要上億年,量子計算優越性便得以實現,擴展的丘奇-圖靈論題也會被動搖,因為那就證明了,有些過程,經典計算是無法有效模擬的。
  • npj:機器學習—量子計算機陣列的原子級表徵
    在實現量子計算架構的領先技術中,基於矽的單個摻雜原子的自旋量子位正日益受到關注。基於原子交換的量子計算機設計方案中,原子與量子位之間的物理距離很小(10-15 nm),放大到大型二維陣列的方法,通常取決於量子位調控及其相互作用的均勻性。對於單個或多個摻雜原子的量子位,即使在一個晶格位點的水平哪怕只有很小的變化,也可能顯著影響邏輯運算的設計和調控。對於大規模陣列而言,建立一種可靠且快速識別每個量子位原子數、表徵精確空間(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的方法至關重要。
  • 重大!量子計算成功實現2016年諾獎物理研究,開創量子模擬裡程碑
    這項工作標誌著該領域的一個重要進展,再一次證明了 D-Wave 公司的可完全編程的量子計算機可以作為大規模量子系統的精確模擬器。同時,這個工作為更低成本、更快速度的材料實現提供了基礎。圖 | Nature 在 8 月 22 日刊登了 D-Wave 的最新成果(來源:Nature 官網截圖)「這篇發表在《自然》的工作代表了量子計算領域的一個裡程碑:這是首次在真實的磁性材料實現之前,在量子模擬器中實現理論預測的物質狀態。」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中國科大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 工程師開發了一種全新的量子計算架構
    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工程師團隊發明了一種全新的量子計算架構基於新穎的「觸發器量子位」,有望使大規模生產量子晶片的成本大大降低。新的晶片設計,詳見《自然通訊》雜誌進行了,它允許矽量子處理器可以按比例放大,而無需採用其他方法精確地放置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