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原子」賦予量子計算機更穩定的計算

2020-12-04 老胡說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使量子計算成為現實的主要障礙之一是穩定性問題。只要一丁點的環境幹擾就能影響量子態,從而造成信息的災難性損失。在可使用的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的發展中,實現電子的穩定和有效控制是至關重要的。

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詳細介紹了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提高穩定性。在這些微小的空間內,電子被用作量子位(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量子位與經典計算中的位在量子計算上等效,但是經典計算機以二進位「 0」或「 1」形式存儲信息,而量子位可以同時存儲值0和1。

最著名的類比是薛丁格的貓思維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倒黴的喵星人被置於死與活的疊加狀態。這導致可以同時進行而不是連續進行的計算數量大幅增加。

由於疊加現象,量子計算機能夠同時進行更多的計算人造原子中的電子圍繞著設備的中心嗡嗡作響,很像傳統的原子,但其中心因沒有原子核而有所區別。「創建人工原子使用電子的想法並不新鮮,事實上,在1930年代首先提出這一想法,在90年代才通過實驗證明。早在2013年,科學家就在矽材料上首次製造出了量子比特的雛形,但真正讓人興奮的是,最新的研究發現,擁有更多電子的人造原子,其量子位元比之前認為的要強大得多。

更多的電子意味著在量子計算機中進行計算時更可靠。「這很重要,因為僅基於一個電子的量子位可能非常不可靠。

量子比特的周期表

為了考慮電子在量子計算和信息存儲方面的最佳和最有效的排列,Dzurak和他的團隊為量子位構建了一個基本的「元素周期表」。

如果回想起高中化學課,您可能還記得牆上掛著一張塵土飛揚的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所有已知元素的電子數,從氫有1個,氦有2個,鋰有3個等等。你甚至可能還記得,隨著每個原子越來越重,電子越來越多,它們被分到不同的軌道上,被稱為『能級』。

事實證明,當我們在量子電路中創造出人工原子時,它們也擁有穩定良好、可預測的電子層,就像元素周期表中的天然原子一樣。

為了測試人工原子中電子的穩定性,研究小組通過金屬表面的「柵極」對矽施加了電壓。這吸引了矽的多餘電子形成量子點——一個直徑約為10納米的無窮小空間。「當我們緩慢地增加電壓時,我們會吸引一個又一個的新電子,在我們的量子點上形成一個人造原子,」安德烈·薩萊瓦博士解釋道。在真實的原子中,正電荷在原子核的中間,然後帶負電荷的電子在三維軌道中圍繞著它。

在我們的例子中,正電荷不是來自帶正電的原子核,而是來自柵電極,柵電極被氧化矽的絕緣屏障從矽中分離出來,然後電子懸浮在柵電極下,每個電子都繞著量子點的中心旋轉。

結果,電子不是形成一個球體,而是排列成一個扁平的圓盤形圖案。

價電子是位於外殼層的電子,它決定了元素的化學鍵合過程研究人員想知道當一個額外的電子被迫進入一個新的外殼時會發生什麼。在元素周期表中,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的自然元素是氫(H)、鋰(Li)和鈉(Na),它們被稱為價電子。

「當我們在量子點中創造出氫、鋰和鈉的等價物時,我們基本上可以利用外層的孤電子作為量子位元,」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羅斯利昂表示。「到目前為止,原子層面上的矽器件的缺陷已經擾亂了量子位元的行為方式,導致了不可靠的操作和錯誤。

電子存儲信息作為量子比特都是關於控制粒子的量子力學屬性被稱為自旋:「一個電子就像一個小磁鐵,這取決於它的北極可以旋轉點向上或向下,對應於一個1或者0。

當一個真正的原子或人造原子中的電子形成一個完整的殼層時,它們將它們的極向相反的方向排列,因此系統的總自旋為零,使得它們作為一個量子位毫無用處。但當我們增加一個電子來開始一個新的殼層時,這個額外的電子就有了一個自旋,我們現在又可以把它用作量子位元了。

該團隊的研究表明,人工原子中這些價電子的自旋可以被控制,從而為量子信息的存儲提供可靠和穩定的量子位。電子越多越好。

「我們的新研究表明,我們可以控制這些人造原子外層電子的自旋,從而得到可靠而穩定的量子位,」祖拉克說。「這真的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可以用更少的脆弱量子位來工作。一個電子是非常脆弱的。然而,一個擁有5個或13個電子的人造原子要強大得多。」

該團隊現在將擴展他們的研究,通過研究元素擁有的價電子數決定的化學鍵的規則如何影響它們的人工原子。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團隊構建人工分子,然後可以用來創建多量子位邏輯門。這樣的裝置將代表著在發展大型矽基量子計算機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相關焦點

  • 矽「量子點」中的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創建穩定的量子位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在矽晶片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提供了更高的穩定性。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中 ,新南威爾斯州量子計算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位(或量子位),即電子的基本單位。量子信息。
  • 澳科學家製作無核的「人造原子」:電子越多,量子計算越穩定
    該團隊2月1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論文稱,人造原子的電子數越多,就能成為越穩定的「量子比特」,這意味著,它們有潛力用於量子計算機。「這很重要,基於一個電子的量子比特非常脆弱。」 德祖拉克說道。
  • MIT人造「巨型原子」誕生!量子處理與通訊融為一體 2量子比特糾纏保真度高達94%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它可以執行低錯誤的量子計算,同時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這項工作代表了邁向完整量子計算平臺的關鍵進展!在這一發現之前,小型量子處理器已經成功地以比經典計算機指數級快的速度執行了任務。然而,在處理器的不同部分之間控制量子信息的通信一直很困難。在經典計算機中,有線互連用於在計算過程中在處理器中來迴路由信息。然而,在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本身是量子力學的,而且很脆弱,需要全新的策略來同時在晶片上處理和通信量子信息。
  • 九章量子計算、人造太陽、嫦娥奔月、科技爆發!2020魔幻元年
    在航空航天、超級計算機、網絡通訊以及原子核能等領域,中國已經做到了世界頂尖水準。而魔幻般的2020年,中國科技發生井噴,眾多冠絕世界的成果逐一實現。 2020年12月3日,《科學》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量子計算機的重磅論文,中國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其已經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 原子之間驚人的通信可以改善量子計算
    來源:德尼茲·亞武茲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一組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相對遙遠的原子之間相互交流的條件,這種方式以前只在原子之間更緊密地看到,這種發展可以應用到量子計算。物理學家的發現發表在10月14日出版的《物理評論A》雜誌上,為產生糾纏原子開闢了新的前景,這個術語被賦予了遠距離共享信息的原子,這對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的發展非常重要。
  • 聲子與人造原子耦合,打開進入量子世界的新大門
    示意圖顯示,在一個固體表面,右側的人造原子發出漣漪狀的聲波,這種聲表面波被左側的「麥克風」捕捉到。原子和光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在量子光學領域獲得了廣泛的研究,但若想用聲子取代光子與原子進行互動,則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任務。瑞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在最新研究中,成功地讓聲子與一個人造原子耦合,首次證明利用聲音也可與人造原子進行溝通,由此演示了用聲子取代光子的量子物理學現象。這項成果將刊登在《Science》雜誌上。
  • 極度深寒下的原子操縱:中國科學家取得量子計算與模擬重大突破
    這為下一步實現大量量子比特的糾纏態的製備、測量和控制提供了堅實基礎,向可擴展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2020年6月18日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
  • Nature:量子計算,從「芯」出發
    不同於經典的計算機,信息的處理和存儲用0/1的比特數來表示;而量子計算機的操作使用量子比特,可以表示0,1或者利用量子疊加態同時表示0和1。它的魅力在於,計算能力隨著能支持的量子比特數呈現冪指數2n增長。大規模可擴展的量子計算機能解決目前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也難以攻克的問題,例如提高新藥與半導體材料的研發效率、密碼學中的尋找大數質因數以及加速人工智慧的發展。
  • 盤點:2017年量子計算、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都取得了突破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7年,科技繼續擔當著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其中量子計算、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這一年,量子計算機取得突破。2017年5月3日,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在上海亮相。國際學術界將量子計算機計算能力超過現有經典超級計算機的目標,稱為「量子稱霸」。
  • 眼見為實:精確原子量子位實現了量子計算的重大裡程碑
    該研究中心是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CQC2T)的卓越中心主任。Simmons的團隊通過精確定位和封裝矽片中的單個磷原子來創建原子量子。信息存儲在單個磷電子的量子自旋上。該團隊的最新進展——第一次觀察到兩個量子比特之間的可控相互作用——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在此之前,還有另外兩項突破,使用這種獨特的方法來構建量子計算機。
  • 擴大量子晶片規模:MIT工程師將光子學與「人工原子」連接起來
    圖片來源:Noel H Wan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混合工藝,將光子學與「人造原子」連接起來,以生產出同類同類最大的量子晶片。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製造和集成「人造原子」的工藝,該工藝由鑽石的微觀薄片中的原子級缺陷產生,並帶有光子電路,從而生產出同類最大的量子晶片。
  • 下一代計算機的關鍵?單原子電晶體在原子尺度下操控量子計算
    微型技術可能對下一代計算機產生巨大的影響,大幅增強內存性能和處理能力。取得這些進步的關鍵在於數個原子甚至單原子電晶體的發明。憑藉其設計方法,NIST領導的團隊成為史上第2個造出單原子電晶體的團隊,也是第一個批量造出僅有單電子的電晶體的團隊,這些電晶體的幾何結構可以在原子層面上操縱。科學家們還能控制量子隧穿(quantum tunneling)現象,從而影響單個電子穿過物理間隙或電晶體電子屏障的速度。管理這一過程的意義在於使電晶體實現量子力學中的「量子糾纏」。
  • 研究可以預測早期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薩塞克斯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創建了一種算法,該算法可加快當前正在開發的早期量子計算機的計算速度。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圍繞量子計算機路由離子(或帶電原子),以提高計算效率。在捕獲離子設計中,量子位可以物理長距離傳輸,因此它們可以輕鬆地與其他量子位相互作用。他們的新算法意味著數據可以流經量子計算機,而不會發生「交通擁堵」。這反過來帶來了功能更強大的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有望解決經典計算機過於複雜的問題。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qubit)以新穎而強大的方式處理信息。
  • 研究能夠預測早期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來源:蘇塞克斯大學溫弗裡德·亨辛格蘇塞克斯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創造了一種算法,可以加快正在開發的早期量子計算機的計算速度。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方法,將離子(或帶電原子)路由到量子計算機周圍,以提高計算效率。Sussex團隊已經展示了如何通過使用新的&34;在量子計算機上最有效地進行計算。他們的論文&34;發表在《先進量子技術》雜誌上。
  • 「巨型原子」使量子處理和通信成為一體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該架構可以執行低錯誤量子計算,同時還可以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這項工作是向完整的量子計算平臺邁出的關鍵一步。在此發現之前,小規模量子處理器已經成功地以比傳統計算機快幾倍的速度執行了任務。但是,很難在處理器的遠處之間可控制地傳遞量子信息。在經典計算機中,有線互連用於在計算過程中在整個處理器中來迴路由信息。但是,在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本身是量子力學的且易碎的,因此需要從根本上採用新的策略在晶片上同時處理和傳遞量子信息。
  • 芬蘭研究人員聲稱量子計算取得突破
    量子計算機是新一代的機器,由所謂的「人造原子」之間的能量傳遞提供動力,這些「人造原子」的電子電路跨度為毫米。科學家認為,這些設備最終將甚至可以大大超越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常規超級計算機。去年10月,谷歌宣布已通過製造一種機器來達到「量子至上」的地位,該機器可以在200秒內完成一次計算,而這需要一臺經典計算機完成10,000年才能完成。
  • 首次創造出新量子點,同心量子點環誕生,量子計算機又將再突破!
    科學家首次創造並拍攝了一對新的量子點,即受限電荷的微小島嶼,其行為就像相互作用的人造原子。這種「耦合」量子點可以作為一個穩定的量子比特,量子比特是量子計算機的基本信息單位。此外,目前的量子物理模型,還不能完全解釋量子點的電荷模式,這為研究材料中豐富的新物理現象提供了機會。
  • 量子計算機一把雙刃劍?
    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力、熱、電、光現象大多可以用建立於十七到十九世紀的經典物理學解釋;但進入二十世紀後,科學家們發現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如果想從分子、原子水平上更本質地理解自然現象,就必須引入一套與經典物理很不一樣的新規律,這就是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是人類迄今為止建立的最基礎、最精確的科學理論,現代物理學的主體就是量子力學在各種不同物質尺度上的具體延伸和應用。
  • Google「快一億倍」背後:量子計算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量子邏輯門精度達到了99.99%,這一結果代表了目前固態自旋體系量子操控精度的世界最高水平」。那麼,谷歌的D-Wave和中國基於金剛石研製的量子計算機,誰是世界第一臺量子計算機呢?量子計算的基本原理量子計算是一種基於量子效應的新型計算方式。
  • 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
    DOI:10.1038 / s41567-020-0903-z加州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在發表於《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對排列成陣列的量子糾纏鹼土裡德堡原子的研究以及對它們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