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7年量子計算、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都取得了突破

2021-01-19 科技8倍鏡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回顧剛剛過去的2017年,科技繼續擔當著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其中量子計算、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這一年,量子計算機取得突破。

2017年5月3日,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在上海亮相。國際學術界將量子計算機計算能力超過現有經典超級計算機的目標,稱為「量子稱霸」。中國這臺操控5個光量子比特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ENIAC和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TRADIC的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為人類最終實現「量子稱霸」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年11月,IBM公司宣布研發出能夠處理5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還宣稱20個量子比特級別的量子系統已能在雲平臺上使用。

未來計算工具或許將從電子計算機升級到量子計算機,你想來一臺試試嗎?

這一年,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的成功,讓人類對未來生育方式浮想聯翩。

2017年4月,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用聚乙烯薄膜袋製造的人造子宮,讓超早產羔羊維持了4周的生活,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在人造子宮內生長的8隻小羊,多項生理指標與正常小羊沒有明顯區別。這一研究成果為拯救極早產兒帶來希望。

2017年5月,《自然·通訊》雜誌發表論文稱,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3D列印的微孔支架,可以支持小鼠卵泡細胞發育,並可用於恢復手術絕育小鼠的卵巢功能。將這些卵巢生物假體移植進手術絕育的小鼠體內後,小鼠已經安全誕下健康幼鼠。這是人類首次使用3D列印技術成功設計出一個功能正常的小鼠可移植卵巢,標誌著生育能力保護領域取得一大進步。

未來的人類是否可以用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來孕育,讓女性徹底告別生育之苦?

科技改變世界當然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科技發明,小夥伴們你們希望發明出什麼來呢?

相關焦點

  • 人造子宮有了重大突破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這一次,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充滿了人造羊水,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一個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
  • 人造子宮的歷史
    2017年,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了一個人造子宮——他們將早產羔羊置入羊膜囊中,並在其中養育了四個星期。研究人員意在用羊膜囊模擬母羊子宮環境,從而使未發育完全的胚胎繼續成長。在這個人造環境中,羊胚胎逐漸從一個粉紅色的、形如外星人的生命體發育成一隻會呼吸、會吞咽的動物。
  • 人造子宮讓女人多餘嗎?
    現在,似乎人的一切行為和活動都需要工具來幫助。生育也有了新突破。最近,美國費城的醫生們研發了一個相當於人造子宮的裝置,育嬰生物袋,其要素構成是:——菌。第四代人工生殖技術是將卵巢幹細胞的線粒體進行提取,然後再將這些線粒體注射到自身的卵細胞中,通過這一方式,讓衰老的卵細胞進行重生,從而讓女性生產新的卵細胞,有利於高齡女性生育。
  • 半人造子宮移植成功,產下存活後代
    意味著我們距離在人體移植「人造子宮」,拯救子宮功能障礙不能生育的女性,又近了一步。同時也代表著,人類的器官移植技術正在飛速進步。利用生物科技培育與移植「半人造子宮」生育能力強的兔子,一直是生物科技生殖領域最佳試驗對象。一方面其子宮組織再生能力強,另一方面與其他動物相較,它們的子宮由兩個分開的子宮角和子宮頸組成,每個都具有進行妊娠的能力。
  • 歷史上的人造子宮之辯
    赫胥黎的觀點是如此具有爭議性和影響力,以至於即使在90年後的今天,任何支持子宮外胎兒生存的技術,幾乎都不可避免地被和他的反烏託邦聯繫在一起。人造子宮被視為一個技術分層未來的象徵,在那個時候,我們將放棄與演化史、動物祖先以及彼此之間最後的也是最深刻的聯繫。
  • 什麼是人工子宮?
    圖來自2017年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描述了用於種植羔羊胎兒的子宮外生命支持系統。[1]人工子宮(或人工子宮)是一種假設裝置,通過在通常將胎兒帶到足月的生物體外生長胎兒來允許外部妊娠[2]。人造子宮作為替代器官會有很多應用。它可以用來幫助男性或女性夫婦發育胎兒。
  • 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原標題: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記者李季 通訊員曹詠)2020年12月28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宣布,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在該院取得成功。
  • 人造子宮要來了
    人造子宮的實現再近一步。 日前,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和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的研究團隊獲得了來自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撥出的29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20萬元),以在5年內建造一個可運行的人造子宮原型。
  • 人造子宮取得重大突破:「塑膠袋」裡培育出8隻羊羔
    圖 | 在「人造子宮」中培育的羊羔胎兒參與該項目的研究員 Emily Partridge 說,「檢查表明這些羊羔發育正常,他們可以正常的吞咽和呼吸,很顯然心肺功能已經達到了和正常出生的羊羔相同的程度。」而這一突破也被發表在了最新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面。
  • 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取得成功。12月28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公布了這一消息。 兩周前,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由肺移植、胸外三科主任趙高峰,產科副主任醫師楊蕾和體外支持中心ECMO團隊負責人李軍共同主持的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意味著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體外支持中心將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開創性地應用於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
  • 芬蘭研究人員聲稱量子計算取得突破
    量子計算機是新一代的機器,由所謂的「人造原子」之間的能量傳遞提供動力,這些「人造原子」的電子電路跨度為毫米。科學家認為,這些設備最終將甚至可以大大超越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常規超級計算機。去年10月,谷歌宣布已通過製造一種機器來達到「量子至上」的地位,該機器可以在200秒內完成一次計算,而這需要一臺經典計算機完成10,000年才能完成。
  • 人造子宮最新進展,未來解決早產和不孕難題
    人造子宮在短、中、長期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短期,人造子宮旨在通過模擬真實子宮的情況來提升早產嬰兒的生存機會和生存質量。截至2020年,全世界新生兒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早產。圖三 2017年全球女性不孕發病率 圖源:網易新聞目前有10%~20%的患者會求助於輔助生殖(人工授精或試管嬰兒),現今社會,受到生活壓力和成本的影響,育齡女性的生育意願降低。當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時,部分女性又錯過了育齡。在我國,高齡產婦的生育率明顯上漲。
  • 人造卵巢支架讓未成熟卵細胞正常發育
    據英國《獨立報》1日報導,丹麥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生物工程卵巢——剝離了DNA和活細胞成分的卵巢支架,這是全球首個能讓未成熟卵細胞成功發育成適合移植的受精細胞的人造卵巢。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人造卵巢未來有望讓經歷過癌症化療的女性無風險地成為母親。
  • 量子計算在化學應用領域取得突破
    量子計算機198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觀察到,模擬和分析分子對於數字計算機來說是非常困難,以至於無法實現任何實際應用,其主要難度並不在於控制這種模擬的方程。事實上,它們相對簡單,幾十年來就已為人所知。
  • 人造組織器官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看看這些研究就知道了!
    研究人員面臨著道德和生物挑戰。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困難,過去的研究工作已表明,利用幹細胞製造小鼠卵子並用小鼠精子加以受精是有可能實現的。這項新研究取得的成功表明著在人類中做同樣的事情也是可能的,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圓滿完成。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裡程碑突破:利用植入到非常類似於小鼠卵巢的人工小鼠卵巢中的人類幹細胞製造出人類卵子的前體細胞。
  • 極度深寒下的原子操縱:中國科學家取得量子計算與模擬重大突破
    這為下一步實現大量量子比特的糾纏態的製備、測量和控制提供了堅實基礎,向可擴展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2020年6月18日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
  • 生殖技術重大突破:植入人造子宮,母兔竟能正常受孕、懷胎和活產
    據最新一期《自然·生物科技》刊發的論文,美國科學家為母兔植入人造子宮,母兔竟然能正常受孕、懷胎和活產,誕下健康的小兔子。這一生殖技術的重大突破,為不孕不育婦女帶來了希望。據報導,美國維克·佛雷斯特再生醫學研究院的泌尿科專家安東尼·阿塔拉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從母兔子宮提取細胞,在可生物降解的支架上培養出子宮組織,再將這一人造子宮植入母兔體內。人工子宮使得母兔可以正常受孕、懷胎和活產。阿塔拉博士的團隊成功進行了14例母兔再造子宮移植術,母兔在手術6個月後就能正常受孕和懷胎。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按照設計,這款人造子宮充滿類似羊水的液體,自帶血液循環系統。胎兒臍帶會和人工胎盤相連,從而接受氧氣和營養。 此外,研究小組將在人造子宮上,安裝各種傳感器,模擬媽媽的體溫、心跳。 2018年荷蘭設計周期間,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邀請藝術家,搭建人造子宮的模型,並註明其工作原理。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按照設計,這款人造子宮充滿類似羊水的液體,自帶血液循環系統。胎兒臍帶會和人工胎盤相連,從而接受氧氣和營養。此外,研究小組將在人造子宮上,安裝各種傳感器,模擬媽媽的體溫、心跳。2018年荷蘭設計周期間,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邀請藝術家,搭建人造子宮的模型,並註明其工作原理。有參觀者稱,「《黑客帝國》、《逃出克隆島》要成真了。
  • 矽「量子點」中的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創建穩定的量子位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在矽晶片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提供了更高的穩定性。「但是真正令我們興奮的是最新研究表明,具有更高電子數量的人工原子比以前認為的可能具有更強健的量子位,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可靠地用於量子計算機中的計算。這很重要,因為僅基於一個電子的量子位可能非常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