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宮的歷史

2021-01-18 界面文化



動物胚胎「體外發育」技術越來越發達,這是否會將人類帶進女權主義烏託邦?抑或是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2017年,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了一個人造子宮——他們將早產羔羊置入羊膜囊中,並在其中養育了四個星期。研究人員意在用羊膜囊模擬母羊子宮環境,從而使未發育完全的胚胎繼續成長。在這個人造環境中,羊胚胎逐漸從一個粉紅色的、形如外星人的生命體發育成一隻會呼吸、會吞咽的動物。隨著人造子宮的消息傳開,一些人認為,這種旨在提高人類早產兒存活率的醫療設備正使我們朝著奧爾德斯·赫胥黎1932年小說《美麗新世界》中描畫的未來前進。在赫胥黎筆下,人類利用試管進行胚胎培育,胚胎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前便已被劃分成五個社會等級:最高級的是「阿爾法(α)」,他們將被培養成社會中的重要角色;最低級的「厄普西隆(ε)」屬於奴隸,只能在火葬場等地方幹體力活,例如從燒焦的遺體中收集磷等。赫胥黎描述的世界不僅在當時具有爭議性而且充滿影響力,即使是在近90年後的今天,任何協助胎兒在子宮外成活的技術,幾乎都會使人不可避免地聯想到他的這部反烏託邦巨作。未來社會中,技術也會使人分出等級,人造子宮正是其象徵之一——在未來,我們或許將放棄與進化史、動物祖先以及彼此之間最後也是最深的聯繫。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研究團隊打造的人造子宮讓早產小羊順利存活  圖片來源:AP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赫胥黎之前,英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已圍繞人造子宮的可行性和風險性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辯論,赫胥黎筆下的反烏託邦世界是這場曠日持久的辯論的高潮。當時,鑑於科學技術進步神速,許多著名思想家認為這種革命性技術馬上就能得到普及。雖然對赫胥黎來說,這個未來極其可怕,但對於與他生活在同時代的許多激進分子而言,情況恰恰相反。英國生物學家霍爾丹(J.B.S. Haldane)是最早提出卵子可以在子宮外受精的人物之一。1923年,霍爾丹在劍橋大學邪學社(Heretics Society)舉行的一次講座中,首次對人造子宮進行了深入探討。邪學社由英國哲學家查爾斯·凱·奧格登創立於1909年,是異見知識分子的避風港,為他們提供了質疑傳統權威和宗教教條的空間。奧格登自稱為「知識分子的解放者」,他曾邀請喬治·蕭伯納、維吉尼亞·伍爾夫、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等當時的先鋒人物至邪學社暢所欲言,很多發言都離經叛道、驚世駭俗,極具煽動性。霍爾丹也如上述人物一般不墨守成規。他受邀到邪學社做演講,題為《代達羅斯,或科學與未來》。演講以一名學生的視角展開,此人來自2073年,他回顧了過去150年的生物發展史:1951年,兩位科學家從一名在飛機失事中喪生的婦女的卵巢中提取出卵子,使其受精,然後在「適宜的液體」中培育胎兒,直到其足月出生。在他描畫的世界中,21世紀到來之際,人類已經停止了「歷史上本能式」的繁殖,這又反過來催生了更為理性和開明的繁殖過程,霍爾丹稱之為「體外發育」(ectogenesis),意指從懷孕到分娩全過程都在人體外完成。霍爾丹的演講引起了不少爭議,這也正是他的目的所在。他屬於英國上層階級中較為進步的一分子,喜歡擁抱新的激進思想。1930年代,他在倫敦大學學院教書,成為了一名公開的共產主義者。霍爾丹的妻子在他們的客廳招待志同道合的詩人、哲學家、科學家和作家。這個小圈子裡產生了一種反叛的烏託邦主義,一定程度上是出於他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懼——未來可能與過去截然不同,而科學和技術將是這場進步革命的關鍵驅動力。對霍爾丹而言,「體外發育」是證明科學可以帶來根本性社會變革的完美例子:通過將女性從懷孕中解放出來,性和生殖將相互分離。他相信這將極大地改變社會權力的不平衡。「『體外發育』的基本原理漸漸成形,」他寫道,「生物學家擁有的知識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霍爾丹「體外發育」的構想得到了許多進步知識分子的讚揚,包括伯特蘭·羅素的妻子多拉·羅素。1925年,她撰寫了一篇關於科學的未來的文章。在文中,她從女權主義角度入手,提出了一種解放性的體外發育概念,該概念與霍爾丹的「體外發育」構想非常相似。她認為,若人工妊娠可以實現,女性將得以設想不同的社會現實。她們不必生孩子,因此也無需扮演母親的角色,成為家務的奴僕,無法參與公共事務……醫學史學家伊凡·克羅齊爾(Ivan Crozier)在《情慾史期刊》(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上指出,多拉·羅素希望發起一場更為廣泛的運動,將女權主義者的利益與科學進步結合起來。雖然她知道公眾會本能地抗拒在玻璃瓶中長大的嬰兒,但她仍堅稱「體外發育」也只是類似於人類數千年來幹預動物繁殖和作物種植的活動而已。她同時提出,那種認為女性的身體天生神聖的觀點屬於性別歧視,它把婦女排除在科學和技術的利益之外。「我們希望藉助科學和技術來減輕我們的痛苦,卻遭到他們的譴責,」多拉·羅素寫道,「他們還告訴我們,回歸自然生殖將帶來靈長類動物式的興奮,擺脫已迷失數千年的痛苦。」


多拉·羅素與丈夫


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英國,並非所有知識分子都持有這種激進的觀點。在192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專研尼採的學者安東尼·盧多維奇(Anthony Ludovici)對霍爾丹等進步派直言不諱地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體外發育」會破壞男性和女性理應扮演的生物學角色。在他看來,「體外發育」是「對蔑視身體的價值觀中隱含欲望的完全外化」,人造子宮將導致性別徹底消失。「子宮使人類男女有別,」他寫道,「女權主義將大獲全勝,甚至可能達到頂峰。幾代人之後,一種新型女性將會出現,她唯一的性別痕跡是光滑的臉龐和最基本的生殖腺。」更多溫和派思想家同樣表達了對人造子宮前景的擔憂,不過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不像盧多維奇那樣存在強烈的厭女情結。1929年,英國傳記作家維拉·布裡頓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雖然「體外發育」可能會讓一些女性受益,但這種技術若落入圖謀不軌之人手中,則可能釀成惡果。她設想未來人類的基因已經分級,「實驗室裡長大的孩子……最優秀的族群被挑選出來。」愛爾蘭科學家約翰·伯納爾也表達了類似的憂慮,他認為「機器妊娠」一定會成為現實,但擔心它會被暴虐階層利用,將人類劃分為「已改造」和「未改造」亞群。當然,對「體外發育」和優生學合作的恐懼,在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這場關於人類懷孕未來的公開討論持續了長達10年,該書成為了這場辯論的高潮。 赫胥黎和霍爾丹、多拉·羅素為同時代人,前者在其小說中直接反對了後二人提出的早期烏託邦思想。一位評論家甚至認為赫胥黎的書掀起了一場「反對烏託邦的革命」。1920年代初,用人工裝置取代女性身體的構想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隨著歐洲腳步蹣跚地踏入下一場世界大戰的泥潭,烏託邦主義被一種可怕的悲觀主義所取代。這種悲觀主義認為,若法西斯主義者對「體外發育」和優生學產生興趣,後果將不堪設想——這種擔憂主導了接下來十年的討論。儘管霍爾丹預測,1951年將有可能實現完全的「體外發育」,但在二戰之後的數十年間,人造子宮技術的發展變得緩慢起來,且斷斷續續。除了極少時候,人們對這種冒險技術所帶來的道德和政治後果的興趣也有所減弱。1970年,激進派女性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斯通在其著作《性的辯證法》中探討了霍爾丹和多拉·羅素的主張。她認為,實現男女真正平等的唯一途徑是將懷孕外包給機器。和之前的霍爾丹及多拉·羅素一樣,她開始設想用人造子宮代替女性的身體,希望以此掀起一場激進的烏託邦政治運動——一場以機械為媒介的女性解放運動。不過,費爾斯通的觀點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具體來說,她認為,20世紀的科學沒有在打造人造子宮上取得任何重大進展,不是因為技術層面無法實現,而是因為它帶來的社會和政治後果可能會使人類社會無法承受。至於科學和政治如何相互作用,費爾斯通提出了一個更具概括性的觀點。她指出,資金充足、得以發展的研究,往往是那些符合當權者利益的研究。如果把研究人類登月的資源用於研究生殖技術,人造子宮可能早已面世。「這個問題變成了政治問題,」她寫道,「人們意識到,男性對女性及兒童的剝削是建立在生理條件不對等的基礎上的。儘管他們越來越有能力解放被剝削者,但他們似乎不想放棄上位者的身份。」霍爾丹的演講距今已近百年,費爾斯通寫下上述文字後也過了五十多年。今天,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醫學專家致力於研究人造子宮技術,外包部分妊娠過程至人工器械的技術終於取得進展,越來越多試驗獲得成功。2019年3月,來自澳大利亞和日本的一組研究人員證明,他們可以使一隻嚴重早產的小羊在子宮外的人工環境中存活5天,這隻小羊相當於一個24周大的人類嬰兒。研究負責人馬特·坎普博士(Dr. Matt Kemp)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在人造胎盤領域,我們已經成功打破『1英裡長跑的4分鐘大關』。」儘管正如1920年代英國激進人士所設想的那樣,完全的「體外發育」仍然難以實現,但隨著這類實驗的發展,它們在每一個轉折點都會遭遇道德恐慌,甚至導致人心惶惶。但是,正如霍爾丹所言:「從火種到飛行,任何一項偉大的發明無不曾被認為是對神的侮辱。」



本文原載於JSTOR Daily,原標題為On the History of Artificial Womb,作者:Oscar Schwartz,翻譯:劉其瑜,編輯:朱潔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人造子宮之辯
    赫胥黎的觀點是如此具有爭議性和影響力,以至於即使在90年後的今天,任何支持子宮外胎兒生存的技術,幾乎都不可避免地被和他的反烏託邦聯繫在一起。人造子宮被視為一個技術分層未來的象徵,在那個時候,我們將放棄與演化史、動物祖先以及彼此之間最後的也是最深刻的聯繫。
  • 人造子宮初現曙光 人造子宮優點為什麼要用人造子宮代替人類生育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的「人造子宮」首次通過動物試驗,讓早產的小羊撐過危險期順利存活,生理機能也和一般小羊相差無幾。這項技術如果能夠應用於人類,將會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會。有人甚至預測,未來將會有一半以上的嬰兒由人造子宮孕育出來。2017年4月25日,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阿南·弗雷克(Alan Flake)研究團隊表示,他們打造的「人造子宮」首次通過動物試驗。
  • 如何製造一個人造子宮?
    (喬治·德福斯基/文)人造子宮一直是科幻的一大主題。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正離最終實現完全體外培育嬰兒的目標越來越近。本文討論的是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技術。不只是一個保育箱完整功能的人造子宮將比現代保育箱複雜得多。
  • 「人造子宮」離我們有多遠?
    比如,關於「人造子宮」,實現完全體外培育嬰兒甚至成了科幻的一主題。拋開倫理道德上是非對錯的爭論,和或許拗口陌生的術語(其實還好)。相信,我們花點時間去了解「人造子宮」的點滴會比用同樣的時間刷朋友圈有意義多了。下面內容節選自果殼網(如侵,刪),不代表完美孕婦觀點。
  • 人造子宮要來了
    人造子宮的實現再近一步。 日前,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和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的研究團隊獲得了來自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撥出的29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20萬元),以在5年內建造一個可運行的人造子宮原型。
  • 人造子宮讓女人多餘嗎?
    現在,人造子宮可能成為第六代或第N代人工生殖技術,推廣到人類的生育中。自己不願意生育的夫婦提取自己的精子和卵子在體外授精後,培養成胚胎,可植入人造子宮孕育,這種人造子宮類似現在的生物袋,裡面不僅有羊水、血液循環系統,以供給胎兒養分和氧氣,還可能模擬母親自然子宮的無菌、溫暖和富有彈性的條件。
  • 子宮都可以人造了?美國團隊製造半人造子宮,成功產下後代
    一種可降解的生物高科技材料,可以支撐細胞,再生發育成為完整的組織美國一個再生生物研究所近日發布了一項重要突破,他們使用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製造了半人造子宮,在兔子實驗中,他們成功修復了子宮並且使兔子的後代存活,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技突破。
  • 子宮都可以人造了?美國團隊製造半人造子宮,成功產下後代
    一種可降解的生物高科技材料,可以支撐細胞,再生發育成為完整的組織美國一個再生生物研究所近日發布了一項重要突破,他們使用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製造了半人造子宮,在兔子實驗中,他們成功修復了子宮並且使兔子的後代存活,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技突破
  • 有了人造子宮之後,女人就沒用了?
    「人造子宮」的誕生讓女性不用面臨生孩子帶來的發胖、脫髮,脫離職場的風險,讓女性的角色變得跟現在男性角色一致——貢獻個細胞就可以了。女性的地位會不會一落千丈?跟著大人來看看吧。人造子宮的創想,最早出現於1924年,由英國進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J.B.S.Haldane提出。他預測,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誕生」的。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按照設計,這款人造子宮充滿類似羊水的液體,自帶血液循環系統。胎兒臍帶會和人工胎盤相連,從而接受氧氣和營養。 此外,研究小組將在人造子宮上,安裝各種傳感器,模擬媽媽的體溫、心跳。 2018年荷蘭設計周期間,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邀請藝術家,搭建人造子宮的模型,並註明其工作原理。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如果告訴你,科學家們正研究能替代母體的「人造子宮」,有了它,男人也能生孩子。你覺得未來人類的生育狀況會變成怎樣呢?人造子宮最早在1924年,由英國進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J.B.S.Haldane提出。Guid Oei說,「有理由相信,人造子宮將取代母體,成為胎兒的家。」人造子宮的構建嘗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關於「人造子宮」的新聞了,早在1969年,法國科學家率先嘗試,將羊胎兒置於人造子宮內,活了兩天。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有理由相信,人造子宮將取代母體,成為胎兒的家。」Guid Oei說。近50年來,有關人造子宮的研究喜訊,就沒斷過。1969年,法國科學家率先嘗試,將羊胎兒置於人造子宮內,活了兩天。1992年,《新科學家》雜誌刊發文章稱,日本東京大學用人造子宮,成功「誕下」一隻小羊羔。科學家在羊胎兒發育120天(相當於人類胎兒發育20—24周)時,給母羊做剖腹產,取出羊胎兒,置於人造子宮內。17天後,小羊誕生。
  • 人造子宮有了重大突破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這一次,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充滿了人造羊水,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一個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按照設計,這款人造子宮充滿類似羊水的液體,自帶血液循環系統。胎兒臍帶會和人工胎盤相連,從而接受氧氣和營養。此外,研究小組將在人造子宮上,安裝各種傳感器,模擬媽媽的體溫、心跳。2018年荷蘭設計周期間,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邀請藝術家,搭建人造子宮的模型,並註明其工作原理。有參觀者稱,「《黑客帝國》、《逃出克隆島》要成真了。」
  • 人造子宮20年後變現實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人造子宮20年後變現實  同性戀無需找代孕媽媽  這項創舉尤其對那些早產時間太長的嬰兒具有優勢,它可以讓早產兒在人造子宮裡繼續吸收營養,直到孕期結束;另外,這一技術還對那些不能自然生育的婦女具有很大吸引力,比如子宮受傷或子宮被切除的婦女可以利用人造子宮圓自己做媽媽的夢;同性戀者也可以用人造子宮生孩子,無需找一個代孕媽媽。
  • 人造子宮來了,真的可以讓男人生孩子?
    醫生,我子宮全切術後,健康狀況良好,現代科技這麼發達,請問是否有人造子宮呢?要是以前寶孕君肯定會說,傻姑娘,別想多了,還是回家洗洗睡吧……但最近一則人造子宮的消息轟炸了整個醫學圈,說不定不久的將來真的會實現大家的願望。最近一個歐洲的實驗小組拿到2000多萬人民幣的科研經費,專門用於研究人造子宮。
  • 人造子宮會是女性解放的工具嗎?
    無論對懷孕一事的「自然性」持何種態度,不可否認的是,人造子宮技術(也即體外發育)的發展一定會讓這場激烈爭論發生根本性變化。首先,這種技術顯然能帶來醫療上的好處:高危孕婦可以將胎兒轉移到人造子宮中,從而在保證胎兒成長的同時,將自己身體承受的傷害降到最低。同樣地,有早產風險的胎兒也可以提前轉移到人造子宮中,按照要求走完正常的分娩前發育過程。
  • 人造子宮生兒育女是福還是禍?
    引發這一話題的科技新進展就是人造子宮技術。人造子宮技術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主要原因是在美國工作的科學家已經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子宮。這一成果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殖醫學與不育症研究中心取得的,科學家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製造了一個仿子宮形式的框架,然後從一個婦女的子宮內膜提取了部分細胞,把這些細胞放到這個框架內,然後再向這一框架內注入有關的激素和養料,這樣細胞就開始大量繁殖,並最終分化形成子宮組織,原先的框架與子宮組織融為一體,一個子宮就形成了。研究人員把人胚胎植入這個人造子宮中,胚胎隨即在其中著床生長,其過程如試管嬰兒一樣。
  • 有了人造子宮,男人真的能生孩子嗎?
    人造子宮了解一下?人造子宮早在1924年,英國進化生物學家霍爾丹就提出了人造子宮的設想,這是一個模擬女性子宮的環境,可以代替人類的子宮孕育胎兒。1992年,日本研究人員嘗試用橡膠製作了人造子宮,試圖建立胚胎試驗醫學的動物模型,研製出挽救早產兒或病弱胎兒的技術。
  • 假日奇思,人造子宮的傳說可以成真嗎?
    在這些作品中,人造子宮完全取代了溫暖的母體,成為了孕育人類的搖籃。科學家們的努力在現實生活中,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嘗試著人造子宮的構建。2001年,康奈爾大學的華裔教授劉鴻清最早開始進行人造子宮的研究。她初步構建了人造子宮的模型:用可生物分解的膠原和軟骨素構建子宮形狀的支架,之後在支架上種植子宮內膜細胞;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支架自然分解,其上的子宮內膜組織即生長為簡易的人造子宮。該子宮可以實現人類受精卵的著床,但因為倫理原因,劉教授在受精卵種植後第六天終止了實驗。而後續的小鼠實驗證實,該簡易子宮雖然可以實現受精卵著床,但遠不足以維繫後續胚胎的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