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降解的生物高科技材料,可以支撐細胞,再生發育成為完整的組織
美國一個再生生物研究所近日發布了一項重要突破,他們使用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製造了半人造子宮,在兔子實驗中,他們成功修復了子宮並且使兔子的後代存活,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技突破。未來人類有可能將此技術應用於子宮的移植,正因為如此,該項技術的發展前景頗受爭議。
此項技術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文中主要圍繞一種新型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開展實驗,這種材料有良好的組織兼容性並且可以通過生物活動自身降解,把兔子的正常細胞接種到用該材料製造的支架上孵育時,表現出了正常的生長發育現象並在活體中得到了驗證。
3D列印助力人造器官的研究
3D列印作為一項新技術,我們可能經常聽說,但並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其實3D列印涉及領域極其寬泛,從建築工程到生物醫學,甚至微生物領域都可以看到其蹤影,連風力發電機的底座,通用電氣公司都準備通過3D列印建造。
而開發半人造子宮的團隊,在3D列印領域深耕多年,其團隊領導本身又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泌尿科主治醫生,曾完成過多項器官移植手術,總共為七名患者換上了自己開發的人造膀胱。

基於這些臨床經驗,團隊涉獵廣泛,嘗試製造過人造腎臟,心臟甚至陰道等,在2016年,他們發表文章稱,通過一臺定製的3D印表機,他們成功列印出了耳朵,骨骼和肌肉結構,可以取代受傷或者病變的組織。
當然有些研究只局限於實驗室的動物實驗中,這就意味著,技術向人類的轉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兔子或者小鼠的生理構造和人類相差太大,就比如人造子宮,即使在兔子的實驗中獲得巨大成功,人體也不一定可行,因為人類有月經周期,在整個周期中子宮會伴隨著發育改變,而兔子沒有月經周期,這種差異可能導致排斥反應。
人造器官的未來,倫理問題該如何界定?
如果一項生物技術的發明用在正確的途徑中,將會造福人類,但是技術本身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好處也有壞處,在享受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得權衡利弊,正確取捨。
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內,世界上已經研發出了很多人造器官,就該團隊的研究而言,有人造膀胱,人造陰道尿道等發明,但對於人造子宮,因為涉及到人類群體自身的生存與繁衍狀況,倫理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即使如他們所說,希望未來將此技術大規模的用於臨床,來幫助那些有子宮功能障礙的女性生育,也得慎重對待。
目前全世界而言,總共約有70多位女性進行過子宮移植手術,數量還是極其有限,人造子宮由於是從身體細胞直接培育而來,一來不需要依賴合適的捐贈者,二來移植之後不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這是該技術最大的亮點。
對於該項技術,你是支持還是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