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量子晶片規模:MIT工程師將光子學與「人工原子」連接起來

2020-09-16 工程學習

此圖描繪了量子光子晶片及其組裝過程的程式化渲染。圖像的下半部分顯示了一個起作用的量子微小晶片(QMC),該晶片發出單光子脈衝,該脈衝在光子集成電路(PIC)上進行路由和操縱。圖像的上半部分顯示了該晶片的製造方法:鑽石QMC分別製造,然後轉移到PIC中。圖片來源:Noel H Wan

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混合工藝,將光子學與「人造原子」連接起來,以生產出同類同類最大的量子晶片。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製造和集成「人造原子」的工藝,該工藝由鑽石的微觀薄片中的原子級缺陷產生,並帶有光子電路,從而生產出同類最大的量子晶片。

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Dirk Englund說,這項成就「標誌著可伸縮量子處理器領域的轉折點」。他和他的同事指出,建造量子計算機將需要數百萬個量子處理器,這項新的研究證明了擴大處理器生產規模的可行方法。

與經典計算機不同,傳統計算機使用0和1表示的位來處理和存儲信息,而量子計算機則使用量子位或qubit(可以同時表示0、1或兩者)來運行。這種奇怪的特性使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執行多個計算,從而解決了傳統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問題。

新晶片中的量子位是由金剛石缺陷製成的人造原子,可以用可見光和微波來推動,從而發射出攜帶量子信息的光子。Englund和他的團隊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過程是一種混合方法,其中將精心挑選的包含多個基於金剛石的量子比特的「量子微晶片」放置在氮化鋁光子集成電路上。

Englund說:「在過去的20年量子工程中,製造與人造電子產品相當的人造qubit系統一直是最終的願景。」 「儘管在這一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迄今為止,製造和材料複雜性使每個光子系統僅產生兩到三個發射器。」

使用他們的混合方法,Englund及其同事能夠構建一個128量子位的系統—迄今為止最大的集成人工原子-光子學晶片。

哈佛大學電氣工程系的田賽琳教授MarkoLončar說:「就技術而言,這是令人興奮的。」 「他們能夠在光子平臺上獲得穩定的發射器,同時保持非常好的量子記憶。」

Nature論文的其他作者包括MIT研究人員Noel H. Wan,Tsung-Ju Lu,Kevin C.Chen,Michael P.Walsh,Matthew E.Trusheim,Lorenzo De Santis,Eric A.Bersin,Isaac B.Harris,Sara L Mouradian和Ian R. Christen;與Sandia國家實驗室的Edward S. Bielejec合作。

小晶片的質量控制

小晶片中的人造原子由鑽石的色心,鑽石的碳晶格中相鄰的碳原子缺失的缺陷組成,它們的空間由不同的元素填充或空著。在MIT小晶片中,替換元素是鍺和矽。每個中心充當原子狀的發射體,其自旋狀態可以形成一個量子位。人造原子發出帶有光或光子的彩色粒子,這些粒子攜帶著量子位表示的量子信息。

Wan解釋說,鑽石色中心構成了良好的固態量子位,但是「此平臺的瓶頸實際上是在構建可擴展到成千上萬個量子位的系統和設備架構。」 人造原子在固態晶體中,不需要的汙染會影響重要的量子性質,如相干時間。此外,晶體內的變化會導致量子位彼此不同,因此很難縮放這些系統。」

研究人員決定採用模塊化和混合方法,而不是嘗試完全用鑽石構建大型量子晶片。「我們使用半導體製造技術來製造這些鑽石小晶片,從中我們僅選擇質量最高的量子比特模塊,」 Wan說。「然後,我們將這些小晶片逐個集成到另一個晶片中,從而將這些小晶片「連接」到更大的設備中。」

積分在光子集成電路上進行,該光子集成電路類似於電子集成電路,但使用光子而不是電子來承載信息。光子學提供了底層架構,可在電路中的模塊之間以低損耗路由和切換光子。電路平臺是氮化鋁,而不是某些集成電路的傳統矽。

鑽石的色心在可見光譜中發出。但是,傳統的矽會吸收可見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將氮化鋁用於光子學平臺的原因,因為在那種情況下它是透明的。」 「此外,氮化鋁可以支持在低溫下工作的光子開關,我們在該溫度下控制色中心。」

使用這種光子電路和鑽石小晶片的混合方法,研究人員能夠在一個平臺上連接128個量子比特。萬和他的同事們說,這些量子比特是穩定且壽命長的,它們的發射可以在電路內進行調節,以產生光譜上無法區分的光子。

模塊化方法

儘管該平臺提供了一種可擴展的過程來生產人造原子光子學晶片,但下一步將是「打開它」,可以這麼說,以測試其處理能力。

Wan說:「這是固態量子比特發射器是非常可擴展的量子技術的概念證明。」 「為了處理量子信息,下一步將是控制這些大量的量子位,並誘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這種晶片設計中的量子位不一定必須是這些特定的鑽石色心。其他晶片設計人員可能會選擇其他類型的鑽石色心,其他半導體晶體(如碳化矽)中的原子缺陷,某些半導體量子點或晶體中的稀土離子。「由於集成技術是混合的和模塊化的,因此我們可以選擇適合每個組件的最佳材料,而不是僅僅依靠一種材料的自然屬性,從而使我們能夠將每種不同材料的最佳屬性組合到一個系統中,」魯。

研究人員說,找到一種方法來實現這一過程的自動化,並證明與調製器和檢測器之類的光電組件進一步集成,對於製造更大的晶片是模塊化量子計算機和長距離傳輸量子比特的多通道量子中繼器所必需的。

參考:Noel H. Wan,Tsung-Ju Lu,Kevin C. Chen,Michael P. Walsh,Matthew E. Trusheim,Lorenzo De Santis,Eric A. Bersin,「混合光子電路中的人造原子的大規模集成」,艾薩克B.哈裡斯,薩拉L.莫拉迪安,伊恩·R.克裡森,愛德華S. Bielejec和德克·英格倫7月8日到2020年,自然
DOI:10.1038 / s41586-020-2441-3

相關焦點

  • 生產超大規模量子晶片工藝誕生
    他和他的同事指出,建造量子計算機將需要數百萬個量子處理器,這項新的研究證明了擴大處理器生產規模的可行方法。與傳統計算機使用0和1表示的位處理和存儲信息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或qubit(可以同時表示0、1或兩者)來運行。這種奇怪的特性使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執行多個計算,從而解決了傳統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問題。
  • 生產超大規模量子晶片工藝誕生
    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Dirk Englund說,這項成就「標誌著可伸縮量子處理器領域的轉折點」。他和他的同事指出,建造量子計算機將需要數百萬個量子處理器,這項新的研究證明了擴大處理器生產規模的可行方法。與傳統計算機使用0和1表示的位處理和存儲信息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或qubit(可以同時表示0、1或兩者)來運行。
  • 推動量子光子學發展,離量子計算機的實現又將更進一步!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工程師Galan Moody是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學助理教授,他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以克服現有量子計算原型使用光編碼和處理信息的低效率和性能。光學系統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它們在相同物理框架中自然地將量子計算和網絡連接起來。
  • 量子技術新突破:矽晶片中電子自旋與光子的耦合
    對於跨越晶片連接量子位和增加量子位數量來說,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它成功地將雷射器調諧為陷阱,通過雷射捕獲超冷的銣原子,控制51個量子位之間的交互,並以特定順序組織它們,然後利用量子機制展開必要的計算。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 )教授 Vandersypen 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展示了在矽量子晶片中,電子自旋的量子信息可以傳送至光子。對於跨越晶片連接量子位和擴大量子位的數量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1月25日的《自然》(Science)雜誌。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大腦晶片」,讓我們向那種未來又邁進了一步。研究人員所用的晶片物理體積比一片紙屑還要小,但卻被工程師們放置了成千上萬個「人工大腦突觸」,這種被稱為「憶阻器」的矽基元件,能夠模仿人類大腦中信息傳遞的突觸結構。
  • 光子晶片:一場發生在MIT校友之間的競賽
    所以,近年來,電氣工程師和計算機科學家一直在努力想辦法實現更快、更有效地計算,包括GPU、ASIC和FPGA等方案也越來越火爆。 在此背景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嘗試將「光子計算」與「人工智慧」結合起來,利用這種已發展多年但又仍處前沿的技術提高深度學習計算的速度和效率。
  • 金賢敏團隊在光子晶片上演示指數加速的量子快速到達算法
    對於經典隨機行走,最優到達效率將隨節點數增加快速下降;而量子行走運用量子物理的疊加性,能夠對這種複雜粘合樹結構實現明顯提升的最優到達效率。此前該團隊已基於三維光子集成晶片實現了六方粘合樹結構的量子快速到達,作為量子快速到達的首個實驗實現發表在Nature 子刊《自然-光子學》上。
  • 研究團隊實現多光子晶片連接,制出光通信引擎實現高速轉換
    近日,由 Matthias Blaicher 和 Muhammed Rodlin Billah 帶領的一隻由德國光子學、量子電子學和微結構技術領域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光子引線鍵合技術,實現了矽光子調製器陣列與雷射器和單模光纖之間的鍵合,製造出光通信引擎。
  • 矽光子晶片首次實現晶片間的量子隱形傳態和多光子糾纏
    為此他們利用了量子糾纏現象,於是就可以使兩個粒子也可以長距離保持相互連接,例如光粒子。對其中一個粒子的測量可以確定另一個粒子的量子態,即使它們相距任意遠。集成光子學使量子技術有了很大的進展。許多應用,例如量子通信、傳感和分布式雲量子計算,都需要在獨立的晶片系統之間實現相干光子互連。
  • MIT初創公司發布全球首個光子AI晶片原型!丨獨家專訪
    圖丨這款原型正在運行 MNIST(來源:Lightelligence)沈亦晨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對於 AI 算法尤其是機器學習算法的計算需求仍將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我們回過頭看過去幾年計算硬體的發展,其演進速度正變得越來越慢,「從光子學的角度來看,我意識到,對於一些最基本的算法以及機器學習任務來說,光子可能是最佳的計算平臺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 Hanwool Yeon、Jeehwan Kim 等人設計了一種「片上大腦」,它比指甲蓋還小,內含數十萬人工突觸(憶阻器),其「記憶力」要比我們所知的其他晶片強上不少。我們距離模擬人腦又近了一步?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攜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紙屑大小卻堪比超算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大腦晶片」,讓我們向那種未來又邁進了一步。研究人員所用的晶片物理體積比一片紙屑還要小,但卻被工程師們放置了成千上萬個「人工大腦突觸」,這種被稱為「憶阻器」的矽基元件,能夠模仿人類大腦中信息傳遞的突觸結構。
  • Nature:「巨型原子」使晶片同時處理和收發量子信息成為可能
    在經典計算機的計算過程中,在處理器中來回傳輸信息使用的是有線線路連接;然而在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本身是量子力學的,而且很脆弱,需要全新的策略來同時在晶片上處理和傳輸量子信息。例如,最鄰近的量子比特之間可以很容易地相互作用,但是我要如何建立『量子互連』,來連接較遠位置的量子比特呢?」答案在於超越傳統的光-物質相互作用。儘管天然的原子相對於它們相互作用的光波波長來說很小,可以被視為點,但在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超導的「人造原子」並非如此。
  • MIT人造「巨型原子」誕生!量子處理與通訊融為一體 2量子比特糾纏保真度高達94%
    在7月2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自然原子相對於它們相互作用的光波波長來說是微小而呈點狀的,研究人員指出,超導的「人造原子」(artificial atoms)並不需要這樣。相反,他們用超導量子位元(或稱量子位元)構建了「巨型原子」,並以可調的配置連接到微波傳輸線(或稱波導)上。
  • 用於量子光子學的高質量氧化銅晶體的合成方法
    但是,化合物氧化亞銅Cu 2 O是用於量子光子、光電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有前途的材料。現在,KTH皇家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合成高質量氧化銅微晶的方法。研究人員說,他們已經開發出了可擴展的生產方法,用於生產氧化亞銅(Cu 2 O)微米級晶體。
  • 晶片上實現雷射雷達!MIT 在讀博士拿獎學金創立公司,產品 3 年內或...
    那時,MIT 光子微系統小組就希望將體積大、價格高的機械雷射雷達系統集成到微晶片上,實現量產。如今,MIT 和 DARPA 的雷射雷達傳感器研發工作仍在繼續。不久前 MIT 展示了新型固態 lidar-on-a-chip。2020 年 12 月 1 日,IEEE Spectrum 發表了一篇報導,講述了 MIT 是如何推進下一代雷射雷達傳感器發展的。
  • 液體量子光子學
    德魯德-洛倫茲模型中,原子的外層電子不受束縛,可以在金屬由移動,因而可以反映出金屬的導電性。這仍然是一個經典模型,因為其中的自由電子被當做沒有相互作用的氣體,服從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統計。為了用量子力學的模型描述電子,我們應該考慮到電子是費米子,須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
  • 光子晶片技術又見突破
    YDXednc隸屬於比利時研究機構imec旗下的光子研究小組(Photonics Research Group)近日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介紹了一種整合2D層狀材料與單光子發射器(single-photon emitters)的氮化矽光子晶片;此曝光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量子光子學以及2D材料的研究推進了關鍵性的一步。
  • 2023年,光子學產業的拐點即將到來?
    光子學技術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及其相關研究人員都在不斷尋求新的突破,以確保自身在光子學領域的主導地位。基於此,英國的光子學研究人員近期公布了《2023年光子學發展報告》。該報告展望了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光子學將面臨的挑戰,並試圖對光子學產業進行分類,確定未來技術的主要方向。
  • 未來暢想: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超導量子計算機的核心部件是超導量子處理器晶片,和半導體集成電路晶片一樣,規模大了以後純靠人手工無法完成設計、仿真,需要EDA軟體輔助設計和仿真。超導量子處理器晶片基於獨特的超導約瑟夫森結這種非線性器件,基本組成單元是量子器件而不是傳統電子學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