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實現多光子晶片連接,制出光通信引擎實現高速轉換

2020-05-28 與非網

與非網 5 月 28 日訊,自由光波導三維(3D)納米列印技術(也被稱為光子引線鍵合技術),可以在光子晶片之間有效地進行耦合,從而大大簡化光學系統的組裝過程,有效避免了傳統光學組裝技術所依賴的複雜且成本高昂的高精度對準技術。光學引線鍵合在鍵合形狀和軌跡方面有顯著優勢,可取代傳統的光學組裝技術。

近日,由 Matthias Blaicher 和 Muhammed Rodlin Billah 帶領的一隻由德國光子學、量子電子學和微結構技術領域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光子引線鍵合技術,實現了矽光子調製器陣列與雷射器和單模光纖之間的鍵合,製造出光通信引擎。

研究團隊實現多光子晶片連接,制出光通信引擎實現高速轉換

光子集成是實現各種量子技術的關鍵方法。該領域的大多數商業產品都依賴於需要耦合元件的光子晶片的獨立組裝,如片上適配器和體微透鏡或重定向鏡等。組裝這些系統需要複雜的主動對準技術,在器件開發過程中持續監控耦合效率,成本高且產量低,使得光子集成電路(PIC)晶圓量產困難重重。

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三維光刻技術將光學引線鍵合到晶片上,從而有效地將各種光子集成平臺連接起來。此外,研究人員還簡化了先進的光學多階模塊的組裝過程,從而實現了從高速通信到超快速信號處理、光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等多種應用的轉換。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光、科學及應用》上。

在新研究中,為了在光子器件上設計出自由曲面聚合物波導,團隊利用光子引線鍵合技術實現全自動化地高效光耦合。將傳統系統的性能和靈活性優勢,與利用先進增材納米加工技術的整體集成的緊湊性和可擴展性優勢結合到了一起。

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設計了 100 個間隔緊密的光學引線鍵(PWB)。實驗結果為簡化先進光子多晶片系統組裝奠定了基礎。實驗模塊包含多個基於不同材料體系的光子晶片,包括磷化銦(InP)和絕緣體上矽(SOI)。實驗中的組裝步驟不需要高精度對準,研究人員利用三維自由曲面光子引線鍵合技術實現了晶片到晶片和光纖到晶片的連接。

在製造 PWB 之前,研究人員使用三維成像和計算機視覺技術對晶片上的對準標記進行了檢測。然後,使用雙光子光刻技術製造光學引線鍵,其解析度達到了亞微米級。研究團隊將光學夾並排放置在設備中,以防止高效熱連接中的熱瓶頸。混合多晶片組件(MCM)依賴於矽光子(SiP)晶片與磷化銦光源和輸出傳輸光纖的有效連接。研究團隊還將磷化銦光源作為水平腔面發射雷射器(HCSEL),當他們將光學引線鍵與微透鏡結合在一起時,可以方便地將光學平面外連接到晶片表面。

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證實 3D 納米製造光子引線鍵合能夠突破現有混合光子集成方法的限制。該團隊通過研製兩種不同的混合多晶片發射機引擎,驗證了這種製造方法的可行性。雖然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團隊只專注於將該技術用於高速光通信的發射機模組,但該技術具有混合光子集成的優勢,具有廣泛應用潛力。

相關焦點

  • 濟南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
    本報9月15日訊(記者 韓霄鵬)日前,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矽光子晶片首次實現晶片間的量子隱形傳態和多光子糾纏
    物理學家最新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中,提出了在矽晶片中實現這一目標的新方法。該研究結果是邁向未來量子通訊的重要基礎步驟。來自布裡斯託大學、丹麥技術大學以及維也納IQOQI研究所的國際科學家團隊,現在解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即如何規避量子力學中的信息不能簡單複製的事實。
  • 浙江青年學者造出超高速太赫茲無線晶片,是實現 6G 的關鍵技術
    因此近年來,業界對於太赫茲晶片的探索越來越多。而太赫茲晶片的優點在於,可以把電子晶片的頻率,提高到太赫茲頻段。同時,太赫茲還是國際公認的、下一代高速無線通信交叉前沿科技,也是一種擁有較多獨特優點的新型輻射源,其可以帶來誘人的技術創新機會。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實現6G電信連接
    圖片來源:網絡(www.azooptics.com)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有望用可飽和吸收體(SA)來製造廉價的、可引發短太赫茲脈衝的量子級聯雷射器
  • 新光子晶片助力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可採用新型光子技術更快實現
    然而,來自於MIT的研究團隊和他們的合作者,提出一種新的方法,用光子代替電子,來進行計算。他們表示這種方法將會大大提高計算速度和效率。他們的實驗結果今天發表在著名期刊《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論文作者包括MIT博士後沈亦晨,研究生Nicholas Harris, Marin Soljai和Dirk Englund教授以及另外8個合作研究者。
  • 光子晶片研究進展及展望︱大家
    同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 (DARPA) 啟動「未來計算系統」項目,目的是研究基於知識/推理的引擎,具備深度學習能力、高算力和低功耗的集成光子晶片。  利用光子計算方法替代傳統電子計算方法將是解決摩爾定律困境以及馮•諾依曼架構的問題,即解決當前算力、功耗問題的極具潛力的途徑之一。
  • 仕佳光子8月正式實現國產PLC晶片量產
    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從建廠、研發,到2012年8月正式實現量產,從此打破PLC晶片供應完全依賴國外廠商的局面。  面對全球寬帶接入的迅速發展及我國光纖到戶(FTTH)國家寬帶戰略,仕佳光子研發團隊,從生產線建立到設備調試生產,短短一年多時間,攻克多項關鍵工藝技術,開發出我國自主設計、生產的PLC光分路器晶片系列晶片,並實現量產,質量性能符合行業最高標準,於此同時AWG晶片試製成功,有望明年實現批量生產。
  • 我校夏可宇、陸延青等與上海交大合作實現光子晶片上...
    Vortex Beam Emitter Embedded in a Photonic Chip」為題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光子晶片雷射直寫控制模型,提出了包含軌道角動量光模式的張量形式耦合模理論並實驗實現了光子晶片上矢量渦旋光的高效率產生。
  • 2nm技術的晶片開始沒落,下一代信息科技基石一定是光子晶片
    微電子晶片製造工藝提升趨近極限,5納米晶片已經在今年量產,2納米晶片製程工藝已開始研發;光學器件性能提升為光電晶片的研製打造堅實基礎,光電晶片將加速自動駕駛、機器人和虛擬實境等技術的優化應用,推動半導體設備實現「從電到光」的轉換。
  • 上海交大金賢敏團隊與合作者在光子晶片中實現量子與非邏輯門
    10月14日,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以「Integrated Quantum-Walk Structure and NAND Tree on a Photonic Chip」為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與南方科技大學翁文康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通過耦合鏈產生高斯波包的量子滑梯結構,並利用該量子滑梯實現了量子與非邏輯門器件
  • 光子晶片能否破局國外晶片對高科技領域的封鎖,實現彎道超車
    光子技術在多個應用上的低功耗、低成本是最大的優勢。在運行平臺上,某一個區域可以同時完成很多的維納量級,以光子為載體的信息功能分支機構,形成一個整體,具備大型綜合運算能力的光子晶片。由於資訊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的發展,光子載體的各個分支數據流量已達到滿載,就要用集成技術將微納級的光子導入到晶片內部,成為納米級的光子晶片。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光子角動量編碼技術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的操控。
  • 全新等離子體光子晶片:利用光進行超高速數據傳輸
    在作為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研究項目一部分的實驗室工作中,他們製造出了這款晶片。高速電子信號在晶片上可被直接轉換成超高速光信號,信號質量幾乎沒有損失。這代表著在使用光傳輸數據的光通信基礎設施(例如光纖網絡)的效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 中科大實現軌道角動量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軌道角動量(OAM)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OAM單光子、OAM糾纏光子以及
  • 利用光子晶體提高InP基LED出光效率
    1 引言   在如今的各行各業,led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無論是顯示、照明,還是通信等領域。但在通常的發光器件中由於內全反射產生的傳輸模而導致出光效率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來提出了很多改善LED出光效率的方法,如表面粗糙化、諧振腔法等,採用這些方法都觀察到了不同程度的出光效率的提高。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尤其是單光子成像與遠距離量子存儲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成功研製出了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 量子計算機誕生,再連接光量子通信網絡,就能實現量子網際網路啦!
    使用的布線方案建立了一個4乘4量子比特陣列,每個量子比特的連接都是從晶片的背面垂直進行。 而不是像其他團隊將布線墊帶到量子晶片邊緣的單獨的「倒裝晶片」接口。這涉及到一些複雜的製造,通過矽晶片形成密集的超導通孔(電連接)陣列,但它應該可以擴大到更大的設備。
  • 量子計算機誕生,再連接光量子通信網絡,就能實現量子網際網路啦
    使用的布線方案建立了一個4乘4量子比特陣列,每個量子比特的連接都是從晶片的背面垂直進行。「倒裝晶片」接口。這涉及到一些複雜的製造,通過矽晶片形成密集的超導通孔(電連接)陣列,但它應該可以擴大到更大的設備。研究團隊正在努力研製一種64量子比特的設備,並希望在未來三年內推出,然後是一個100量子比特的設備,作為國家資助研究計劃的一部分,再過五年,或將最終能實現在單個晶片上集成多達10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
  • 濟南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很近但又很遠 科學家這樣實現量子通信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在開發矽基量子計算機硬體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他們成功地在相距4毫米的兩個矽自旋量子比特間實現了信息交換,證明矽量子比特可以在相對較遠距離間進行通信。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25日的《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