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近但又很遠 科學家這樣實現量子通信

2020-12-02 新華社客戶端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在開發矽基量子計算機硬體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他們成功地在相距4毫米的兩個矽自旋量子比特間實現了信息交換,證明矽量子比特可以在相對較遠距離間進行通信。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25日的《自然》雜誌上。

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遠超傳統計算機,這源於其應用的量子比特可以同時處在多個狀態。要實現大規模量子計算,未來的量子計算機需要有成千上萬個可以相互通信的量子比特。目前谷歌、IBM開發的原型量子計算機已經擁有了數十個、甚至近百個量子比特。而許多技術專家認為,相較谷歌、IBM原型機使用的超導量子比特,從長遠來看,基於矽的量子比特更有前途——其製造成本更低,保持量子態的時間也更長。但矽自旋量子比特由單電子組成,非常小,如何在多個量子比特之間布線是大規模量子計算機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

此次,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傑森·佩塔帶領研究團隊證明,矽自旋量子位在計算機晶片上相距較遠時也可以相互作用,這為解決量子比特間的互連問題奠定了基礎。

為了實現矽自旋量子比特長距離通信這一目標,研究團隊使用一個包含單個光子的狹窄空腔作為「導線」,連接兩個相距4毫米的量子比特。他們成功地調諧了兩個量子比特,同時將它們與光子耦合,最終實現兩個量子比特間的相互通信。

4毫米看似很短,但換個角度,如將一個量子比特比做一所房子,這一距離的通信則意味著一所房子在向750英裡外的另一所房子發送消息。

傑森·佩塔表示,在矽晶片上跨越4毫米傳輸信息的能力將賦予量子硬體更多新功能。從長遠來看,他們的研究有助於改善晶片上以及各個晶片間的量子位元通信。

並未參與該研究的史丹福大學電氣工程學教授葉蓮娜·武科維奇評論指出,證明量子比特之間的遠程相互作用對於量子技術,如模塊化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的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傑森·佩塔團隊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奮。

總編輯圈點

2019年是量子計算屢現突破的一年。除了眾人矚目的谷歌量子霸權,年初時,IBM也發布了名為「IBM Q系統1」、據稱可商用的量子計算模型,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專為科學和商業用途而設計的、全集成通用量子計算系統」。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該量子計算機仍然是一種實驗設備,或者說仍屬於原型機。而本文的研究成果,就可為原型機解決量子比特間的互連問題搭建橋梁,也允許人們進一步開發在將來可發揮更大用處的模型。(劉海英)

相關焦點

  • 量子密碼是量子通信嗎?其實真正的量子通信離實際應用還很遠
    QKD的另一個優點是無需保存「密碼本」,只是在甲乙雙方需要實施保密通信時,實時地進行量子密鑰分配,然後使用這個被確認是安全的密鑰實現「一次一密」的經典保密通信,這樣可避開保存密碼本的安全隱患。按照量子力學的假定,測量必然會干擾量子態,因此這個「冒充」的量子比特與原始的量子比特可能不一樣,這將導致甲乙雙方最終形成的隨機數序列出現誤差,他們經由隨機比對,只要發現誤碼率異常得高,便知有竊聽者存在,這樣的密鑰不安全,棄之不用。只有當他們確認無竊聽者存在,其密鑰才是安全的。接下來便可用此安全密鑰進行「一次一密」的經典保密通信。
  • 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量子通信如何實現?
    海水量子通信(圖片來自網絡)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在量子糾纏理論的基礎上,1993年,美國科學家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態攜帶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糾纏原理實現保密通信過程。
  • 我國科學家實現500公裡級光纖量子通信傳輸
    新華社合肥3月4日電(記者徐海濤、蕭海川)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近期與清華大學、山東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實現了500公裡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和相位匹配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達到509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量子通信成為現實,「墨子號」是最大功臣,首次實現千裡級通信
    審核-小文近些年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墨子號」作為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裡的主要系列,一直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光明網6月28日的報導,近日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次取得新成就,由我國主導的科研團隊利用該衛星在兩個相距甚遠的地方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跨越上千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該成就有望為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鋪墊道路。
  • 科學家首次用量子隱形傳態技術實現量子三元通信
    請和我們共同慶祝量子物理學領域的一個新成就:科學家能夠「傳送」一條qutrit,即同時具有三種狀態的量子信息,為量子計算和通信開闢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在那之前,量子隱形傳態只能通過量子位(qubits)實現,儘管其可傳輸的距離之遙遠令人印象深刻。
  • 利用量子糾纏能實現超光速通信嗎?
    (原標題:利用量子糾纏能實現超光速通信嗎?) 雖然量子糾纏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但我們卻無法利用它來實現星際超光速通信。
  • 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信息 「瞬間」傳輸
    布裡斯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一款晶片,能在電路中生成光粒子,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遠距離瞬間通信。量子晶片渲染圖英國和丹麥科學家稱,他們首次實現了信息在兩個計算機晶片之間的「瞬間傳輸」,此舉可能催生更安全的「量子網絡」。
  • 人類首次實現量子通信,中國的「墨子號」牛在哪?
    如果說量子被提起的頻次,那麼大家最常聽到的大概就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了。量子是物理世界中的「幽靈」,不說就科學家來看它是一個難題,我們普通人看到「量子」「量子力學」等詞彙更是兩眼一抹黑了。幽靈「量子」究竟詭異在哪裡呢?
  • 中國科大實現超越標準量子香農理論的量子通信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李傳鋒、柳必恆等人與香港大學理論物理學家合作,首次實現量子信道因果序的相干疊加,證實這種非定序因果結構相比標準的量子香農理論在傳輸經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上都具有優勢,該成果1月24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著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香農理論是經典資訊理論的基礎,其中信息載體是經典系統。
  • 世界首條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 實現「無條件安全」通信
    而量子通信,是目前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利用「量子疊加態」的特性,一旦在傳輸過程中,量子被「非法」觀測,量子態會瞬間發生改變,竊聽不僅無法得逞,竊聽行為也會隨之曝光。而促使量子通信走出實驗室、打開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的大門,一直是近年來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也在金融、政務、國防等領域被寄予極高的期待。
  • 浙江九州量子接受人民日報採訪表示:量子通信已成功實現商業化
    量子通信基於量子糾纏原理,即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隨之改變。  量子通信之所以受重視,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夠實現「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目前,量子通信應用方式包括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鑰分發是原理上絕對安全的通信手段,在量子密鑰傳輸過程中,竊聽者無法做到既偷聽又不留下痕跡。
  • 被外國科學家們「覬覦」的量子通信,我們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一個量子發生狀態上的改變,無論多近還是多遠,都會有一個相同的量子發生同樣狀態的改變。AB都上旋 AB都下旋,A上B下 A下B上,但是電子有一個特性,一旦距離足夠近就會產生疊加,變成相反的狀態。如果A是上旋,那麼B就會變成下旋,此後無論分得多遠 都是這樣。如果你不觀測,那麼A和B誰上旋誰下旋都不好說,這就是糾纏。如果A或者B的一方被觀測到狀態,那麼糾纏打破,成為獨立的兩個電子。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這是繼先前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之後,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的空間量子物理研究另外兩項重大突破。
  • 量子通信的問與答(上) 什麼是量子通信
    墨子沙龍記者特地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的科學家們,並將採訪內容整理形成了《量子通信的問與答》,分三期分享給大家。 本期提問一覽 1、問:什麼是量子通信呢?如何解讀2018年的沃爾夫物理學獎?
  • 科學家完成神奇實驗 不傳輸粒子也能實現量子通信
    實驗室中的通信雙方之間沒有實物粒子的交換,成功傳遞了圖像信息。論文成果以《利用量子芝諾效應實現直接反事實量子通信》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量子芝諾效應的名字來自古希臘數學家芝諾提出的「飛矢不動」悖論。這個悖論說,一支在空中飛行的箭,其實是不動的。因為箭在每一個瞬間的時刻都應該是靜止的,那麼無數個靜止的組合還應該是靜止。
  • 中國實現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院士:不怕量子黑客攻擊
    GPS也望塵莫及,「嫦娥5號」則完成了史上最複雜的月球挖土,「天問一號」在飛了4億公裡後距離火星降落越來越近……不少朋友感覺,中國這麼多年憋的大招好像一下子都釋放出來了,事實上,以上成果只是一部分,因為在另外一個科技領域,中國也已經完成了反超!
  • 朱玉:我國量子通信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和2018年新年賀詞中分別提到「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僅近7年來,量子科技相關成果就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特別是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潘建偉院士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中國量子通信佔領制高點,已實現1120公裡通訊
    ,也是全球首個真正實現量子通訊遠距離實操的國家。而量子通信就不同,量子通信它不是在邏輯域內,而是在物理域內。量子通信所利用的是一種物理現象進行加密,理論上就是百分之百不可破解。目前,我國頂級的科學家團隊,就是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將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 量子通信之量子隱形傳態,到底能不能實現「瞬移」?
    量子隱形傳態1993年,美國科學家貝內特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之後,貝尼特同另外5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聯合發表了一篇題為《由經典和EPR通道傳送未知量子態》的論文,論文基於量子糾纏理論,提出了利用經典和量子相結合的方法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方案,由此開創了研究量子隱形傳態的先河,也因此激發了人們對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興趣。
  • 量子通信還是量子加密通信?
    通信的基本解釋是將信息從信源(發信者)經過信道(有線和無線兩種)傳到信宿(受信者)。說到量子,它並不是存在的一種粒子。我們知道,在微觀世界裡,一個粒子可以由更小的粒子構成,例如原子是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如果一個粒子小到不可再分(依據現有科學技術),那麼它也許是最基本的單位,稱之為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