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量子通信如何實現?

2020-12-02 中國科普博覽官方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山夕團隊 唐媛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上邁出重要一步。

海水量子通信(圖片來自網絡)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絕對安全等特點,是目前國際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

追溯量子通信的起源,還得從愛因斯坦的「幽靈」——量子糾纏的實證說起。

量子通信的起源

由於人們對糾纏態粒子之間的相互影響一直有所懷疑,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驗證這種神奇特性是否真實。

糾纏在一起的兩幅圖像中存在隨機波動(

1982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現象確實存在,這一結論對西方科學的主流世界觀產生了重大的衝擊。

在量子糾纏理論的基礎上,1993年,美國科學家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態攜帶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糾纏原理實現保密通信過程。量子通信概念的提出,使愛因斯坦的「幽靈(Spooky)」 ——量子糾纏效益開始真正發揮其真正的威力。

量子通信(圖片來自網絡)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量子通信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主要涉及的領域包括: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

量子通信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兩部分:一為量子密鑰分配,二為量子態隱形傳輸。

量子密鑰分配

量子密鑰分配不是用於傳送保密內容,而是在於建立和傳輸密碼本,即在保密通信雙方分配密鑰,俗稱量子密碼通信。

量子密碼通信(圖片來自網絡)

1984年,美國的Bennett和加拿大的Brassart提出著明的BB84協議,即用量子比特作為信息載體,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對量子態進行編碼,實現對密鑰的產生和安全分配。

?通過量子密鑰分配可以對安全的通信密碼加以建立,在一次一次的加密方式下,點對點方式的安全經典通信便得以實現。量子通信的安全性保障了密鑰的安全性,從而保證加密後的信息是安全的。

量子密鑰分配(圖片來自網絡)

量子密鑰分配還有一個好處——不需要大面積地改造現有的通信設備和線路。量子密鑰分配突破了傳統加密方法的束縛,以不可複製的量子狀態作為密鑰,具有理論上的「無條件安全性」。

任何截獲或測試量子密鑰的操作,都會改變量子狀態。這樣,截獲者得到的只是無意義的信息,而信息的合法接收者也可以從量子態的改變,知道密鑰曾被截取過。

最重要的是,與經典的公鑰密碼體系不同,即使實用的量子計算機出現甚至得到普及,量子密鑰分配仍是安全的。

量子態隱形傳輸

量子態隱形傳輸一直是學術界和公眾的關注焦點。

其基本思想是:將原物的信息分成經典信息和量子信息兩部分,它們分別經由經典通道和量子通道傳送給接收者。經典信息是發送者對原物進行某種測量而獲得的,量子信息是發送者在測量中未提取的其餘信息;而量子通道是指可以保持量子態的量子特性的傳輸通道。

量子態隱形傳輸(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說,保偏光纖對於光子的量子偏振態而言就是一種量子通道。但在量子態隱形傳輸態中,量子通道的角色是由雙方共享的量子糾纏態所擔任的。

接收者在獲得這兩種信息後,就可以製備出原物量子態的完全複製品。該過程中傳送的僅僅是原物的量子態,而不是原物本身。發送者甚至可以對這個量子態一無所知,而接收者是將別的粒子處於原物的量子態上。

當隱形傳輸的量子態是一個糾纏態的一部分時,隱形傳輸就變成了量子糾纏交換。利用糾纏交換,可以將兩個原本毫無聯繫的粒子糾纏起來,在它們之間建立量子關聯。

量子糾纏交換(圖片來自網絡)

隱形傳態和糾纏交換可以把物體的量子信息在瞬間精確無誤地傳送到遙遠的地方,這看起來很像科幻電影中的瞬時傳送,或者電子遊戲中的傳送門之類的神奇功能。

未來幾年,我們相信通過量子通信技術成果轉化團隊的不懈努力,我國的量子通信產業必將取得飛速發展,並在世界量子通信產業版圖上佔據重要位置。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成功進行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 能對潛艇保密通信
    中國成功進行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 能對潛艇保密通信 2017-08-30 20:16:30
  •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合肥1月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國際期刊《自然》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發表了成果論文。
  •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2021-01-08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量子通信如何做到「絕對安全」?
    表3.利用量子密鑰給需要傳輸的原始信息做「異或」加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合肥市實現了國際上首個所有節點都互通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科大國盾量子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利用所轉化的成果建成了覆蓋合肥城區的世界上首個規模化量子通信網絡,建成了覆蓋合肥城區的世界上首個規模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標誌著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開始成熟。2013年國家批准立項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建,將於2016年年底前建成。
  • 浙江九州量子接受人民日報採訪表示:量子通信已成功實現商業化
    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10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湧現出一批高新技術重大成果。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墨子號」和「京滬幹線」的實驗,構建了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 量子糾纏記: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巨大難題
    全球首個規模化量子網絡: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概貌原標題:量子糾纏記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一個人想起另一個人的時候,對方卻能同時感覺到;突然感覺到有人要給自己打電話,結果電話很快就響了……我們通常稱之為「心靈感應」,兩個人之間瞬間的信息傳遞就是如此微妙,只是長期以來,我們要麼認為純屬巧合
  • 中國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合肥1月7日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 量子通信技術,開啟一個新的通信時代,我國在此領域的探索
    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並因此成為國際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重大突破,量子通信世界領先,還有首顆量子衛星
    量子晶片刷新世界紀錄2019年在美國「科學雜誌」刊登的我國量子晶片的研究成果指出,由我國中科大潘建偉、朱曉波、彭承志等組成的超導量子實驗團隊,已經成功研發出24個量子比特的超導量子處理器,並且實現了Bose-Hubbard梯子模型多體量子系統的模擬,我國量子晶片已成功刷新世界紀錄。
  • 中國在量子通信獨佔鰲頭,量子通信到底有多重要呢?
    2016年8月我國成功發射了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這不僅讓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通過量子通信的國家,更是我國走在世界量子通訊最前沿的象徵。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科學有可能成為未來引發第4次工業革命的事物,量子通信就是基於量子科學的一種新技術,下面小編就向大家淺要的介紹一下量子通訊。
  • 世界首條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 實現「無條件安全」通信
    地面上「京滬幹線」的正式開通,與太空中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形成了天地鏈路。我們國家不僅構建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出行,而且還成功實現了跨越洲際的量子保密通信。這一領先世界的成就是如何達成的?量子通信何時能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昨天下午,在位於北京中關村軟體園的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北京控制中心暨星地一體管控樞紐,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宣布「京滬幹線」正式開通。
  • 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原標題: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8月16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 中國科大實現超越標準量子香農理論的量子通信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李傳鋒、柳必恆等人與香港大學理論物理學家合作,首次實現量子信道因果序的相干疊加,證實這種非定序因果結構相比標準的量子香農理論在傳輸經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上都具有優勢,該成果1月24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著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香農理論是經典資訊理論的基礎,其中信息載體是經典系統。
  • 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證明廣域量子通信技術實際應用已經初步成熟,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
  • 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即將發射!傳統通信格局將被顛覆?
    我國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在即,如果該衛星成功運行,中國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並結合地面已有的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一個廣域量子通信體系。目前,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產業正受資本市場熱捧,2020年將突破百億市場規模。未來,「量子網際網路」或將量子通信帶進尋常百姓家。  ▍全球首家!
  • 「墨子號」完成三大實驗任務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8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宣布,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 1200公裡的超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成果,1個月前曾登上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的封面。這次,星地間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又同時發表在另一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 我國將發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量子通信到底是啥?
    文章來源:科學大院微信公眾號   中國同時也是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近日將擇機發射,如果成功發射,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加上今年下半年建成的地面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國內將初步建成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 量子衛星為通信保密保駕護航
    它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 「京滬幹線」與「墨子號」成功對接 中國領先世界量子通信應用
    目前,中國已經具備了在量子科技領域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量子科技的具體應用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3個領域。量子通信基於量子糾纏原理,即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隨之改變。量子通信之所以受重視,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夠實現「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 墨子號發射成功帶動量子晶片.量子加密SIM卡.量子通信與量子手機
    2016年8月,「墨子號」中國研發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