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量子通信如何做到「絕對安全」?

2020-11-25 騰訊網

量子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幾位科學大佬,你猜得出他們是誰嗎?(劉琪 製圖)

20世紀初,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開創了量子物理學研究。隨後,海森堡、薛丁格、狄拉克等物理學家建立了量子力學。從此,量子物理學沿著兩條路深刻地推動著人類文明發展。

一條路是「自上而下」的,即不斷深入微觀世界探索基本粒子。我們經常聽到的「高能物理(即粒子物理)」、「大統一理論」、「大型強子對撞機」等等就是來自這個領域。

另一條路是「自下而上」的,就是認識身邊的各種物質背後的量子力學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各種高新技術來改變世界。我們經常聽到的「凝聚態物理」、「半導體」、「雷射」、「超導體」、「納米材料」等等就來自這個方向。

這條「自下而上」的路曾經通過半導體技術和雷射技術催生了第一次信息革命,使我們今天能便捷地使用各種計算機,智慧型手機,光纖通訊和整個網際網路。

不過,儘管我們必須用量子力學才能理解半導體和雷射的本質與工作原理,但這次信息革命仍然是屬於「經典信息」的革命,我們處理的還是經典的二進位信息(即0或1,經典比特),信息傳輸和計算都基於經典物理學。

而隨著量子信息的誕生,這一條路逐漸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正在催生著第二次信息革命,即一次完全屬於量子物理學的量子信息革命。

量子信息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即信息傳輸和計算都將直接植根於量子物理學。其中量子通信作為排頭兵,走在了這次信息革命的最前面,成為它的第一個突破點。

量子通信與傳統通信相比,優勢明顯(劉琪 製圖)

量子通信按照應用場景和所傳輸的比特類型可分為「量子密鑰分配」和「量子態傳輸」兩個方向。

其中,「量子密鑰」使用量子態不可克隆的特性來產生二進位密碼,為經典比特建立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通信。

目前量子保密通信已經步入產業化階段,開始保護我們的信息安全;「量子隱形傳態」是利用量子糾纏來直接傳輸量子比特,它還處於基礎研究階段,未來將應用於量子計算機之間的直接通信。

表1.量子密鑰分配和量子隱形傳態的區別

1.量子密鑰

目前實用化的量子密鑰分配是由查理斯.本內特(Charles Bennett)和吉勒.布拉薩(Gilles Brassard)在1984年提出的BB84協議。

該協議把密碼以密鑰的形式分配給信息的收發雙方,因此也稱作「量子密碼」。該協議利用光子的偏振態來傳輸信息。因為光子有兩個偏振方向,而且相互垂直,所以信息的發送者和接收者都可以簡單地選取90度的測量方式,即「+」;或45度的測量方式,即「×」,來測量光子。在90度的測量方式中,偏振方向「↑」代表0,偏振方向「→」代表1;在45度的測量方式中,偏振方向「↗」代表0,偏振方向「↘」代表1。

這樣選擇測量方式的好處是,如果選擇「+」來測量偏振態「↗」或「↘」時,會得到50%的機率為「→」,50%的機率為「↑」。同理,如果選擇「×」來測量「→」或「↑」時,會得到50%的機率為「↗」,50%的機率為 「↘」。

為了生成一組二進位密鑰,發送者首先隨機生成一組二進位比特,我們稱之為「發送者的密鑰比特」。同時發送者對每個「發送者的密碼比特」都隨機選取一個測量模式(「+」或者「×」),然後把在這個測量模式下,每個「發送者的密碼比特」所對應的偏振狀態的光子發送給接受者。比如傳輸一個比特0,選擇的測量模式為+,則發送者需要發出一個偏振態為↑的光子。

接收者這邊也對接收到的每個比特隨機選擇「+」或者「×」來測量,會測量出一組0和1。當接收者獲得全部測量結果後,他要和發送者之間通過經典信道(如電話,簡訊,QQ等等)建立聯繫,互相分享各自用過的測量方式。這時他們只保留相同的測量方式(「+」或者「×」),捨棄不同的測量方式。於是保留下來的測量方式所對應的二進位比特,就是他們最終生成的密碼,如表2。

表2.BB84通訊協議

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出,只有當發送方和接收方所選擇的測量方式相同的時候,傳輸比特才能被保留下來用作密鑰。

如果存在信息截獲者,他也同樣要隨機地選取「+」或者「×」來測量發送者發送的比特。

例如,發送者選取測量方式「+」,然後發送「→」來代表1。如果截獲者選取的也是「+」,他的截獲就不會被察覺。但是因為截獲者是隨機選取的測量方式,他也有50%的概率選擇「×」,於是量子力學的測量概率特性使光子的偏振就變為了50%的概率「↗」和50%的概率「↘」。

在上面的這種情況下,作為接收方如果選取了和發送方同樣的測量方式「+」,則把這個比特當做密碼。但是接收方測量的是經過截獲的光子,即光子的偏振因為測量已經坍縮成了50%的概率↗和50%的概率↘,接收方測量最終結果無論如何都會變為50%的概率↑和50%的概率→。於是測量這個光子偏振的時候,發送方和接收方結果不同的概率為50%×50%=25%。

因此想知道是否存在截獲者,發送方和接收方只需要拿出一小部分密鑰來對照。如果發現互相有25%的不同,那麼就可以斷定信息被截獲了。同理,如果信息未被截獲,那麼二者密碼的相同率是100%。於是BB84協議可以有效發現竊聽,從而關閉通信,或重新分配密鑰,直到沒人竊聽為止。

BB84量子密鑰分配協議使得通訊雙方可以生成一串絕對保密的量子密鑰,用該密鑰給任何二進位信息加密(比如做最簡單的二進位「異或」操作,見表3)都會使加密後的二進位信息無法被解密,因此從根本上保證了傳輸信息過程的安全性。在這個協議基礎上,世界各國都開展了傳輸用量子密鑰加密過的二進位信息的網絡建設,即量子保密通信網。中國在這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表3.利用量子密鑰給需要傳輸的原始信息做「異或」加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合肥市實現了國際上首個所有節點都互通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後又利用該成果為60周年國慶閱兵關鍵節點間構建了「量子通信熱線」,之後研發的新型量子通信裝備在北京投入常態運行,為「十八大」等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科大國盾量子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利用所轉化的成果建成了覆蓋合肥城區的世界上首個規模化量子通信網絡,建成了覆蓋合肥城區的世界上首個規模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標誌著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開始成熟。

2013年國家批准立項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建,將於2016年年底前建成。該幹線連接北京上海,全長2000餘公裡,是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主幹網,將大幅提高我國軍事,政務,銀行和金融系統的安全性。

2.量子糾纏態

我們可以用量子密鑰給經典二進位信息加密。但是當我們需要傳輸量子比特時,就無法再使用量子密鑰了,而需要使用「量子隱形傳態」。理解量子隱形傳態,首先要理解量子糾纏。

量子力學中最神秘的就是疊加態,而「量子糾纏」正是多粒子的一種疊加態。

以雙粒子為例,一個粒子A可以處於某個物理量的疊加態,用一個量子比特來表示,同時另一個粒子B也可以處於疊加態。當兩個粒子發生糾纏,就會形成一個雙粒子的疊加態,即糾纏態。例如有一種糾纏態就是無論兩個粒子相隔多遠,只要沒有外界幹擾,當A粒子處於0態時,B粒子一定處於1態;反之,當A粒子處於1態時,B粒子一定處於0態。

用薛丁格的貓做比喻,就是A和B兩隻貓如果形成上面的糾纏態:

無論兩隻貓相距多遠,即便在宇宙的兩端,當A貓是「死」的時候,B貓必然是「活」;當A貓是「活」的時候,B貓一定是「死」(當然真實的情況是貓這種宏觀物體不可能把量子糾纏維持這麼長時間,幾億億億億分之一秒內就會解除糾纏。但是基本粒子是可以的,比如光子。)。

這種跨越空間的、瞬間影響雙方的量子糾纏曾經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並以此來質疑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因為這個超距作用違反了他提出的「定域性」原理,即任何空間上相互影響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這就是著名的「EPR佯謬」(註:EPR是三位物理學家姓氏的首字母縮寫,其中,E是愛因斯坦,P是波多爾斯基,R是羅森,1935年,他們三人為論證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而提出了該佯謬)。

後來物理學家玻姆在愛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基礎上,提出了「隱變量理論」來解釋這種超距相互作用。

不久物理學家貝爾提出了一個不等式,可以來判定量子力學和隱變量理論誰正確。如果實驗結果符合貝爾不等式,則隱變量理論勝出。如果實驗結果違反了貝爾不等式,則量子力學勝出。

表4.貝爾不等式的意義

但是後來一次次實驗結果都違反了貝爾不等式,即都證實了量子力學是對的,量子糾纏是非定域的,而隱變量理論是錯的,愛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必須被捨棄。

2015年,荷蘭物理學家做的最新的無漏洞貝爾不等式測量實驗,基本宣告了定域性原理的死刑。

一些新的理論研究指出,微觀上的量子糾纏與宏觀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微觀系統產生的糾纏具有不可逆性,會導致信息的增加(例如一個量子比特所含的信息是零個比特,但是兩個量子比特糾纏在一起,就會產生兩個比特的冗餘信息)。

根據香農提出的資訊理論,系統熵正比於冗餘的信息(即無用的信息),因此宏觀系統熵的增加,其根源很可能就來自微觀的量子糾纏。

隨著量子信息學的誕生,量子糾纏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基礎研究,它已經成為了量子信息科技的核心:例如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完成量子通信中的量子隱形傳態,可以完成一次性操作多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讓更多的粒子糾纏起來是量子信息科技不斷追尋的目標。

3.量子隱形傳態

理解了量子糾纏,我們就可以理解量子隱形傳態了。

由於量子糾纏是非局域的,即兩個糾纏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的狀態必然能同時獲得另一個粒子的狀態,這個「信息」的獲取是不受光速限制的。於是,物理學家自然想到了是否能把這種跨越空間的糾纏態用來進行信息傳輸。

因此,基於量子糾纏態的量子通訊便應運而生,這種利用量子糾纏態的量子通訊就是「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

雖然借用了科幻小說中隱形傳態(teleportation)這個詞,但量子隱形傳態實際上和科幻中的隱形傳態關係並不大,它是通過跨越空間的量子糾纏來實現對量子比特的傳輸。

量子隱形傳態科普版 (劉琪 製圖)

量子隱形傳態的過程(即傳輸協議)一般分如下幾步(如圖4):

(1)製備一個糾纏粒子對。將粒子1發射到A點,粒子2發送至B點。

(2)在A點,另一個粒子3攜帶一個想要傳輸的量子比特Q。於是A點的粒子1和B點的粒子2對於粒子3一起會形成一個總的態。在A點同時測量粒子1和粒子3,得到一個測量結果。這個測量會使粒子1和粒子2的糾纏態坍縮掉,但同時粒子1和和粒子3卻糾纏到了一起。

(3)A點的一方利用經典信道(就是經典通訊方式,如電話或簡訊等)把自己的測量結果告訴B點一方。

(4)B點的一方收到A點的測量結果後,就知道了B點的粒子2處於哪個態。只要對粒子2稍做一個簡單的操作,它就會變成粒子3在測量前的狀態。也就是粒子3攜帶的量子比特無損地從A點傳輸到了B點,而粒子3本身只留在A點,並沒有到B點。

量子隱形傳態圖示版,過程見正文描述

以上就是通過量子糾纏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方法,即通過量子糾纏把一個量子比特無損地從一個地點傳到另一個地點,這也是量子通訊目前最主要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步驟3是經典信息傳輸而且不可忽略,因此它限制了整個量子隱形傳態的速度,使得量子隱形傳態的信息傳輸速度無法超過光速。

因為量子計算需要直接處理量子比特,於是「量子隱形傳態」這種直接傳的量子比特傳輸將成為未來量子計算之間的量子通信方式,未來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計算機終端可以構成純粹的量子信息傳輸和處理系統,即量子網際網路。這也將是未來量子資訊時代最顯著的標誌。

4.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今天凌晨,中國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用於探索量子通信衛星的可行性。該衛星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共同研製,經過前期準備,於2012年正式立項,並歷時多年研製成功。

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配合多個地面站實施,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同時也要進行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實驗。其中還將嘗試從北京到維也納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之所以要發射量子衛星,是因為基於衛星等太空飛行器的空間量子通信,有著地面光纖量子通信網絡無法比擬的優勢。

第一個原因是在同樣距離下,光子在光纖中的損耗遠高於自由空間的損耗。因為光子在自由空間的損耗主要來自光斑的發散,大氣對光子的吸收和散射遠小於光纖。

第二個原因是受到地麵條件的限制,很多地方無法鋪設量子通信的專用光纖。因此想建設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必需依賴多顆量子通信衛星。

基於上述這些因素,這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開創人類量子通信衛星的先河,在實現一系列量子通信科學實驗目標的同時,嘗試與地面光纖量子通信網絡連接,為未來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建立技術基礎。(本文首發於科學大院,公眾號ID:kexuedayuan)

相關焦點

  • 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原標題: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8月16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 我國將發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量子通信到底是啥?
    文章來源:科學大院微信公眾號   中國同時也是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近日將擇機發射,如果成功發射,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加上今年下半年建成的地面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國內將初步建成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一些看似不關聯的現象竟能結合成一體,讓人哭笑不得,如此無釐頭的理論,如何理解? 一對纏繞的光子將被拆散,從太空發射到地面,開啟人類保密通信的新歷史。絕對保密的通信依靠量子糾纏,也就是愛因斯坦說的「幽靈般的超距離作用」來工作——兩顆光子無論相距多遠,總是「心靈感應」:一個變化,另一個就保持同步。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即將發射 量子通信衛星概念股暴漲
    我國首顆,也是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即將在本月中旬擇機發射。該消息曝光後,今日量子通信板塊受到市場熱捧,人氣旺盛,量子通信概念股持續大漲,這應該是今日市場最大的熱點。短線投資者可關注浙江東方、三力士、神州信息。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 帶你了解神奇的量子世界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科學家在量子衛星上搭載了自主研發的「四種武器」: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量子糾纏源和量子試驗控制與處理機。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它將在太空向地面發送不可破解的密碼以建立最安全保密的量子通信,並將對微觀...月16日 06:41原標題:揭秘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 量子通信關鍵技術「成都造」 在酒泉 衛星發射中心,...而 中國即將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將有可能幫助解決關於量子糾纏的...
  • 浙江新聞專訪︱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設計師如是說
    而這次發射,是為我國、也是全世界的第一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7月的發射打前站,確保發射系統的萬無一失。屹立於文昌航天城發射臺上的長徵七號如果在下個月,這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並正常運行,中國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不藉助光纖、衛星和地面之間的自由空間量子通信,並結合地面已有的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一個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 我國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或7月發射!
  • 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即將發射!傳統通信格局將被顛覆?
    我國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在即,如果該衛星成功運行,中國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並結合地面已有的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一個廣域量子通信體系。目前,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產業正受資本市場熱捧,2020年將突破百億市場規模。未來,「量子網際網路」或將量子通信帶進尋常百姓家。  ▍全球首家!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升空,它是如何做到「不可竊聽、不可...
    新華社甘肅酒泉8月16日電(記者吳晶晶、楊維漢、徐海濤)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而「墨子號」量子衛星主要進行的就是光量子實驗,將光量子特性應用於通訊領域,以實現絕對的安全通訊。
  •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
    記者 崔箏 於達維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量子通信密不可破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對新華社介紹,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於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複製性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籤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量子通信系統的問世將有助於建造「絕對安全」通信系統。
  • "墨子號"成功發射 上海開啟量子科學研究"小宇宙"
    東方網記者解敏8月16日報導:今天,備受矚目的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墨子號」衛星系統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研製,是我國發射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同時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後,它將在全球率先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那麼,量子究竟是什麼?
  • 【2016年】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航天科技抓總研製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態保持與基矢校正、星載量子糾纏源等,它的發射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試驗體系,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量子通信 「不可攔截」的密鑰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另一個任務是進行量子通信實驗,這是量子糾纏應用領域中比較接近現實的一個。它的要點是特別安全,傳統竊聽手段原則上對量子通信沒有用。加密的信息好比上了鎖的箱子,用特定的鑰匙才能打開。以當前的加密技術,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鑰匙理論上是可以攔截到的,只看效率高不高罷了。  而量子糾纏則提供「不可攔截」的鑰匙。
  • 探秘「墨子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圖)
    本月中下旬,浩瀚的宇宙空間可望增添一顆新的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近日擇機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如果該衛星運行成功,我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量子通訊如何做到絕對安全?
    長期來看,量子通信有望引領網際網路發展;短期來看,量子通信有望再次吸引科技行業的關注。近年來,量子通信被廣泛關注,許多方面都被提及,並一度成為科技行業討論的熱點。這不僅是科技行業的發展趨勢,同時還關係到未來大眾科技生活的體驗,舉個簡單的例子,一旦量子通信和網際網路結合起來,比如在將來可以實現,十分鐘全世界同步上網。這個實現量子通信的普及是科技業的發展趨勢,那麼,量子通信將會因何關注?從量子通信目前發展的技術來看,包括量子糾纏和量子通信的鏈路非局域性。
  • 墨子號發射成功帶動量子晶片.量子加密SIM卡.量子通信與量子手機
    2016年8月,「墨子號」中國研發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境外媒體關注首顆量子衛星發射 中國邁向航天大國
    參考消息網8月16日報導 境外媒體稱,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中國發射升空。據大陸媒體報導,利用量子的特性,可以製作出最安全的密鑰,讓目前的資訊傳輸變得更安全。中央社臺北8月15日報導,大陸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這顆量子衛星是一個立方體,高1.7米左右、重640公斤。內部構造分成上下兩層,下層是衛星的常規裝置,上層是和實驗相關的量子衛星的核心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