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升空,它是如何做到「不可竊聽、不可...

2020-12-06 虎嗅APP


新華社甘肅酒泉8月16日電(記者吳晶晶、楊維漢、徐海濤)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墨子號」之所以用墨子命名,是因為早在2500多年前墨子就在《墨經》裡記載了「光沿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凸面鏡成像」等光學八條,顯示了我國在光學領域領先於時代的技術。而「墨子號」量子衛星主要進行的就是光量子實驗,將光量子特性應用於通訊領域,以實現絕對的安全通訊。


 


量子通信是如何實現「絕對」安全的?

 

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於量子的兩個基本物理屬性: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不可複製性。這兩個物理特性決定了量子通信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確保了身份認證、傳輸加密和數字籤名等的無條件安全,根本上、永久性的解決了信息安全問題。

 

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可是世界上存在「絕對」的東西麼?

 

我們的宏觀世界可能不存在,可是這是微觀世界。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單位,光量子也就是光的最小單位,這就決定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

 

那麼,什麼又是單光子,想要捕捉一個單光子有多難?

 

「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舉過一個形象的例子:一個十五瓦的燈泡每秒鐘輻射出的光量子個數可以達到百億億個,想要實現單個光量子的製備就如同在這百億億個光量子發射出來的瞬間捕捉到其中的某一個。難度可想而知。

 

其次還有單光子探測技術,單光子是光能量的最小單位,能量很弱,因此需要有極其精密和高效的單光子探測技術。只有具備單光子製備和探測技術後,才能實現量子通信。

 

在一發一收的過程中,承載著信息的量子就完成了信息的傳送。而在這個過程中,一旦出現竊聽行為,由於量子的不可分割、不可複製的特性,馬上就會被發送者發現並規避。

 

那麼,何為量子的不可複製原理?

 

1982年Wootters,Zurek和Dieks在論文《單量子態不可克隆》提出了「量子不可複製原理」,即在量子力學中,不存在這樣一個物理過程:實現對一個未知量子態的精確複製,使得每個複製態與初始量子態完全相同。即我們並不能製造出一個量子態完美的複製品,只能將量子態從一個粒子完全傳送到另一個粒子,而隨後第一個粒子將不在處於原量子態。在通訊中,任何企圖複製原量子態的行為都會留下痕跡,然後被發現。

 

被竊聽者一旦發現有人在竊聽,這一竊聽信息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量子通信對於國防、商業、科技、通訊、個人隱私保護都有重要意義。

 

經典加密和量子加密

 

也許你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用量子通訊方式來代替現在的通訊方式,這是因為我們的通訊信息可以被竊聽。雖然我們不斷在複雜加密方式,但現在的通訊方式仍然有漏洞,給不懷好意的信息竊聽者留下了可趁之機,為了保證通訊的絕對安全,我們必須構建自己的安全信息安全網。

 

目前使用的信息傳輸方式主要是源頭加密、末端解密、雙方分配秘鑰的方式,而任何的傳送渠道都是可能的竊取渠道,經典數字信息可以被完美複製。信息被中途截取的可能太大,只能通過加密的方式來保證信息不被破解。

 

我們現在使用的加密方式主要是經典加密方式,這種加密方式採用複雜的算法,加密和解密工作量都很大,但是只要有足夠強大的電子計算機,仍然可以破譯。即使使用了保密性極強的「一次一密體制」,秘鑰分配到雙方的手中也需要藉助第三方,但是誰能保證第三方不會將秘鑰洩露給竊聽者?即使第三方沒有將秘鑰洩露,竊聽者也可以在秘鑰分發過程中直接截取秘鑰。

 

而且一次一密對於海量的信息傳遞要求來說也是海量的工作量,每次的傳遞信息都要求新的秘鑰,並且秘鑰的長度必須不小於信息的長度。

 

但是,如果信息是通過量子傳輸的,那麼任何的竊聽行為都會留下痕跡,而這一痕跡是如何留下的呢?

 

量子加密通訊手段主要有兩種——量子秘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

 

在「墨子號」的試驗中,量子秘鑰分發將會在中國科學院和奧地利科學院之間進行,也就是說「墨子號」的通訊能力能夠覆蓋整個亞歐大陸。


 

按照計劃,可以先由中國科學院生成一個0到1的隨機秘鑰序列,並選擇一個對應的極化方式,隨後根據秘鑰序列和極化方式生成一個單光子序列,然後利用「墨子號」將這個序列發送給奧地利。奧地利科學院在接受到信息後,將對這一單光子序列進行測量,然後和中國方面進行對比,在沒有被竊聽過的狀態下,這一單光子序列就會保持原來的極化狀態。這一序列就是有效的量子秘鑰。

 

如果極化方式改變,那麼這個秘鑰就失效了。因為竊聽者在竊聽時,也必須測量光子的極化狀態,而根據不可複製原理,這會改變光子的極化狀態。


第二種加密方式是量子隱形傳態。

 

量子隱形傳態利用了量子的「糾纏態」,一對糾纏量子,即使距離遙遠也具有「心電感應」,一個發生變化,另一個也會瞬間發生相應的變化。目前測量到的最遠距離隱形傳態是143公裡,這次「墨子號」的任務之一就是驗證這一理論是否適用於太空,量子糾纏和隱形傳態可否在星地之間保持。

 


將處於糾纏態的兩個粒子作為秘鑰分別發放給信息通訊的雙方,在發放的過程中,如果其中一個粒子被複製,粒子狀態就會改變,竊聽行為就會被發放者發現。

 

因此,量子簡直就是天生的「防竊聽神器」。

 

「墨子號」上帶了什麼?

 

在墨子號上主要有三類裝置,首先是雷射器,用來生成單個光量子的,即墨子號試驗的原材料。

 

然後是一個量子糾纏源,只有機頂盒大小,主要用來生成一對對糾纏狀態的光量子,是量子衛星在空中試驗的各種源頭。

 

最後是兩個發射裝置,一個量子秘鑰通信機,一個是量子糾纏發射機。這兩個裝置需要完成地對星和星對地幾千公裡距離的精準發射,並且向左向右同時傳輸量子秘鑰。

 

對此,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說:「雷射器一站對一站有人做過,但一顆衛星對準兩個地面站國際上還從來沒有過。如果成功的話,在國際上也是首次實現這麼高精度的跟蹤和地面站配合。」

 

對於「墨子號」的量子衛星通訊效果,潘建偉院士介紹到,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通過連接每個信息傳輸點,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的網,那麼量子衛星就像一桿標槍,將這張網射向了天空。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

 

「地面量子通信」主要是藉助光纖傳播,但是這種技術傳送空間十分有限。光量子在光纖中傳播一百公裡後就只剩下了1%的信號,因此如果想要遠距離傳輸信息,就需要每隔一段距離設一個中轉站,就像接力一樣一棒一棒的傳下去,直到信息運輸終點。目前建設完成的合肥、濟南規模化量子通信城域網和即將建成的「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就是這樣的操作方式。

 


而根據潘建偉的研究,光量子穿透大氣層後卻可以保存80%左右的信號,再利用衛星的中轉,就可以實現地面上相距數千公裡甚至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

 

這一次,也許我們走在了時代前沿。

         

相關焦點

  •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
    記者 崔箏 於達維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量子通信密不可破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對新華社介紹,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於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複製性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籤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量子通信系統的問世將有助於建造「絕對安全」通信系統。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衛星上平均每秒發送4000萬個信號光子,一次過軌對接實驗可生成300kbit的安全密鑰,平均成碼率可達1.1kbps。這一重要成果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技術基礎。  本次發布的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另一科學目標。量子隱形傳態採用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與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鏈路。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升空 將傳送不可破解的密碼
    新華網酒泉8月16日新媒體專電 題: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升空 將傳送不可破解的密碼  新華社記者 喻菲 王聰 楊春雪  中國16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它將在太空向地面發送不可破解的密碼以建立最安全保密的量子通信,並將對微觀量子世界最離奇詭異的現象開展科學實驗研究。
  • ...地球——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2016年8月16日發射升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從科學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突破,從工程組織實施到科學成果產出,均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完成。  現在,「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圓滿地完成了預先設定的全部3大科學目標,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 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升空 10年後百姓受益
    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一顆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墨子命名的墨子號衛星成為浩瀚宇宙中的新成員,開啟為期兩年的太空科學旅程。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昨日凌晨1時40分04秒,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墨子號承載著在國際上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並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已有百年歷史的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開啟量子通信新時代 新華網 2016年08月17日 10:46隨著我國 發射的世界上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 衛星「墨子號」的順利升空, 中國將成為 全球第一個實現 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我國將實現「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
  • 探秘「墨子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圖)
    本月中下旬,浩瀚的宇宙空間可望增添一顆新的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近日擇機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如果該衛星運行成功,我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
  • 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原標題: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8月16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 有了量子衛星,手機再也不用擔心被竊聽?
    如果實驗順利完成,「墨子號」可能一舉改變世界信息傳播方式。文 /  謝永亮8月16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只要量子力學是正確的,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就會嚴格得到保障,從根本上、永久性地解決信息安全問題就不是夢。
  • 墨子號成功發射 揭秘為啥以古代先賢命名這顆衛星?
    據新華社消息,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一些看似不關聯的現象竟能結合成一體,讓人哭笑不得,如此無釐頭的理論,如何理解? 絕對保密的通信依靠量子糾纏,也就是愛因斯坦說的「幽靈般的超距離作用」來工作——兩顆光子無論相距多遠,總是「心靈感應」:一個變化,另一個就保持同步。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製的空間高速相干雷射通信載荷搭載量子衛星發射升空,將開展衛星與新疆、北京地面站之間的高速相干雷射通信技術驗證。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取名「墨子號」它的技術未來有望走進千家萬戶
    新華社發  浙江在線8月16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梁建偉 章咪佳 文/攝 發自酒泉)昨天上午,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之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的焦點人物是潘建偉院士,他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原來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與地面進行試驗的畫面。 微博說明為「 現任中科院量子信息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的網友@九維空間Sturman 解釋說,照片中的兩束光是信標光,對準衛星的地面兩個望遠鏡做高速跟瞄用的,不是用來做量子通信實驗的光(通信用單光子人們的肉眼也看不到)。綠色532納米從星到地,紅色810納米從地到天。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16日1時40分,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
  • 墨子號衛星上天!「量子糾纏」證明佛法空性(圖)
    8月16日凌晨,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顆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墨子命名的「墨子號」衛星,帶著探索星地量子通信的使命升空,將繼續為中國和世界的前沿科技「探路」。
  • 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量子通信 「不可攔截」的密鑰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另一個任務是進行量子通信實驗,這是量子糾纏應用領域中比較接近現實的一個。它的要點是特別安全,傳統竊聽手段原則上對量子通信沒有用。加密的信息好比上了鎖的箱子,用特定的鑰匙才能打開。以當前的加密技術,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鑰匙理論上是可以攔截到的,只看效率高不高罷了。  而量子糾纏則提供「不可攔截」的鑰匙。
  • 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原標題: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北京時間 8 月 16 日下午 1 時 40 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製的「墨子號」衛星,在中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並進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