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量子保密通信上海總控中心,潘建偉演示實用化量子通信產品進行遠距離保密通話。 新華社發
浙江在線8月16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梁建偉 章咪佳 文/攝 發自酒泉)昨天上午,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之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的焦點人物是潘建偉院士,他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發布會結束後,錢報記者採訪了潘建偉院士,他不僅是一位科學牛人,更是記者的浙江老鄉,來自東陽,關於量子衛星,他最有發言權。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錢報特派記者獨家對話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取名「墨子號」它的技術未來有望走進千家萬戶
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有著一個不同尋常的名字,叫「墨子號」。
為什麼取這樣一個名字呢?
潘建偉院士說,中國歷史上的老子、孟子名氣很大,其實墨子也是個牛人,「我是搞光學研究的,墨子的一些研究與光學是緊密相關的,是中國最早的光學家,比西方要早很多年。」
「關於這顆衛星的命名,我們考慮了好久。」潘建偉說,最終命名為「墨子號」,緣起於已故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錢臨照。
錢臨照作為老一輩光學、科技史研究者,早年對墨家經典著作《墨經》有過深入研究,他對《墨經》的研究發現,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獲悉,後者對此驚嘆不已。錢臨照發現《墨經》中有不少與現代科學知識相通的記載,比如墨子在《墨經》中提出的「光學八條」。
「墨家邏輯是全球三大古老邏輯體系之一,而邏輯體系是科學的基礎。」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就像國外有伽利略衛星、克卜勒望遠鏡一樣,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先賢的名字來命名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將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他說。
潘建偉對量子通信的前景充滿期待。「剛開始,會應用在商業、金融、軍事等領域,這是一項科學研究成果,誰都可以來用;5年後,很多政府部門都會用到;15年後,應該可以走進千家萬戶,每個人的手機上都可以裝一個量子加密晶片,保護自己的隱私。」
潘建偉說,技術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最後總能惠及老百姓。「比如以前的電話,1909年光緒皇帝的電話就像一個大的冰櫃,後來一直在發展,2009年就有了量子保密電話了。」
看到家鄉記者帶來的茶葉潘建偉:這是我現在最需要的
昨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一結束,潘建偉院士從東風賓館走出來,正打算步行回他的住處問天閣,他沒有接受任何一家媒體的單獨採訪。
記者趕緊叫住潘院士,把從家鄉帶來的小禮物送給他——兩盒家鄉的花茶:一份是古樹金銀花,一份是桐鄉杭白菊。
近距離接觸才發現,這位著名科學家很樸素,圓領T恤、休閒褲、黑皮鞋。聽說我們是浙江來的記者,潘院士有些疲憊的臉上揚起了笑意。
接過記者的禮物,他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謝謝你們啊!這是我現在最需要的東西。」因為這段時間太辛苦了,他還真需要這些清熱解火的茶。
出發來酒泉之前,原中科大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告訴記者,這段時間是潘建偉最緊張的時候,而衛星發射後,對潘建偉團隊的考驗才真正開始,「因為這兩年,量子衛星在天上要和地面站之間開展一系列的星地實驗。」
記者問潘院士:「今年回不回浙江?」
他哈哈大笑:「我經常回浙江,今年肯定還會回去的!」
潘院士和錢報記者的親熱對話,讓現場的媒體同行們有些嫉妒。其實,錢報記者一直在關注潘建偉院士的發展。2011年,41歲的潘建偉當選了中科院最年輕的院士,錢報記者給他打電話,他還在忙碌地做實驗,「雖然評上了院士,但我還是那顆平常心,依舊是以科研為重。」
而這次,錢報記者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驚訝地發現潘院士就住在隔壁。錢報記者與潘院士約好,等量子衛星項目成功的那一天,一定再聚首。
未來信息傳輸的私密性就靠量子衛星了
在衛星界,一般大衛星都至少上噸,量子通信衛星在塊頭上算是秀氣的小衛星,只有640公斤。它有點像人類中一些出類拔萃的小個子奇才。
在實現天地光學設備對準之後,這顆量子衛星將執行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天地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
傳統的通信加密和傳輸安全,都是依賴於複雜的算法。說白了,是欺負計算機來不及算出所有的可能。比如,為了對一個400位的阿拉伯數字進行因子分解,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將耗時上百億年。所以,現在的數字密碼體系是安全的。可是,目前全世界都盯著量子計算機的研發。一旦出現具有相同時鐘脈衝速度的量子計算機,同樣的運算只需大約1分鐘便可計算完畢。
即便是再高級的保密通信,只要是通過當前的電話線、無線電、光纖等手段,都會面臨被破譯和竊聽的可能。在計算能力兇猛的量子計算機面前,傳統傳輸的密件,就像在裸奔一樣。
所以科學家要嘗試量子通信,由量子來押鏢這趟信息傳輸的徵程。因為通俗地說,它傳輸的是光粒子,而不是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