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2017年科技活動周獻上科技盛宴
有AR、3D列印等時下熱門的技術,也有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模型機、暗物質粒子探測等尖端科技……剛剛過去的周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2017年科技活動周。24個科普開放點為公眾奉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技大餐。
體驗趣味科技
在中科大東區,化學與材料科學科普點前來參觀的孩子與家長圍滿了各個展區,熱鬧非凡。最受歡迎的則是二十多個有趣的化學實驗:泡泡糖去哪兒了、大象牙膏、會「生氣」的可樂、變色紫甘藍、碟中驚奇、噴霧作畫、葉脈書籤製作……在志願者的講解和指導下,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們紛紛動手體驗,感受化學世界的無限樂趣。
在人文社科學院科普點,神奇的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技術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兩名孩子站在攝像頭前伸出右手,在對面的大屏幕上,他們的手中便各自出現了一顆太陽系行星。
在數學科學科普點,現場展出了通過3D列印創意產品。在數學科學學院的創客空間裡,3D食物印表機正用綠豆餡製成的材料列印出一隻栩栩如生的小豬;一隻紅色章魚機器人同樣是通過3D列印製成的,在工作人員的操控下向觀眾表演節目。
探索天地奧秘 「墨子號」模型機吸引市民合影留念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今年也是首次向公眾開放參觀。
理化大樓一樓大廳內,最吸引人的要數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模型機了,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與墨子號合影留念。在科技展廳內,小朋友們戴上VR眼鏡,沉浸在360°的神奇虛擬世界中;在人工智慧展臺,一個特殊的攝像頭將參觀者的照片即時變成了一幅「世界名畫」,志願者介紹道,這是通過一種人工神經網絡——Neural Art算法實現的。
中國科學院星系宇宙學重點實驗室每年都是最受歡迎的科普點之一。早上9點,理化大樓西側的參觀者就排起了長隊,只為一睹天文望遠鏡的「風採」。
現場還安排了天文儀器展、天文科普知識展、天文科普影片展、天文知識競賽等多種活動。
接觸尖端科技 看暗物質粒子探測、原子核對撞實驗
平日裡不對外開放的實驗室裡,都有哪些神秘、尖端的科技進展?
在今年的科技活動周上,微納研究與製造中心科普點就是首次向公眾開放,現場以展板、視頻和解說的形式向參觀者傳播關於納米的科普知識,告訴大家什麼是納米,它有哪些特性和應用方向。企鵝體表為什麼不結冰?荷花為什麼會出淤泥而不染?貝類竟然是粘合高手?……這組主題為「大自然中的納米高手」的展板前圍了很多參觀者,大家都被神奇的納米科學所吸引。
在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普展板向公眾介紹了微觀晶片探索、ICF中子飛行時間陣列、中子成像實驗、粒子物理電子學和核信息處理等知識,同時STAR金原子核對撞實驗、暗物質粒子探測、尋找來自星星的你——宇宙線實驗簡介、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擊實驗等視頻科普講座循環播放。在「裸眼3D」展示臺前,孩子們爭相試看,紛紛感嘆光學的神奇。
在本次科技活動周期間,來自新疆烏魯木齊110中學的小朋友和中科大研究生支教團服務地海原一中、海原二中的同學也從新疆、寧夏來到中科大。對於他們中的大部分同學而言,這是第一次走出西部,第一次走進大學校園,感受科技的魅力。
晨報記者 於巧妮 通訊員 曾皓 姚瓊 江淮晨報2017年5月21日
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7-05/22/content_298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