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0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它現在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又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7講聚焦當下熱議的「量子科技」話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與觀眾一起探秘神秘的量子世界。
小布從會上獲悉,「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
為什麼叫「墨子號」?
2016年,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什麼叫"墨子號?
王建宇院士說:衛星之名取自於「墨子號」,一方面是紀念中國的科學聖人,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科學的歷史底蘊。
哲學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是一位鮮為人知的偉大科學家,《墨經》裡記載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實驗,該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而這正是現代照相技術原理的起源。
「大約兩千五百年前,我們的學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學生,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王建宇院士說,「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超期服役的「墨子號」狀態良好
量子通信是利用光子的量子狀態,加載並傳輸保密通信中的密鑰。「墨子號」的主要職責就是量子通信的驗證和試驗,它將地面量子通信構建的信息傳輸網撒向太空,有了量子秘鑰,可以確保信息在通信過程中的安全性。
「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現今狀態如何?使命是否成功完成?
王建宇院士指出,超期服役的「墨子號」狀態良好,圓滿完成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超1200公裡的星-地量子糾纏分發以及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科學實驗。就在今年6月還首次實現了國際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也就是說即便衛星被他方控制仍能確保量子通信秘鑰的安全性。
大講壇上,王建宇院士透露,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加大後續研究投入,開展萬公裡級量子通信技術研究,構建量子星座,爭取在更多領域實現國際領跑。
文字/部分攝影:楊珍瑩
原標題:《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嗎?答案在此→》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