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就在人們即將迎來「史上最長」國慶中秋假期的時候,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完成了她的首次「太空求解」。9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合作者完成的一項成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又由於光纖信道的固有衰減,量子通信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

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了光鏈路,在1200公裡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同等距離地面光纖信道高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

實現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又一科學目標。量子隱形傳態可利用量子糾纏將粒子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粒子本身。「墨子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採用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實驗通信距離從500公裡到1400公裡,所有6個待傳送態均以大於99.7%的置信度超越經典極限。

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也是量子力學最神奇的現象之一。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在更遠的距離上是否仍然存在?會不會受到引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作為衛星的三大科學實驗任務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尺度上開展了量子糾纏分發實驗。

2020年6月15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據悉,「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預計將超出預期壽命、繼續工作至少2年以上,並展開更多國際合作。

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取得的一系列科學實驗成果,在獲得國際上盛大讚譽與好評的同時,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時代之門。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實現,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以此為基礎,將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可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的密鑰共享,將量子密鑰分發範圍擴展到覆蓋全球。此外,將量子通信地面站與城際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互聯,可以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保密通信網絡。

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使人們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所建立起的量子信道,構建起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同時也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而在「墨子號」三大預定科學實驗任務完成之後,2018年初,通過與奧地利科學院的國際合作,「墨子號」量子衛星首次實現了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相距約7600公裡的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一成果也被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為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2018年,素有著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物理學獎」在獲獎者介紹中專門提到:「量子密鑰分發已經成功實現商業化,在光纖中已經能做到幾百公裡,用衛星可以做到上千公裡」。而這兩個紀錄正是潘建偉團隊創造的,一個是光纖量子密鑰分發最遠安全距離做到404公裡,另一個就是「墨子號」做到的星地1200公裡,這是中國科學家的貢獻,也是中國量子通信領先世界的標誌。

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這是美國科學促進會設立克利夫蘭獎九十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

迄今,「墨子號」研究團隊已在《自然》及《科學》雜誌發表了5篇研究論文,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曾評價:「墨子號」量子衛星研究成果標誌著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崛起,從10年前不起眼的國家發展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打開APP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科技日報 發表於 2020-11-13 10:31:16 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 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了光鏈路,在1200公裡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同等距離地面光纖信道高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 實現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又一科學目標。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就在人們即將迎來「史上最長」國慶中秋假期的時候,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完成了她的首次「太空求解」。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又由於光纖信道的固有衰減,量子通信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
  •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2020-10-23 09:05:35 來源:科技日報 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
  • 不辱使命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四歲了!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回望「墨子號」衛星的經歷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2011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正式啟動。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總體,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以及載荷溫控儀等單機研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量子糾纏源、量子科學實驗控制與處理機等有效載荷研製,同時負責地面科學應用系統開發與運行。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實驗衛星之一,主要科學目標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在此基礎上實驗廣域量子密鑰網絡,以期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它將在太空中分發糾纏光子,實驗量子隱形傳態,並檢驗空間尺度的量子力學完備性。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底有什麼先進之處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墨子號」是中國於2016年8月16日發射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時肩負著三大科學任務:星地間量子密鑰傳輸;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分發檢驗貝爾不等式;星地間量子隱形傳態。墨子號升空大約1年後這三大任務就已圓滿完成。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迎來4歲生日。在距離地球500公裡的軌道上,這顆超期服役2年的「老」衛星仍然捷報頻傳。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也是「墨子號」4年間產生的第5篇《自然》《科學》論文。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圓滿完成三大任務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本報記者 吳長鋒 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有了屬於自己的「正式名稱」。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
  • 圓滿完成三大任務「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2020-10-23 03:03:15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有了屬於自己的「正式名稱」。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
  • ...地球——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
  • 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超期服役」TA還好嗎?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它現在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又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7講聚焦當下熱議的「量子科技」話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與觀眾一起探秘神秘的量子世界。小布從會上獲悉,「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為什麼叫「墨子號」?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果獲克利夫蘭獎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美國科學促進會31日宣布,將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Newcomb Cleveland Prize)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以表彰他們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定名「墨子號」—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李瑜)8月15日,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透露,即將於近日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定名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原來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與地面進行試驗的畫面。 微博說明為「 現任中科院量子信息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的網友@九維空間Sturman 解釋說,照片中的兩束光是信標光,對準衛星的地面兩個望遠鏡做高速跟瞄用的,不是用來做量子通信實驗的光(通信用單光子人們的肉眼也看不到)。綠色532納米從星到地,紅色810納米從地到天。
  • 科學網—「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本報訊 (見習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取得新進展 我國科學家首次驗證量子...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該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發表。科研團隊介紹,量子通信技術為安全時間傳遞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徐飛虎:我們主要和前面技術不一樣的就是我們主要採用的是量子信號來傳遞這個時間信息,這樣主要的優勢是它的安全性比較好。我們主要用的是單光子來實現一個安全的時間傳遞。
  • 全球首個小型化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在濟南首次對接...
    30日晚上23時31分44秒,量子衛星地面站經過自動搜尋準確實現了與「墨子號」衛星的對接,漆黑的東北部夜空中出現了一個耀眼的綠色光束,光束隨著衛星的移動而移動。完成對接後,「墨子號」可以分發秘鑰,濟南這裡的地面站接收後可以進行秘鑰試驗。23時39分36秒,綠色光束消失在了遠方的夜空中。整個對接過程持續了近8分鐘,獲得了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