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2021-01-13 搜狐網

  量子是個特別嚴肅、但很容易搞得不嚴肅的高深話題。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即將發射,鋪天蓋地的報導讓不少人都能把這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

  不過,恐怕沒人敢拍著胸脯說自己精通量子論,連當年創立和發展量子論的物理學大佬們都覺得這玩意兒難懂,普通人就不用說了。

  與經典物理學和其他許多學科不同,量子論特別違反常識和直覺。一些看似不關聯的現象竟能結合成一體,讓人哭笑不得,如此無釐頭的理論,如何理解?

  據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

  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的糾結

  量子是物理世界裡事物的最小份額。在數學上,你盡可以把東西分成一半又一半,沒完沒了地縮小下去,但物理的東西不能比一個量子更小了,不妨說整個世界都是量子組成的。

  量子論作出的許多預測都得到了驗證,沒有量子論,就理解不了半導體材料的原理,造不出微小的電晶體,不會有集成電路,也就不會有電腦、手機和網絡。

  量子論的地位早已穩固,有一大堆物理學家靠它吃飯,但量子世界的某些根本問題,仍是他們共同的困擾。其中最要緊的一個,就是令愛因斯坦糾結多年、今天大家還在糾結的「超距作用」,它正是量子通信的基礎,也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要檢驗的問題,其正式稱謂是「糾纏」。

  兩個處於糾纏中的粒子,彼此間存在一種神秘關聯,即使相隔整個宇宙,只要糾纏不被打破,這種關聯就存在著。量子糾纏那神秘的超距作用,讓許多最優秀的人類頭腦深感困擾。

  人類似乎生來就認為定域性原則才是理所當然的,即一個物體只能受到周圍事物的直接影響,遠處的東西要藉助媒介、跨越空間才能對它產生作用。要把桌上的咖啡杯端起來,就得伸手去拿。我對你喊話,聲音通過空氣的振動來傳遞。

  量子糾纏則意味著,要麼量子論存在漏洞,要麼定域性原則可以違反。而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部分物理學家則對超距作用的存在持懷疑態度,只認為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糾纏的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人類還沒觀察到的相互作用或信息傳遞,也就是「隱變量」。

  物理學家約翰·貝爾設計了一套實驗原則,把量子糾纏之爭的戰場從理論轉移到了實驗室。貝爾在感情上站在愛因斯坦一方,但這不影響其理論——人稱「貝爾不等式」——的客觀性。幾十年來,科學家用光子、原子、離子等東西做了許多實驗,結果都偏向量子論一方:沒有隱變量的存在,量子態的糾纏是非定域性的。

  不過貝爾設計的實驗是假想實驗,現實中很難完全滿足實驗原則的要求,迄今還沒有一個實驗可靠到能蓋棺定論。擴大實驗距離,正是消除漏洞的手段之一,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可以把實驗距離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希望得出更加可信的結果。當然,將來如果能把實驗的另一端設在月球甚至火星上,就更理想了。

  量子通信 「不可攔截」的密鑰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另一個任務是進行量子通信實驗,這是量子糾纏應用領域中比較接近現實的一個。它的要點是特別安全,傳統竊聽手段原則上對量子通信沒有用。加密的信息好比上了鎖的箱子,用特定的鑰匙才能打開。以當前的加密技術,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鑰匙理論上是可以攔截到的,只看效率高不高罷了。

  而量子糾纏則提供「不可攔截」的鑰匙。做法是並不刻意防止別人竊取鑰匙,而是一旦有人這麼幹,通信雙方必然能察覺。量子衛星製造兩個糾纏的光子,分別發給通信的雙方。雙方對各自接收到的光子進行隨機檢測,用明文通信對比檢測結果,看看兩個光子是不是糾纏的。如果有人中途攔截光子,其觀察行為會破壞糾纏狀態,讓鑰匙作廢——你偷唄,偷到就沒用了,我換把新鑰匙。

  從理論到實踐尚有很多技術困難,但總的來說,量子通信還是比傳統通信安全得多,可能會給加密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近年來量子通信已經有一些小規模應用,中國發射這顆衛星是要率先搞個大動作,著手建設全球範圍的量子通信網。有外媒評論說,這是「將頂尖研究轉化為中國的全球力量戰略資產的一個裡程碑」。

  量子計算 魔法般的高速計算

  量子糾纏還有一個更了不起、但也更遙遠的應用領域:量子計算。傳統計算機離它的理論極限似乎已經不遠,其中既有物理學導致的硬體局限,也有算法方面的軟體局限。對一些運算量特別巨大的問題,傳統計算機需要消耗的時間長到人類等待不起,甚至宇宙都等不起,目前看來量子計算機是唯一可能的出路,它會比傳統計算機快億萬倍。

  傳統計算機算法基礎是0或1的狀態,而量子計算機則可以實現「既是1又是0」,多個糾纏在一起的量子比特能同時實現指數級別遞增的運算威力,輕易碾壓傳統並行計算。

  當然,研究還處在非常基礎的階段,很多問題尚待解答:用什麼製作量子比特?怎麼讓它們維持那脆弱而短暫、特別容易遭到幹擾的量子態?怎麼對它們進行編程?製造量子計算機是不是需要有別於傳統計算機的全新思路?用傳統計算機發展歷史來比擬的話,量子計算大概處於還在研發真空管的時代,讓我們等吧……

  ●連結

  它為啥叫「墨子號」?

  記者15日從中科院獲悉,我國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

  「關於這顆衛星的命名,我們考慮了好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說,最終命名為墨子,緣起於已故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老教授錢臨照。

  據了解,錢臨照作為老一輩光學、科技史研究者,早年對墨家經典著作《墨經》有過深入研究,發現其中有不少與現代科學知識相通的記載,比如墨子在《墨經》中提出的「光學八條」。

  「墨家邏輯是全球三大古老邏輯體系之一,而邏輯體系是科學的基礎。」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就像國外有伽利略衛星、克卜勒望遠鏡一樣,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先賢的名字來命名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將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他說。

  據了解,作為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首批科學衛星之一,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在國際首次開展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空間尺度的量子隱形傳態等多項實驗。目前量子衛星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

相關焦點

  •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愛因斯坦在許多人心中已成科學真理的代名詞,但了解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代表的經典物理學派與玻爾等人代表的量子學派之間的論戰已近百年,許多問題還沒有最後答案。而中國即將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有可能幫助解決關於量子糾纏的問題。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月16日 06:41原標題:揭秘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 量子通信關鍵技術「成都造」 在酒泉 衛星發射中心,...而 中國即將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將有可能幫助解決關於量子糾纏的...
  • 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概念股精選
    今日股市行情預測  =====全文閱讀=====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7月8日訊    今日獲悉,下個月,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學實驗中心即設在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2016年】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航天科技抓總研製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態保持與基矢校正、星載量子糾纏源等,它的發射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試驗體系,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即將發射 量子通信衛星概念股暴漲
    我國首顆,也是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即將在本月中旬擇機發射。該消息曝光後,今日量子通信板塊受到市場熱捧,人氣旺盛,量子通信概念股持續大漲,這應該是今日市場最大的熱點。短線投資者可關注浙江東方、三力士、神州信息。
  • 【中國青年報】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墨子號」
    8月15日,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正式命名為「墨子號」。這是量子衛星的名字首次公開。潘建偉說:「衛星之名取自於我國科學家先賢,體現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 探秘「墨子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圖)
    本月中下旬,浩瀚的宇宙空間可望增添一顆新的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近日擇機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如果該衛星運行成功,我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
  • 全球首顆科學實驗量子衛星「墨子號」中的「合肥元素」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我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又邁出重要一步。「墨子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團隊承擔了「墨子號」的有效載荷研製工作。
  • 境外媒體關注首顆量子衛星發射 中國邁向航天大國
    參考消息網8月16日報導 境外媒體稱,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中國發射升空。據大陸媒體報導,利用量子的特性,可以製作出最安全的密鑰,讓目前的資訊傳輸變得更安全。中央社臺北8月15日報導,大陸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這顆量子衛星是一個立方體,高1.7米左右、重640公斤。內部構造分成上下兩層,下層是衛星的常規裝置,上層是和實驗相關的量子衛星的核心裝置。
  • 一個巨大的進步:國際著名科學家評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2016年8月16日凌晨1:41,備受矚目的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這顆衛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它的科學價值是什麼?全球的量子信息研究格局是否會因此改變?國際同行如何看待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知識分子》特邀部分國際同行對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表評論。
  • 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原標題: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8月16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命名為「墨子號」
    2016年8月14日消息,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即將於本月中下旬擇機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在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本文圖片均為 東方IC 圖  央視新聞微博@央視新聞 8月15日消息,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當天被正式命名為「墨子」。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近日,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搭載的我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即將升空。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16日1時40分,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
  • 我國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或7月發射!
  • 量子衛星是什麼資料圖片介紹 中國將於本月發射世界首顆
    軍報記者酒泉8月14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了解到,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本月中下旬擇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發射前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系統總師朱振才表示,衛星各項指標都達到了設計要求,工作狀態正常,產品狀態非常好。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 帶你了解神奇的量子世界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科學家在量子衛星上搭載了自主研發的「四種武器」: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量子糾纏源和量子試驗控制與處理機。
  •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
    記者 崔箏 於達維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新華社在今天凌晨播發這一消息時還說,「墨子號」將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並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 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升空 10年後百姓受益
    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一顆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墨子命名的墨子號衛星成為浩瀚宇宙中的新成員,開啟為期兩年的太空科學旅程。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昨日凌晨1時40分04秒,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墨子號承載著在國際上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並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已有百年歷史的量子理論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