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完成神奇實驗 不傳輸粒子也能實現量子通信

2021-01-09 網易科技

2017-06-01 13:51:54 來源: 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舉報

研究團隊成功傳輸了一張100×100像素的中國結圖片,傳輸正確率達到了87%。

本報記者 吳長鋒

以日常生活的經驗,任何信息的傳輸都需要通過實物載體,如信件、電磁波等,即使是當前比較「火」的量子通信,也需要量子傳輸。然而,國際著名量子光學專家M. SuhailZubairy小組卻在4年前開了一個腦洞,提出一個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直觀認識相悖的「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方案,即不需要傳輸任何粒子,就可以將信息傳遞出去。聽上去,是不是很匪夷所思?

出人意料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等與清華大學馬雄峰合作,完成了這個「天方夜譚」式的實驗,把匪夷所思變成了科學現實。實驗室中的通信雙方之間沒有實物粒子的交換,成功傳遞了圖像信息。論文成果以《利用量子芝諾效應實現直接反事實量子通信》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量子芝諾效應的名字來自古希臘數學家芝諾提出的「飛矢不動」悖論。這個悖論說,一支在空中飛行的箭,其實是不動的。因為箭在每一個瞬間的時刻都應該是靜止的,那麼無數個靜止的組合還應該是靜止。這個結論在經典世界裡顯然是不成立的,是邏輯上的悖論。但在量子力學裡,如果一個不穩定的量子系統被連續不斷的觀測,其狀態就會被凍結為一個定態,不會隨時間向其他的態演化。這即是「量子芝諾效應」。有一個很形象但並不完全準確的例子來比喻「量子芝諾效應」:一個人準備睡覺,如果旁邊另一個人不斷詢問其是否睡著了,那麼可以想像,準備睡覺的人便總也睡不著了。

量子芝諾效應是反事實量子通信的基礎。反事實量子通信是指通信雙方之間不需要任何量子或者經典粒子的傳遞即可實現量子態的傳遞。為了確保這一過程,通信雙方之間還需要建立一條量子信道,粒子經過此信道傳輸的機率一直保持非常低。如果信道中檢測到有粒子通過,就需要丟棄這個結果,重新建立或者發送一個新的系統。研究人員需要布置一系列嵌套的光學幹涉儀,以實現這種傳輸方式。

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的原始方案要求有無窮多個幹涉儀,這在現實科學實驗中顯然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實驗物理學家開始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原因。潘建偉團隊通過對原始方案的仔細分析和改進,使得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得以實現。一方面,通過使用單光子源,在較少的幹涉儀數目下也可以得到完全的反事實性;另一方面,用被動篩選光子到達時間的策略替代原方案中的高速主動光開關等。研究團隊實現了技術突破,使用先進的相位穩定技術,首次實現了複雜的嵌套、和串聯的單光子幹涉儀,並成功傳輸了一張100×100像素的中國結圖片,傳輸正確率達到了87%。

相比之下,我們所了解的常規的量子通信,即量子隱形傳態,或多或少仍然需要粒子的傳輸。量子隱形傳態基於量子的糾纏特性,糾纏態的量子首先是在一起製備出來,然後分別傳送到兩端,它們的通信才開始。另外,雖然粒子可以在遠距離實現糾纏,它們仍然需要光子在兩個粒子之間傳播。

而量子反事實傳輸是基於「光的相位」進行傳輸通信方式,這種通信方式之下,光強不再重要。並且由於通信雙方之間沒有粒子的傳輸,也使得竊聽也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這項技術可以利用極其微弱的光來實現成像,還能夠用來對一些脆弱的文物進行成像,有利於文物的保護和研究。

這項工作是量子通信領域的全新嘗試。潘建偉團隊的探索,使得人們有機會更深入地理解量子力學。該工作被《美國科學院院報》的審稿人評論為 「是一個將量子芝諾效應用於通信的新奇實現」以及 「非常有趣且及時」。該工作受到了英國物理學會網站、《科學美國人》、物理學家網等國際權威媒體的專題報導。

相關連結

量子芝諾效應的物理解釋

考慮一個系統,經過一次測量後得到本次測量的本徵態A,測量過後,系統自由演化,可能會演化到另一本徵態B,因此在下一次測量到來之前,系統處於A和B的疊加態,且系統處於B態的概率是隨時間線性增加的。在大測量數目和短測量時間的限制下,系統將會被「凍結」到A態。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 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量子通信如何實現?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山夕團隊 唐媛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上邁出重要一步。
  • 「量子隱形傳態」實驗:能實現科幻中的超時空傳輸嗎?
    「量子隱形傳態」實驗:能實現科幻中的超時空傳輸嗎?(新浪科技配圖)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喻菲 楊春雪 高杉)科幻電影《星際迷航》講述了人類這樣一個夢想:太空人在特殊裝置中平靜地說一句,「發送我吧,蘇格蘭人」,他就瞬間被轉移到另一個星球。
  • 量子通信與傳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而世界上第一個天地量子衛星通信系統也由我國率先實現,量子衛星「墨子號」在1200千米的距離完成了量子糾纏光子分發實驗。量子通信傳輸過程:首先,不得不說量子通信的確用到了「量子糾纏」理論,例如將形成量子糾纏態的兩個粒子A與B分別置於陸地與衛星上,再用C粒子給A粒子施加作用,將C粒子的量子狀態特徵瞬間傳送到B粒子上。而這也的確是瞬間發生的。
  • 瞬間傳輸 量子隱形傳態有多神奇
    這是繼今年6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後,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實現的又兩項重大突破。   星地量子隱形傳態成功有什麼意義?是否意味著距「瞬間轉移」實現已經不遠了?華商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應用物理系博士湯衛東。湯衛東從事量子信息理論研究,2006年到2013年曾在潘建偉院士的研究團隊學習、工作。
  • 中國量子通信再迎裡程碑,衛星加密傳輸從天而降
    在我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星地輔助下,科研團隊以量子糾纏為基礎,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利用衛星中繼、達到上千公裡地面站間量子密鑰的分發,相比於以往地面沒有可信中繼的密鑰分發距離上,再次上升了整整一個數量級。而且本次量子通信能在量子衛星不完全受控的局面下,利用物理原理本身實現通信安全。
  • 「墨子號」衛星完成量子糾纏傳輸實驗,壯哉我中國!
    那麼讓法國人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麼量子科技呢,就是「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這顆2016年發射升空的衛星,是目前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那麼它有什麼獨到之處呢,首先它可以解決最快傳輸,並且可以做到最安全快捷的通訊,尤其在通訊加密幾乎無限可擊。
  • 我國科學家實現500公裡級光纖量子通信傳輸
    新華社合肥3月4日電(記者徐海濤、蕭海川)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近期與清華大學、山東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實現了500公裡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和相位匹配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達到509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量子通信之量子隱形傳態,到底能不能實現「瞬移」?
    要是現實裡真的擁有了這種能力,那將是多麼幸福的事啊,可是現實裡真的能實現嗎?曾經小說電影裡出現的超能力:意念操控,現在不就是成為了現實了嗎?雖然還只是初級階段,但是也許10年20年後就可能大規模推廣使用,想想真是不可思議!那麼瞬移到底能不能成為現實?
  • 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信息 「瞬間」傳輸
    布裡斯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一款晶片,能在電路中生成光粒子,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遠距離瞬間通信。量子晶片渲染圖英國和丹麥科學家稱,他們首次實現了信息在兩個計算機晶片之間的「瞬間傳輸」,此舉可能催生更安全的「量子網絡」。
  • 神奇的「隔空傳物」來了―― 量子通信實現「裡程碑式」升級
    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論文又告訴我們,人類已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的基於量子糾纏效應的量子密鑰分發――即量子通信已能實現「安全的千公裡無中繼節點地隔空傳物」。最神奇的是,這種信息傳遞中,即便傳遞信息的衛星遭遇劫持,依然能確保安全通信。
  • 全新量子通信,「黑客」也無可奈何的傳輸加密方式
    量子通信系統使用單個光子,該光子被加密為量子疊加狀態,此時粒子可被視為波狀的。這些加密的光子將被傳輸到遠處,遠程雙方共享一個隨機生成的密鑰來加密和解密信息。該實驗將信息傳輸的距離從以前的100公裡增加到了1200公裡,並且該實驗極大地增加了信息傳輸的距離,通過衛星媒介,數據傳輸主要是在太空的真空中進行的。通過這種方式,兩個信息傳輸站可以很容易地連接起來,並進行信息傳輸,因為在空間真空中進行傳輸,相關的能量損失和量子退相干很小。
  • 量子糾纏記: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巨大難題
    20世紀量子理論的出現,顛覆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別是量子糾纏理論的實驗驗證: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只要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生變化——這不就非常類似於「心靈感應」麼?!當然,這個實驗不是為「心靈感應」做驗證。但基於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的巨大難題。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如果你能擁有一項超能力,你會選擇什麼?相信「瞬間移動」會是不少人兒時的夢想。這種超能力在物理學上並非不可能。如果我們能夠對構成物體的每一個粒子進行測量,然後在目的地用同樣的粒子完全複製其狀態,就可以得到一模一樣的物體。如今,中國科學家在這項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科學家已經實現44公裡距離的量子傳輸,量子網際網路可能即將到來
    #量子通信#科學家們正在逐步接近實現超安全,超快速量子網際網路的可能性:他們現在已經能夠在44公裡(27英裡)的總距離上「傳送」高保真量子信息。當要建立一個真正的,有效的量子網際網路時,數據保真度和傳輸距離都至關重要,而在這兩個領域中取得進展對於建立下一代通信網絡的人們來說都是值得慶祝的。
  • 「墨子號」完成三大實驗任務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8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宣布,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 1200公裡的超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成果,1個月前曾登上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的封面。這次,星地間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又同時發表在另一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 科學家首次用量子隱形傳態技術實現量子三元通信
    請和我們共同慶祝量子物理學領域的一個新成就:科學家能夠「傳送」一條qutrit,即同時具有三種狀態的量子信息,為量子計算和通信開闢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在那之前,量子隱形傳態只能通過量子位(qubits)實現,儘管其可傳輸的距離之遙遠令人印象深刻。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今晨酒泉發射成功!「瞬間移動」真的能實現?來探神奇的量子世界
    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在量子世界裡,這或許不是幻想。就在今天凌晨,我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記者採訪了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呂力、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劉雄軍,帶你一起走進神奇的量子世界。
  •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量子通信概念炒得過熱,不是科學的態度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離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升空已有月餘。理論意義上不懼怕任何監聽的量子通信,在刷屏同時,是否真正能做到絕對安全、是不是被歐美科研拋棄的質疑,一直不絕於耳。
  • 量子通信歐美不玩?潘建偉:沒那麼回事
    事實上,不少人也擔心,現在的量子通信只是密鑰是通過量子加密的,其他信息還是經典通信,能實現絕對安全嗎?  潘建偉表示,已有無數實驗證明了量子糾纏態的原理。兩顆處於糾纏態的粒子,如果對其中一個進行測量,實驗數據中100KM外的另一個粒子也會發生相應塌縮。「或許我們現在還不明白為什麼會產生塌縮,但這並不妨礙以此為基礎進行有用的嘗試。」
  • 人類首次實現量子通信,中國的「墨子號」牛在哪?
    量子通信量子通信它允許通信雙方共享粒子(或量子位)傳輸的加密數據。量子位元的量子特性是成對連接的,而且這些成對是隨機產生的。也就是說雙方共享數據時會產生一個秘密短語,然後用來加密後續的數據傳輸。量子通信系統以量子疊加狀態編碼,這些編碼的光子被發送到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