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隔空傳物」來了―― 量子通信實現「裡程碑式」升級

2020-12-02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隔空傳物」一度是我們幻想中存在的一種完美通信方式,但幾年前的「量子通信」已將它變成現實。之後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可信「中繼節點」,又有效拓展了量子通信的安全距離。

  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論文又告訴我們,人類已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的基於量子糾纏效應的量子密鑰分發――即量子通信已能實現「安全的千公裡無中繼節點地隔空傳物」。最神奇的是,這種信息傳遞中,即便傳遞信息的衛星遭遇劫持,依然能確保安全通信。

  亮點一:千公裡傳遞無中繼

  本次實驗成果來自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同時聯合了牛津大學Artur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以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他們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我們這裡所說的量子通信,正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是基於量子糾纏態的理論,使用量子隱形傳態(傳輸)的方式來實現信息傳遞的。它的確提供了一種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但要從實驗室走向廣泛應用,這一技術仍需要解決兩大挑戰,分別是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和遠距離傳輸問題。

  之前的技術支持,已通過可信的「中繼節點」來有效拓展了量子通信的距離,比如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通過32個「中繼節點」,貫通了全長2000公裡的城際光纖量子網絡。而利用「墨子號」衛星作為「中繼節點」,研究團隊已在2017年首次實現千公裡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糾纏分發,進而將自由空間信道進一步拓展到了7600公裡的洲際距離。

  亮點二:衛星被劫也能保密

  此次公布的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還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進展。

  在拓展通信距離過程中,儘管「可信中繼」能將傳統通信方式中整條線路的安全風險限制在有限個「中繼節點」範圍內,但「中繼節點」的安全仍然需要得到人為保障。例如,在衛星與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過程中,量子衛星作為「可信中繼」,掌握著用戶分發的全部密鑰,如果衛星被他方控制,就存在信息洩露的風險。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只要糾纏源(例如衛星)不掌握密鑰的任何信息,即使糾纏源由不可信的他方提供,位於有效測量局域地的用戶端一樣可以通過檢測到的量子糾纏狀態,產生安全的密鑰。也就是說,在通過「墨子號」完成信息傳遞時,可以不將它作為「中繼節點」來使用,而是讓它作為一個「量子糾纏源」,只負責「分發糾纏」,它不需要掌握任何密鑰信息,這樣就算是它被劫持,也不用擔心有任何資料會被洩露。

  研究團隊表示,結合最新發展的量子糾纏源技術,未來衛星可望每秒產生10億對糾纏光子,最終的密鑰成碼率也將提高到每秒幾十比特或單次過境幾萬比特。

  難怪《自然》雜誌審稿人稱讚該工作「展示了一項開創性實驗的結果」,「……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的實現,堪稱『裡程碑』」。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dl

相關焦點

  • 隔空傳物第一步已經實現?不過只能在量子領域實現,你們期待嗎?
    文/濤聲依舊隔空傳物第一步已經實現?不過只能在量子領域實現,你們期待嗎?不知道大家是否在科幻電影當中見過隔空傳物的情節呢?比如說一個人打開了一個造型奇特的傳送門,傳送門隨之散發出了光芒,然後那個人將物體扔了進去,鏡頭一轉,另一邊的人沒過幾秒就接收到了物體,這就是隔空傳物。那麼隔空傳物是否可以實現呢?
  • 隔空傳物與瞬移大法
    相信大家都看過魔術表演吧,魔術師的表演可以用精彩絕倫來形容!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要數大變活人了,把一位美女放在一個木箱子裡,蓋上布,不一會再打開箱子,發現人沒了。其實所有的魔術表演都是各種套路和障眼法,但是這類隔空傳物有沒有可能是真的呢?
  • "瞬間移動"並非妄想,量子隔空傳遞技術靠譜嗎?
    然而,現代科學也未能實現將這一「科幻夢想」變成「科學現實」,這是因為量子力學在科學家們的面前放置了一些令人難以逾越的障礙。但即便如此,對於那些單個粒子來說,量子隔空傳輸(quantum teleportation)卻是一個非常真實的物理現象。日前,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將一個粒子從地球「隔空傳送」到了太空中的一顆衛星中。這樣說來,人類的「瞬移移動」有可能實現嗎?
  • 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量子通信如何實現?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山夕團隊 唐媛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上邁出重要一步。
  • 「隔空投影」?中國「量子糾纏」領先世界,而「它」依然只是理論
    而近幾年由於中國的科技發展成果顯著,憑藉2017年成功發射的首顆量子通訊科學實驗衛星,並且先世界一步實現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和密鑰發放
  • 神奇的量子通信是如何通信的?
    現在地球上通斥著各無線通信,wifi,藍牙,廣播,紅外線,但不管是哪種通信,都是基於電磁波做載體(紅外線各種可見光也是電磁波),發射端將信息編碼發送,接收端收到後解碼還原。基於電磁波做載體的方式,距離會受到限制,會受到障礙物的影響。也會因為各種不同的電磁波混雜在一起造成幹擾。
  • 量子保密通信安全再升級
    我國量子保密通信安全研究迎來又一重大突破。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宣布,利用量子糾纏的內稟隨機性,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這項突破性成果將在數值模擬、密碼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有望形成新的隨機數國際標準  無論經典密碼學還是量子保密通信,都需要真正的隨機數作為保障。
  • 全球導航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量子通信在2萬公裡的距離內得以實現
    ,在2萬公裡的距離內,單光子水平的交流得以實現。這一裡程碑式實驗證明了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安全量子通信的可行性。來自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朱塞佩·瓦隆博士說:&34;這些系統的核心是將信息和數據從軌道衛星安全地傳輸到地球上的地面站。因此,保護這些渠道免受惡意攻擊,對軍事和民事行動都至關重要。
  • 中國首次實現衛星間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之後再次突破,為何神奇
    近些年來,我國的通信事業蓬勃發展,在繼量子通信技術之後我國的衛星間雷射通信再創佳績。日前,伴隨著我國首個衛星網際網路「行雲工程」第一階段的順利實施,兩顆實驗衛星完成了多項核心技術的在軌驗證,尤其是首次實現了中國低軌衛星間雷射通信,打通了衛星之間空間信息傳輸的多項難題,實現了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 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霸權」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裡程碑式突破!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霸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 中國首次實現衛星間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之後再次突破,有何神奇
    近些年來,我國的通信事業蓬勃發展,在繼量子通信技術之後我國的衛星間雷射通信再創佳績。日前,伴隨著我國首個衛星網際網路「行雲一號「工程第一階段的順利實施,兩顆實驗衛星完成了多項核心技術的在軌驗證,尤其是首次實現了中國低軌衛星間雷射通信,打通了衛星之間空間信息傳輸的多項難題,實現了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 裡程碑式突破!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實現「量子優越性」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科學家完成神奇實驗 不傳輸粒子也能實現量子通信
    但在量子力學裡,如果一個不穩定的量子系統被連續不斷的觀測,其狀態就會被凍結為一個定態,不會隨時間向其他的態演化。這即是「量子芝諾效應」。有一個很形象但並不完全準確的例子來比喻「量子芝諾效應」:一個人準備睡覺,如果旁邊另一個人不斷詢問其是否睡著了,那麼可以想像,準備睡覺的人便總也睡不著了。量子芝諾效應是反事實量子通信的基礎。
  • 量子通信成為現實,「墨子號」是最大功臣,首次實現千裡級通信
    審核-小文近些年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墨子號」作為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裡的主要系列,一直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光明網6月28日的報導,近日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次取得新成就,由我國主導的科研團隊利用該衛星在兩個相距甚遠的地方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跨越上千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該成就有望為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鋪墊道路。
  • 「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再獲突破!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6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量子通信還是量子加密通信?
    通信的基本解釋是將信息從信源(發信者)經過信道(有線和無線兩種)傳到信宿(受信者)。說到量子,它並不是存在的一種粒子。我們知道,在微觀世界裡,一個粒子可以由更小的粒子構成,例如原子是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如果一個粒子小到不可再分(依據現有科學技術),那麼它也許是最基本的單位,稱之為量子。
  • 實現裡程碑式突破!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實現裡程碑式突破!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我國科學家4日宣布構建了76個光子(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以速度來看,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只需200秒,而目前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通常認為,50個量子比特是證明量子計算機有望超越傳統計算機的關鍵門檻。「九章」得名於我國古代一部知名的數學專著。
  • 十一維量子態讓量子通信安全級別再升級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7月31日消息稱,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物理學院的Andrew Forbes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日前在《雷射與光子學評論》雜誌發文宣布,他們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具備十一個維度的量子傳輸協議,能讓十個締約方共享一條秘密信息。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巧用量子竅門,傳輸的秘密只有在多方相互信任的情況下才能被解開。
  • 浙大科學家實現室溫下光子「單行」 量子通信要靠它
    ——它在確定的時間內最多發射一個光子,光子「單行」,才能實現量子通信、光量子計算機等新一代技術所依賴的量子效應。方偉副教授的實驗室主頁上寫著一句話:「太陽用連續的光譜展示多彩的天地萬物,我們用一兩個光子探索神奇的量子世界。」太陽光、電燈等發出的都是「抱團」的光子,而單光子源在確定的時間內最多發射一個光子。設計製造出可集成化、使用方便的理想的單光子源一直是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在凝聚態領域,目前主流的方法有自組織量子點與金剛石色心等兩種體系,但面向實際應用,仍然充滿著局限與巨大挑戰。
  • 量子科學是什麼意思
    它以量子光學、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資訊理論、量子電子學、以及量子生物學和數學等學科作為直接的理論基礎,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科學與技術、雷射科學與技術、光電子科學與技術、空間科學與技術(如人造通信衛星)、原子光學與原子製版技術、生物光子學與生物光子技術、以及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作為主要的技術基礎,以光子(場量子)和電子(實物粒子)作為信息和能量的載體,來研究量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