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保密通信安全再升級

2020-11-22 南方新聞網

  我國量子保密通信安全研究迎來又一重大突破。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宣布,利用量子糾纏的內稟隨機性,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這項突破性成果將在數值模擬、密碼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有望形成新的隨機數國際標準

  無論經典密碼學還是量子保密通信,都需要真正的隨機數作為保障。在現有量子保密通信系統中,如果不小心採用了惡意第三方製造的量子隨機數器件,就可能發生隨機數洩露。根據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中國網絡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饒志宏的說法,「器件無關」是指,即使在隨機數產生系統的部分乃至全部器件來自於不可信廠商的惡意器件情況下,也可以產生不會洩露的真隨機數。也就是說,「系統的安全性與器件的具體情況無關」。

  無處不在的隨機數

  在眾多領域,常常需要通過數值模擬進行計算,而數值模擬的關鍵就是要有大量隨機數的輸入

  無論是在科學研究還是日常生活中,隨機數都有著重要應用。

  例如,天氣預報、新藥研製、材料設計、工業設計和核武器研製等領域,常常需要通過數值模擬進行計算,而數值模擬的關鍵就是要有大量隨機數的輸入。在遊戲設計、人工智慧等領域,需要使用隨機數來控制系統的演化;在通信安全、現代密碼學等領域,則需要第三方完全不知道的隨機數作為安全性的基礎。

  隨機數的獲取通常有兩種途徑:基於軟體算法實現或基於經典熱噪聲實現。軟體算法實現的隨機數是利用算法,根據輸入的隨機數種子給出均勻分布的輸出。然而,對於確定的輸入,固定的算法將給出確定的輸出序列,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類隨機數本質上仍是確定性的,並不真正隨機。而基於經典熱噪聲的隨機數晶片能讀取當前物理環境中的噪聲,並據此獲得隨機數,但這類裝置最終獲得的也只是某種更難預測的偽隨機數。

  量子力學的發現讓故事有了新的轉折——因為,其基本物理過程具有經典物理中所不具有的內稟隨機性,從而可以製造出真正的隨機數產生器。

  所謂內稟隨機性,饒志宏解釋,任意量子態都具有內稟隨機性,糾纏作為一種特殊的量子態,也不例外。在測量下,它會概率性輸出其測量的本徵值,這個測量結果具有理論上的不可預測性,即內稟隨機性。而量子隨機數發生器,是基於量子力學原理設計的一種新型隨機數發生器,其工作原理是,通過觀測量子隨機噪聲以產生不可預測的隨機序列。

  「隨機數系統中的關鍵器件,比如光源、探測器等,可能來自於國外不可控廠商,因此存在安全隱患。」在饒志宏看來,基於量子糾纏內稟隨機性的量子隨機數產生機制是有科學意義的,此類方案可以排除由非可信器件所引入的安全漏洞,具有理論意義上最高等級的安全性,同時也是國際學術研究的熱點。

  量子力學內稟隨機性

  利用貝爾實驗進行檢驗,能從根本上排除定域確定性理論,從而實現不依賴於器件的量子隨機數,即器件無關量子隨機數

  關於量子力學的內稟隨機性,科學界曾有過爭議。愛因斯坦、薛丁格和溫伯格等著名物理學家即是反對者。愛因斯坦堅信「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他認為一定存在著一個更高的確定性理論,量子力學只是該理論的近似,而量子力學的內稟隨機性則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這種理論而帶來的誤解。

  圍繞這一論斷,支持者與反對派進行了長達30年的爭論。但在當時,兩種觀念都沒能給出在實驗上可以加以嚴格區分的精確預言,所有爭論都局限於哲學層面。直到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貝爾發現,通過對量子糾纏進行關聯測量,量子力學和定域確定性理論會對測量結果有著不同的預言。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長期從事量子力學基礎檢驗的潘建偉團隊,分別利用觀察者自主選擇和遙遠星體發光產生的隨機數,於今年分別實驗實現了超高損耗下和大量觀察者參與的貝爾實驗檢驗,文章先後發表在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和《自然》上。

  重要而有趣的是,貝爾實驗的檢驗可以從根本上排除定域確定性理論,從而實現不依賴於器件的量子隨機數,即器件無關量子隨機數。這類隨機數發生器被認為是安全性最高的隨機數產生裝置,即使採用惡意第三方製造的組件,或者竊聽者擁有計算能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也無法預測或獲知它所產生的隨機數。

  「在現有的量子通信系統中,如果採用自己製備的或者可信製造商製備的量子隨機數產生器,其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如果不小心採用了惡意第三方所製造的器件,就會發生隨機數洩露。」潘建偉說,新的成果則確保即使在採用了不信任第三方器件的情況下,也可以產生真隨機數,並且不會洩露,從而確保通信的安全。

  走向應用尚需時日

  要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需要滿足極其苛刻的實驗要求,實現技術難度高。因此,目前僅適合進行基礎前沿研究

  一切看上去是那麼美,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比如,整套隨機數產生裝置需要以極高效率進行糾纏光子的產生、傳輸、調製、探測;同時,不同組件間需要設置合適的空間距離以滿足類空間隔要求,才能以最高的安全性保證任何竊聽者不能通過內部通信來偽造貝爾不等式測試的結果。

  「要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需要滿足極其苛刻的實驗要求,正因為實現技術難度高,一旦成功才更具有科學意義。」饒志宏稱。

  為搶佔量子保密通信領域的制高點,目前,國際上紛紛開展了這種隨機數產生器的研製工作。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正計劃利用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產生器建立新一代隨機數國際標準。最終,潘建偉等人經過3年多的努力,在世界上首次研發出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產生器。

  不過,安全性與實用性有時是個矛盾體。饒志宏說,由於此類方案實現技術難度高,對實現環境要求極高(例如,超導探測器需要極低的工作溫度),且存在隨機數產生速率低且成本高等不足,目前僅適合進行基礎前沿研究,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適合作為實用性方案加以應用。

  此外,器件無關並不是實用化隨機數的必要條件。饒志宏認為,如果我們能保證所謂「器件相關」量子隨機數產生方案是基於國產自主可信器件設計實現的,此類方案產生的隨機數同樣具有高安全性。

  他介紹,去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發布的隨機數發生器所採用的方案就是基於自主可信器件設計的「器件相關」的量子隨機數產生方案,它的實現成本低且隨機數產生速率極高(隨機數產生速率達到5.4Gbps),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是實用化解決方案的一個良好選擇。而潘建偉團隊的「器件無關」方案科學意義較大,體現了我國在尖端實驗技術上的進展。

  潘建偉表示,該研究成果及後續研究工作將為密碼學、數值模擬以及需要隨機性輸入的各個領域提供真正可靠的隨機性來源;同時,由於可信任的隨機數源是現實條件下量子通信安全性的關鍵環節,器件無關隨機數的實驗實現也進一步確保了現實條件下量子通信的安全性。

  未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將研發高速穩定的器件無關量子隨機數產生裝置,通過提供基於量子糾纏內稟隨機性的、高安全性的隨機數,爭取形成新一代國際隨機數標準。

相關焦點

  • 科普之窗:量子通信如何做到安全保密
    原標題:量子通信如何做到安全保密(科普之窗)   圖為量子在傳輸狀態下的模擬圖   然而,烽火傳信的方式容易被破解,如何做到通信的安全、保密,人們在這方面從未停止過探索。   為了確保信息能夠做到我知敵不知,一個原則是要對信息進行更好的加密處理。戰國軍事著作《六韜》中記載了名為「陰符」的通信方法。「陰符」是一種符節,戰前由君主授予主將秘密的符節,雙方約定八種不同的長度代表不同的軍事信息。如,長一尺代表「大勝克敵」,長六寸為「請糧益兵」。
  • 「墨子號」衛星再迎突破: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一重大突破的成果論文,於北京時間6月15日深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衛星被他方控制仍安全
    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再獲突破!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6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量子糾纏成績亮眼,量子保密通信再上新臺階
    據報導稱,2019年南瑞集團的李維、陳璐等人研究出了一種能降低糾纏態量子通信的幹擾的模型。在量子通信的過程中,光子作為一種微觀系統之間傳輸的能量,在普通的電磁作用下,會隨著被吸收而消失,從而影響信息傳遞的效果和安全。
  • 「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再獲突破!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6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量子糾纏記: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巨大難題
    20世紀量子理論的出現,顛覆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別是量子糾纏理論的實驗驗證: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只要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生變化——這不就非常類似於「心靈感應」麼?!當然,這個實驗不是為「心靈感應」做驗證。但基於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的巨大難題。
  • 十一維量子態讓量子通信安全級別再升級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7月31日消息稱,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物理學院的Andrew Forbes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日前在《雷射與光子學評論》雜誌發文宣布,他們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具備十一個維度的量子傳輸協議,能讓十個締約方共享一條秘密信息。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巧用量子竅門,傳輸的秘密只有在多方相互信任的情況下才能被解開。
  • 什麼是量子安全通信原理?
    摘要: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是一種在量子信道中直接傳輸秘密信息的通信模式。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改變了保密通信的體系結構,將現有保密通信的密鑰分發和密文傳輸雙信道結構改變為僅有一條量子直通信道的單信道結構,減少了洩露環節,提高了安全性。
  • 科創板量子保密通信第一股
    2、但在短期由於成本因素,加上現有經典通信的保密協議已足夠保證商用和民用的安全性,量子通信的商業參與度不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強,這將局限短期市場規模。3、同樣由於以上原因,量子通信的高效性尚需商業和民用參與度提高之後才可以得到顯現。如同戰壕的出現已足夠阻擋單兵的衝鋒,守方無意再修築堡壘。直到坦克(量子計算)的出現,堡壘(量子通信)的建設才有可能爆發。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進展。6月15日,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論文。《自然》雜誌發布了題為「基於衛星的遠距離安全通信」的新聞稿加以推介。
  • 「京滬幹線」構建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
    而今,經過兩年多不間斷運行,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穩定性、安全性均得到了驗證。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報導了這項中國量子科技的又一重要成果。
  • 量子衛星為通信保密保駕護航
    它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開通 「京滬幹線」的意義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昨日正式開通,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和山東省濟南市市長王忠林首先通話。之後,白春禮先後與合肥、上海、新疆南山天文臺等分會場通話。  這不僅是一條國內線路——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通過這條不可破解的保密線,白春禮與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安東·塞林格進行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  白春禮說,這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通信樣機發布 可實現10公裡光纖鏈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
    原標題:全球首臺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發布,可實現10公裡光纖鏈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   近日,「量子直接通信技術」作為全國
  • 亨通光電量子通信產業化結碩果 多條量子幹線穩健運行助力保密通信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 張玉潔)2月25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亨通光電(600487)獲悉,公司多條量子通信幹線目前運行穩健,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落地,正給金融、通信等行業帶來實質的保密技術創新。
  • 中國量子保密通信依然能夠工作!
    該實驗成果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確保了衛星在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保密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在量子世界中,一個物體可以同時處在多個位置,一隻貓可以處在「死」和「活」的疊加狀態上;所有物體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粒子也是波;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即使相距遙遠也具有「心電感應」,一個發生變化,另一個會瞬時發生相應改變……正是由於量子具有這些不同於宏觀物理世界的奇妙特性,才構成了量子通信安全的基石。
  • 最高保密級別線路投用 量子通信產業具備投資確定性
    近日,滬杭幹線正式全線接通,上海與杭州兩地之間將會實現量子安全級別的視頻電話、語音電話、文件傳輸業務。這是全球首條商業化應用的量子通信通訊線路。該條線路總長度達到260公裡,總投資規模達到1.7億元。這一通訊線路的投入使用,標誌著量子通信將會進入產業化時代,也拉開了其產業市場化運營的序幕。
  • 全球首臺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發布,可實現10公裡光纖鏈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
    與非網 9 月 21 日訊,近日,「量子直接通信技術」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成果之一在 2020 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量子技術是目前唯一的安全性得到嚴格證明的保密通信方式,在軍事、國防、金融等信息安全領域有著重大的應用價值和前景。我國量子通信技術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產業化目前也已經初具規模。
  • 建設「全球首條環島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海南準備這樣幹
    如: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明確將量子通信作為重要發展方向;2018年2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國科量子通信網絡有限公司建設「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建設工程」作為新一代基礎建設工程;國家信息中心、國科量子、國家數據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2019年底聯合組建了電子政務量子安全工程實驗室;今年3月份,科技部印發《關於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要求,大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 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再突破!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6月15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